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顧何忠 寫實藝術中的心靈對話

?"
寫實油畫家顧何忠。

畫家顧何忠雖年逾知命、滿頭白髮、清癯如山中道者;雙眼卻真摯慧黠,言語活潑一如孩童。而他的油畫創作,不論是鮮豔欲滴的果實、繁複精細的玻璃盅,或是一只單純的瓷盤,內蘊的豐富意涵與寧靜氛圍,總令觀者屏息凝視,久久不忍離去。

文 _ 陳柏年        攝影 _ 黃中興

觀賞顧何忠的繪畫,除了纖毫畢現、栩栩如生的繪畫技法之外,每一幅畫都有著深沉的生命省思,凝聚成一種澄澈剔透,衝擊著觀者的心靈。

自由自在 平凡童年

談起他的藝術之路,顧何忠直率的說:「我算臺北人,我家是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從小我就喜歡畫畫,但是真正接觸到美術教育是在高中的時候。」

他謙說兒時不善讀書,就喜歡畫畫。不同於升學主義下成長的臺灣諸多藝術家,總為繪畫的理想苦苦奮鬥或與家人決裂;顧何忠既沒有過多的課業壓力,也沒有受到特別的眷顧與栽培。他說:「我們家就是很平常,最主要是我媽媽很尊重小朋友,一直保持很開放寬容的態度,其實對我們影響蠻大。」

如此順其自然、無憂無慮的日子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國中時期,有一次美術課上,畫自己手部的素描,事隔好久之後才知道被美術老師鄭重收藏。高中時,顧何忠順理成章地就讀協和工商美術實驗班。雖對繪畫漸生信心,總抱著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念頭,全無成為藝術家的想法。一直到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遇到以寫實油畫為終身信仰的老師黃銘昌,才開始認真思考以藝術為生的念頭。他說:「老師學的是古典油畫,那時候剛從法國回來,看到他的畫讓我耳目一新,深深著迷。對我來說,那是一個起點。」

生命轉折 從版畫到油畫

談到黃銘昌對他的啟發,顧何忠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他與學生一起作畫的過程:「我可以從他操作一張畫的過程中,譬如說怎麼調色、上色的技法,親眼看得更清楚。因為古典繪畫在藝術理念與技法兩者的要求很多,所以這些部分我受益很大。」

於是,顧何忠憑著對藝術的熱愛,走上創作的路。雖然1988年,他曾參加文化大學美術系師生美展,奪得油畫類第一名,然而他卻有很長一段時間鍾情於版畫。大學畢業後,顧何忠與一群好友成立了「火盒子版畫工房」,此名意喻對藝術的愛即如盒中火焰,終將破圍而出。而他在版畫創作上因獲得一些國際大展入選以及國內美術展覽版畫類獎項的因素,除了自信的提升之外,優厚獎金也讓初期的創作無後顧之憂。他說:「對大學剛畢業的人來講,比較急迫要解決的,是生活費這部分。那這個部分就還好,我在版畫創作上得到一些獎,就靠那些獎金當生活費,慢慢的,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1993年,是顧何忠藝術生命轉折的一年。在創作遇上瓶頸的低潮下,他與太太毅然決然放下臺灣的一切,到法國住了八個月。遠離了塵囂忙碌的臺北,顧何忠對事物的觀感更加明晰,對寫實繪畫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他說:「舉個例子,我在法國看他們傳統市場,看那些待宰的雞、鴨、羊,就像畫冊上的圖片一樣;或是我拜訪鄉間的法國友人,房屋樹林情景如畫。這兩個例子就讓我有很深的感受,就是原來寫實對他們來講,就是平凡生活的一切,其實就是很平凡。」反觀自己以前對於創作的想法,似乎太過浮誇,也太過累贅。顧何忠說:「我以前想太多了,似乎有點鑽牛角尖,有點故作姿態。可以放下,就覺得一切變得很自然。」

靜物 神聖的永恆

疑團解開之後,他豁然貫通,開始提筆作畫,一直到現在,投入寫實繪畫二十多年。他說:「我畫的第一張作品就是一個盤子,我們在法國每天都會用這個盤子裝菜,它跟我來講最親近,我就從這個最親近的東西開始。」


