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高中課綱調整惹爭議 考驗臺灣民主素養

?"
教育部課綱修改,引發在野黨團不滿。圖為立法院21日開議,台聯不滿高中課綱微調爭議,杯葛江揆報告,朝野陷入僵局。(攝影╱陳柏州)

教育部為配合12年國教,進行高中課綱調整。不過此舉卻引發在野黨團及一些民間社團不滿。各界質疑調整後的課綱,未尊重臺灣民主化過程,且過程違反程序正義。民進黨也決議杯葛,拒用最新調整的歷史課綱。

文 _ 趙芷菱

臺灣教育部表示,為配合今年8月正式上路的12年國教,進行高中課綱調整,預計104學年度(2015年)高一新生開始使用。不過此次課綱修改,引發在野黨團及一些民間社團不滿。臺南市市長賴清德表示,調整後的課綱,未尊重珍貴的臺灣民主化過程;民進黨也決議將在其執政六縣市聯合杯葛,拒用最新調整的歷史課綱。

講清楚說明白 循民眾支持

對此,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支持課綱微調是因原本課綱敘述方式,不是以中華民國、臺灣的角度出發,而是以日本殖民統治的正當性來看,因基層老師反映不妥當,遂依程序加以微調,「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相信只要清楚說明,全國民眾都會支持。

教育部主祕王作臺也表示,前歷史教科書對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描述,全是負面,且「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新課綱絕對沒有「去臺灣化」,微調是要「去日本化」。1997年李登輝任總統,將歷史教科書,以「日治」取代「日據」,未來教科書寫「日治」和「日據」都可以,微調只是加入「殖民」兩字;談到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加入「侵略」兩字,慰安婦加入「被迫」,這都是呈現事實;而將「中國」改稱「中國大陸」,此最受爭議。

作家蕭何對此表示,原公民課綱中有關兩岸的用語是「臺灣的中國政策」與「中國的臺灣政策」,微調後課綱改為「我國的大陸政策」與「大陸的對臺政策」。此修正可看出,在李扁時期,原課綱明白採取了「兩國論」與「一邊一國」意識;而微調後的課綱,把對岸稱為「大陸地區」,此舉非是「去臺灣化」,是符合現狀與憲法精神。

過程合法 釐清誤點

至於公民教師聯盟指課綱微調違反程序正義,教育部國教署高中職組副組長蔡志明指出,教育部去年8月開始檢視,9月組成檢核審議小組,今年1月25日召開審議會議的會前會會議,經表決,有15人贊成微調,8人反對;27日開課程審議會議,出席33人中,23人贊成微調,10人反對,最後通過課綱微調案,過程完全符合程序。

蔡志明說,中小學課綱爭議隨政黨輪替,每隔一段時間就上演;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時,推動「去中國化」,修訂高中歷史課綱,將「本國史」改為「中國史」,並大幅改動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把「國語」改成「華語」,「中文」改成「漢字」。

他說,外界質疑課高中國文、社會領域課綱微調後,拿掉「白色恐怖」時期歷史。其實,白色恐怖在歷史科不但沒被刪除,還從「說明」提升為「重點」;在公民科則是放到更廣義的「政府濫權」內容下,包括白色恐怖、監聽、個資問題等,並配合教師教學,促進學生對社會歷史的反思。

原住民青年陣線等團體,日前連署指責課綱將臺灣原住民改成「高山族」,納入中國少數民族,要求教育部撤回課綱。教育部澄清,這次課綱調整根本沒有上述更動,只有配合原住民族基本法,將「原住民」改成「原住民族」,認為「原住民族」一詞更尊重原住民的主體精神,突顯原住民在臺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尊重歷史 公民道德為後盾

臺北心理教育專家陳彥玲博士認為:「最重要是尊重歷史,還有所想教育出來的是怎樣的學生,這些學生過十年後是社會的中堅分子;有容乃大,要有能雅納不同聲音的胸懷,日據時期的老一輩都還在,即可驗證真偽,歷史的真相,應是光明磊落,經得起考驗的。」

臺灣首位撰寫公民倫理學的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表示:「課綱隨著執政黨不同而去微調,其實不應該,兩黨都一樣,應盡可能達成共識,可以透過『審議民主』的方式,經過共同討論、辯論,取得多數決定。民主社會有不同聲音出現才是正常,從古到今的歷史都一樣,掌握權利者有絕對的話語權,雖說事實只有一個,但解讀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民主政治的基本邏輯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是臺灣人民現在應該學習的民主素養。每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力,但必須相互尊重,雖說民主政治有其缺點,但獨裁政治更危險,不能因與自己的主張不同,就認為其不愛臺灣,這不是民主社會應有的心態。好比:我同意將『中國』改稱『中國大陸』,並不表示我不愛臺灣,或是同意由中國人民共和國來統治臺灣,不能單此下定論;贊成與反對,有其背後意涵,不能一路到底、簡單去解讀。

歐美經過200多年才有成熟的民主社會,臺灣自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真正實行民主後,至今才20多年,有如今的民主成就,實屬不易。老百姓要有足夠智慧,政治人物就會盡責盡職,就像我常舉例:若在臺北市選舉買票,一定選不上,如果全國各地皆如此,臺灣民主就會很進步。

民主素養不是意氣用事,如何異中求同,過程很複雜,還需有公民道德為後盾才能做到;當人民能力很差時,不要期待民主制度會有多進步;長期而言,我覺得臺灣民主發展是樂觀的,因選民素質已提升很多,但短期、目前的素養還不夠,須有許多時間學習。」 ◇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