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不信東風喚不回——紀念張君勱誕辰127周年

?"
(Getty Images)

1月18 日,是20世紀中國哲學學者、政治活動家張君勱誕辰127周年的日子。長期以來在華人世界,無論是大陸、臺灣,還是港澳,抑或是海外,「張君勱」這個名字都幾乎已被淡忘了。所幸近幾年來,隨著大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憲政」,各界人士圍繞「憲政」問題掀起了一股討論的熱潮,這位歷史人物又浮現於公共輿論空間。有關張君勱的文章、論文乃至論著不斷湧現,張君勱的生平事蹟、言行思想也在諸多的學術研討會上被提起,原因乃是,張君勱的平生事業幾乎都圍繞著憲政、立憲展開,「憲政」可以說是張君勱一生治學從政的關鍵詞,正如學者秋風撰文稱:「幾乎可以肯定,張君勱是現代中國歷史上最堅定的憲政主義者,從學生時代起即追隨梁啟超先生,熱烈追求憲政事業。至終老海外,無一時放棄這一理想。」

這是一位在近代百年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跡的人物。他一生縱橫於政學兩界,參與了他身處時代諸多重要的政治事務和學術活動,在政治領域和學術世界均收穫了豐碩的成果,既在政治舞臺上不斷地影響著時代,又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由此造就了他這一生的雙重身分:政治活動家和學者。對此,張君勱曾這樣坦露心跡:「自身興趣,徘徊於學問與政治之間,政治不需要我時,學問的興趣足夠消磨歲月。」

確實,張君勱是學術中人,也是政治中人,也許他這一生更鍾情於學術。然而,他終究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的,他的心中始終懷揣著一股不渝的報國之志,正如張君勱自己所表白的:「求學問是為改良政治,是為救國,所以求學問不是以學問為終身之業,乃是所以達救國之目的。」這位民國時代學者從政的典範,這位儲安平心目中「學問、操守、私德,在今日之中國屬於第一流」的政治活動家,卻大半生不見容且開罪於國共兩黨,進而受到20世紀中國這兩大政治勢力疾風驟雨般的打擊。

在國民黨方面,張君勱因為反對二次革命,從事反蔣活動,反對並要求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不滿蔣介石未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導致他所創辦的大學被國民黨政府接收,他創辦的雜誌被國民黨當局查封,他本人遭國民黨特務逮捕拘禁,他參與發起成立的民盟被宣布為「非法組織」,他創立的民社黨遭到臺灣當局的迫害;在共產黨方面,張君勱因為是近代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最早的批評者,他批判唯物論和激進的馬列主義,他否定階級觀念和暴力革命,他抨擊俄國的十月革命,他反對在中國走蘇俄式的暴動專制道路,抗戰期間他致函毛澤東要求取消共軍和陜甘寧邊區,國共內戰期間他抱持反共姿態,反對在中國實行共產主義,流亡海外後他在各國講演反共思想,這些作為導致他被有共產黨背景的學生指控「傳播反動的思想」而失去教職,被蔡和森等早期共產黨人撰文抨擊,被毛澤東指斥為「鼓吹謬論的玄學鬼」,被共產黨認定為「一直頑固堅持反共立場」,被中共新華社列為「頭等43名戰犯」之一而進行通緝。

但事實上,身為20世紀中國政治光譜第三種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張君勱既不是國民黨所指控的「煽動學潮和工潮,參加叛亂,並企圖顛覆政府」,也不是共產黨所宣稱的「地主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完全成了蔣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幫凶」,而是近代中國史上一位孜孜不已的憲政主義者和憲政活動家。他不僅是坐而論道研究政治的學者,而且是起而行道投身政治的活動家,他這一生致力於多份事業和撰寫的著述文章,全都是為了他心目中的憲政理想,為了他憧憬中的未來之民主中國,歷經80餘載年月而始終如一。

為此,學者陳奎德在其文章〈失蹤的「憲法之父」張君勱〉中如此寫道:「憲政,是張君勱一生堅韌不拔孜孜以求的中國夢。起草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是張君勱對現代中國最重要的貢獻。迄今為止,它仍是近代中國最好的一部憲法。從政治後果看,中華民國(臺灣)憲政民主轉型的成功是奠基在(解除戒嚴令之後的)該憲法之上的。由於此一卓著成就,張君勱被廣泛稱為「中華民國憲法之父」,該憲法是他留給中國最大的政治遺產。從歷史的眼光看,中國的憲政事業,張君勱居功甚偉,無法抹殺。」展閱這位業已載入百年中國憲政史的學者活動家的生平,目睹他所主導起草的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在實踐中導致臺灣憲政民主的開花結果,可以說這樣的評價並不算過譽。

在此意義上,儘管張君勱已被華人社會遺忘了很多年,儘管他的重要性如今仍在一定範圍內被淡化、甚至被扭曲,但是他此生所從事的事業、他的著述思想已經加載歷史,那是近現代百年中國人追求民主、追求憲政的一部歷史。寫到這裡,我想到了自己極為喜愛的一句詩,那是宋代詩人王令的那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在漫長的歲月風霜之中,包括梁啟超、張君勱在內的20世紀中國憲政主義者們,他們矢志不渝的努力絕不會白費,他們的勇毅、才智和奮鬥歷程將長久地存於世間。時光已來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到目前為止,憲政仍然是中國大陸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幅遠景,但是在許多個絕望的午夜時分,我不斷地安慰自己,有過去和現在諸如張君勱這樣的仁人志士執著的、前仆後繼的追求,憲政的春風總有到來的一天。

註:張君勱(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名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江蘇寶山人(今上海寶山)。20世紀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1946年主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確立政體為傾向內閣制的五院制度,並參與政府的組織工作。著有《立國之道》、《明日之中國文化》、《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等。◇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