顧何忠油畫作品〈靜觀(一)〉,20x40cm,1994年。


顧何忠油畫作品〈北埔情〉,41x31.5cm,2005年。

每當餐後的短暫休憩,他總會凝神注視這個瓷盤,於是與瓷盤之間產生了關聯與對話;藝術就是如此穿透外界的表象與界線,展現了永恆的奧祕。因此,在顧何忠諸多的畫作中,看到石榴、葡萄、燭臺、花卉等尋常靜物,置於畫中醒目如祭壇地位,引人致以定定的注目禮。因為每一幅畫都蘊含深刻的寓意,宣說著畫者靜觀世界的圖像,既是畫者殫精竭慮直指存在核心的詮釋,也是世界與觀者心靈對話的窗口。他說:「靜物繪畫在西方繪畫史上主客是對立,但我想建立的是主客平等、物我合一。單純描繪檯桌上事物能讓心靈沉澱,空間時間都能在畫面沉澱下來。這是一個美妙的經驗,我也可以體會物質與精神關係密切,是可以合一的,是一體兩面。這是我創作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

顧何忠的油畫從來不僅僅是表象,而是融入畫者的修持與省思,讓靈魂與形象同在。這也是他最覺困難的部分:「其實畫畫技法並不複雜,難是難在於說自己的概念要理清楚,概念清楚了就會進行得順暢。」

追尋到自己的志趣後,顧何忠不但自臺北藝術大學創作研究所畢業,沉潛於各種創作理論的研究,成為美術學系講師,也優遊於歐美各大美術館中大師真跡的遊賞。他是極少數繪畫中全程寫生而不用照片,表達了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與堅持。

畫面訴說的語言


顧何忠油畫作品〈百香果〉,20x20cm,2005年。

水果與食物,是顧何忠常畫的主題之一。他說,因為食物也有生命的周期,看到它生老病死的狀態,「其實我會把自己投射進去,把自己比擬成我也是那個水果,我也會經歷那個過程,這個部分就是我想要表達的重點。我把它記錄在畫面上,是希望觀者可以靜靜思考這個畫面可能在訴說什麼,或是裡面變化的是什麼。畫面與觀者也可以做一個對話,這個是我想做的。」


顧何忠油畫作品〈蘊藏〉,120x120 cm,2012年。

例如有一幅題為〈蘊藏〉的油畫,是一個玻璃器皿裝了顏色非常飽滿的蛋黃果。顧何忠說:「安排成三角形的構圖,觀者最前面的那顆蛋黃果表面最光滑;三角形右下角的蛋黃果就變得比較斑駁比較皺褶;中間的那一個皺褶最明顯,斑駁更清楚。就是要表達它從最年輕經過歲月變化之後,產生出蒼老現象。為什麼要取名『蘊藏』,就是說最寶貴的生命是經過歲月後,有更豐富的智慧。所以我才把最蒼老的安排在最中間,表現出非常挺立的姿態,表達出內心當中的力量。」

明心見性 在畫中看見自己

畫展中有一幅巨大的油畫,畫面中有許多錢幣,名為〈天行露〉。談到這幅油畫創作的動機,顧何忠說:「為什麼要畫那麼大尺寸,因為放大以後,那些錢幣其實就像上班族,整堆錢就像大家為了生活要簇擁著、忙碌著。但是如果著重這個部分好像有點消極,所以我讓畫面光線從左上方投射下來,使每個錢幣都有非常亮麗的弧線,象徵每個錢幣、每個生命都有他最好的歸處,最好光澤的所在。」顧何忠說做畫時意象強烈,但是畫名卻毫無頭緒。後來輾轉看到作家愚溪一篇小說,就叫做〈天行露〉,意為黑夜中的露珠亦有澄澈心性,如芸芸眾生深藏的慧命。於是他徵得作者同意,決定選用此名。

顧何忠一天做畫八小時,小幅的油畫耗時一個半月,大幅的則要數月才能完成。他說作畫過程,往往是畫面帶領他,給他許多回饋。而觀賞他的畫,許多人都有洗滌心靈、沉靜冥思的感受。他說:「很欣慰我的作品可以讓觀賞者心靈平靜,這是我創作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我覺得真的很棒。」


顧何忠將繪畫天賦視為上天的禮物,也願意帶給世界美善的力量。

他說自己的繪畫天賦是上天的禮物,也願意帶給世界美善的力量:「藝術創作,一方面是藝術家在完成自我,也希望藉由藝術產生更正面的力量。觀眾看到我的作品可以靜下來,慢慢就可以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清楚自己的時候,正面的力量就會產生,就不會在混亂當中迷失。」他笑著說:「我只是想盡我的力,試試看,可能大家有相同的頻率,就能引起更多的共鳴。」◇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