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回味蔣經國時代 臺灣居亞洲之首的日子

?"
經國先生時任國防部副部長以德國外賓持用之拍立得相機,扮演攝影師。(攝影╱鍾元翻攝)

對臺灣民眾而言,經國先生是位真正深入百姓心中、永遠感念的總統。臺灣在經濟與民主發展過程中,經國先生都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歷年民調顯示,經國先生都以絕對的領先比例獨占鰲頭。

文 _ 趙芷菱

1988年蔣經國總統逝世,至今已26個年頭。年輕一輩者,只能從媒體、書本或較年長者口中得知經國先生的事蹟。對臺灣民眾而言,經國先生是位真正深入百姓心中、永遠感念的總統。臺灣在經濟與民主發展過程中,經國先生都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沒有他的全心投入,臺灣經濟就不可能高速成長,也不會有戒嚴、黨禁、報禁、探親等的開放,「誰對臺灣貢獻最大?誰是最受敬愛的領袖?」歷年民調顯示,經國先生都以絕對的領先比例獨占鰲頭。

喜歡接近群眾 真心關懷百姓

比起掌握權勢,經國先生更喜歡和尋常百姓在一起,一件土黃色夾克、輕便布鞋的樸實裝扮,「他會隨時出現在你我身旁。一個田野路邊的水果攤,他蹲在地上,一邊露著渾厚的笑容啃著西瓜,一邊帶著濃重的鄉音跟婦人聊天。大街小巷,開著許多店鋪,售豆乾的、賣小吃的、販零食的,他會經常光顧,不是貪嘴好吃,而是想要了解一般大眾的實際生活與農村光景。」

總統府前副祕書長張祖詒回憶道:「工廠、學校、軍營,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只要跟青年們在一起,看到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他就精神煥發,熱情洋溢,興高采烈地和大家一起歡唱:『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

「當年他率領榮民健兒,翻山越嶺,冒險犯難,和弟兄們餐風宿雨,同甘共苦,開鑿出臺灣第一條東西中橫公路。金門八二三炮戰,他常常出現在最前線的戰壕坑道,撫慰傷患,給保衛臺灣作戰中的官兵們打氣。最危險的地方,總是他必到的所在。」

美國《新聞週刊》曾報導,形容經國先生是一位生活樸實,喜歡接近群眾,關心民間疾苦的領導人,而接近經國先生的人也認為,這些描述實是最貼切的寫照。


美國《新聞週刊》曾報導,形容經國先生是一位生活樸實,喜歡接近群眾,關心民間疾苦的領導人。圖為經國先生造訪高雄六龜孤兒院,抱起三歲天生無臂傷殘的楊恩典。(中國青年救國團提供)

打從心底的敬愛與感動

經國先生的民間友人遍布全臺,其中有11名友人,即使經國先生已辭世多年,仍固定每年1月13日經國先生忌日時至大溪謁靈。如今這些民間友人中多人已年邁辭世,僅剩三位,分別是臺中市大里美方芋仔冰的林寅、花蓮液香扁食店的戴榮光及前桃園縣大溪鎮鎮長黃斌璋。

現年77歲的林寅回憶起經國先生總是老淚縱橫,他說1975年中秋節那一天,對他和家人來說,是終生難忘的日子。時任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和省主席謝東閔突然到訪,指名要品嚐芋仔冰,使他既興奮又緊張,心想:「用芋仔冰招待經國先生會不會太粗俗了!」不意經國先生邊品嚐邊笑著對他說:「很好吃!很好吃!」讓他當下覺得經國先生非常慈祥、親切而深受感動。

第二次經國先生光臨冰店,要和林寅全家合照,因附近請來的攝影師器材沒備齊,又折返去取,然因已超過預計停留時間,經國先生不得已準備上車離去。上車後,經國先生瞥見攝影師匆忙地趕到,他竟然又走下車來要和他們合照,為了配合攝影師的取景,經國先生握著林寅的手久久不放,如此親切、平易近人的風範,讓林寅全家莫名感動。

1978年經國先生當上總統以後,日理萬機,林寅心想他可能沒有時間再度光臨了。沒想到,經國先生沒有忘記他這一平民朋友,前後蒞臨12次,每到店裡都會關心生意好不好。有次正逢颱風天,經國先生到中部巡視災情,正好路過,但因風雨太大,他只好停車搖下車窗和我們打招呼,此刻雨水不斷地打在他臉上,但他一點也不以為意,又讓林寅感動不已。

1979年中美斷交後不久,經國先生再度來訪,林寅說:「他不忘安撫民心,一一拜訪左鄰右舍,他是如此平易近人、關心百姓生活啊!這位生命中的貴人,我們對他的感恩與懷念,永無止境!」

把百姓照顧好 國家就會富裕

花蓮液香扁食店開業已86年,在經國先生未蒞臨前,已小有名氣,在經國先生七度到訪的加持下,液香扁食店第三代傳人戴榮光成為他的民間友人,生意更加興隆。當時很多人批經國先生在做秀,戴則捍衛好友說:「經國先生秀得很有道理,他若沒有如此深入民間,怎會力排眾議興建『北迴鐵路』,帶動花蓮發展與觀光。」

戴榮光說:「經國先生對人很和善,讓我感到很意外,光臨時,若有民眾想走避,他會請民眾安心享用,吃完再走。他是非常關心百姓的領袖,即使就任總統後訪視民間,也常不按牌理出牌,有多次安排好要到機場搭機北返,他卻跑到店裡吃餛飩,跟民眾聊天,了解人民到底需要什麼。」

現年76歲的前桃園大溪鎮長黃斌璋,最推崇經國先生的果斷與效率。有一年,經國先生希望瞭解農民的生活,時任鎮長的黃斌璋向其進言:「說實話,現在農民的生活跟一級貧戶沒有兩樣。」讓經國先生感到意外:「為何會如此?」黃斌璋說,農家的生活很苦,稻米收購價格不高,有些農戶生活比較好,那是農家子弟到外地工作,賺錢貼補家用,根本不是務農所得。

經國先生接著到附近幾處農田和四合院與農民聊天,發現問題的確很大。一、二星期過後,政府宣布調高稻米收購價格,黃斌璋說:「這就是行政效率!」黃斌璋回想起經國先生曾對他說,「鎮長就是土地公,土地公就要帶我去看最真實的民間生活。」尤見經國先生是真正關心、愛護百姓的領袖。

黃斌璋說:「1979年經國先生曾撥款200億,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把全臺農村的道路全面柏油化,且排水系統及路燈等設施一併完善,改善農民的生活品質,同時帶動建築及營造業發展。經國先生能解決民生的基本問題,他把老百姓的生活都照顧好,國家就會很富裕。」

力排眾議大舉建設臺灣

在1972年經國先生接任行政院長前,「反攻復國」大業是臺灣唯一的努力方針和工作目標,當時臺灣每年預算中最大筆的公共開支便是整頓軍事裝備,甚至積糧、儲燃料也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經國先生慧眼獨具、力排眾議,擘畫推動「十項建設」的大規模經濟方案,短時間就將臺灣打造成「亞洲四小龍」之首,使臺灣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島嶼,一躍而成為亞洲的工業基地和科技中心。但當時卻需大筆舉債來進行,而被「心繫故國」的政壇元老,指責為「偏安心態」、「樂不思蜀」忘了「復國大業」的做法。


1975年時任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巡視北迴鐵路。圖為2013年9月30日在國父紀念館的「世紀交通-運輸重要檔案展」展覽檔案(攝影╱鍾元翻攝)

當年真是找不到幾個衷心支持經國先生大推經濟建設的夥伴,甚至有認為在全球發生石油危機的情勢下,還要舉債投資基礎建設,將置臺灣於「債臺高築、萬劫不復」境地。據說時任財政部長的李國鼎也是在經國先生正式宣布時才知道「十項建設」的內容。

也難怪,當年臺灣有多少人買得起汽車?修築南北高速公路被看成是專為富人服務的措施。惟當時有全心全意支持經國先生全力推動十項建設的經濟部長孫運璿,他在1978年經國先生接任總統後,被委任行政院長一職。

眼光卓絕 說服元老

在安撫黨國元老時,經國先生非常智慧地告訴他們,十項建設的每一項目都是為反攻大業作準備,「造船廠可以造軍艦,鋼鐵廠可以造軍火,高速公路戰時可以作戰鬥機的臨時跑道」等。並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重話,堵塞了反對的聲浪,足見經國先生的遠見、苦心與超人魄力;事實證明,經國先生的看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確的。

經國先生繼任總統後不久,旋即面臨中日斷交、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日斷航、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等——連串事件的重大考驗。在面對國際能源危機上,經國先生首先採取物價穩定、抑制通膨的措施。此外,他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較不主張大財閥的擴張,以照顧大多數百姓的生活,將臺灣形塑成全球中小企業發展成功的典範。

此外,經國先生還大刀闊斧地推動了臺灣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局勢和臺灣內部本土化的日益高漲,他開始有意識的實行「吹臺青」政策,提拔林洋港、謝東閔、李登輝等臺灣本籍菁英;同時默許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並未採納國安單位強力鎮壓的看法。

肅貪不避親 簡樸倡梅花餐

經國先生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汚吏,以及屯積居奇的奸商。曾擔任經國總統英文祕書的馬英九說:「經國先生的臥房,就像榮民之家的老榮民住的一樣,我一看嚇一跳,怎麼這麼簡陋!」馬英九還說:「經國先生就任行政院長第一次院會即提出公務員『十項革新』(俗稱『十誡』),包括公務員婚喪喜慶不得超過10桌,除招待外賓外,不得隨便宴客;宴客必須吃五菜一湯的「梅花餐」;上級視察人員不得接受下級單位招待,不得出入特種場所等。一時之間,雷厲風行。」

時任行政局長(經國先生的親表弟)也因涉嫌收賄被起訴,最後判無期徒刑。當時雖有人批評經國先生不近人情,但卻也因此收到弊絕風清的效果,連黨外人士都給予好評。

解除戒嚴,開放組黨的震撼

1986年經國先生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發行人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女士及其友刊《新聞週刊》(Newsweek) 記者,經國先生沈穩地告訴外賓:「我們準備在制定國家安全法後,『解除戒嚴,開放組黨』。」當時負責傳譯的馬英九說:「我逐字逐句審慎地譯成英文,自己整個人感覺猶如遭電流通過般的震撼,我告訴自己:『我們正在改寫臺灣歷史。』解嚴在當時雖已在研究中,並不完全意外,但解嚴畢竟是歷史性的大事,當天宣布,還是造成極大震撼。」

經國先生穩健地帶領臺灣度過每一次危機,而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驚天動地」的大動作,但卻沒有一件是「輕而易舉」的。從曝光的書信中得知,當年經國先生為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還要詳細向遠在美國養病的蔣夫人宋美齡解釋原由和苦衷,可見一切都是得來不易!


在經國先生主政的16年之間,國民平均年所得增長了12倍,平均年成長率達到16.6%,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奇蹟」。(中央社)

在經國先生主政的16年(1972年至1988年)之間,國民平均年所得增長了12倍,平均年成長率達到16.6%。高低所得的貧富差距縮短為4.71倍,使臺灣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奇蹟」,那段正是「臺灣錢淹腳目」的日子。◇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