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 不凡的一生(上)

?"
臺塑王永慶可謂當年受政府「圖利政策」之惠而起家的企業。(AFP)

王永慶是臺灣最知名、最富影響力且具雄才大略的企業家。出身貧農的王永慶,留給世人的除了其不凡的致富傳奇外,他娶有三房妻室的複雜家族關係,及其身後遺族的爭產風波,都是世人關注及探討的焦點。

文 _ 趙芷菱

王永慶是臺灣最知名、最富影響力且具雄才大略的企業家。在1950年的艱困時代,憑著能力白手起家,也得助於政府的經建計畫,突破重重難關,打造了全球知名的臺塑王國。日本企業家對王永慶欽佩有加,把他對比日本「經營之神」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稱他為臺灣的「經營之神」。

在王永慶的權威領導下,臺塑不僅在經濟強國美國打出一片天下,觸角更延伸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國,同時擁有龐大的教育和醫療機構,是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

止於至善的奮鬥人生

王永慶常說:「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鬆懈就導致衰退,經常要有富不過三代的警覺。」「一勤天下無難事。」「我們中國人是比較艱苦出身的,比較有能力,像牛一樣,有角啊!」他把自己喻為牛般,一生吃苦耐勞,且是頭有角的牛,其頑強不服輸的個性及毅力,總是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最頂尖的。做領導者,就要做個成功的領導者;做主管,就要做個優秀的主管;做兒子,就要做孝順的兒子;做父親,就要做一個盡職的父親。其追求「止於至善」、不斷追求圓滿的信念,一直貫穿了他整個「奮鬥」的人生。


王永慶追求「止於至善」、不斷追求圓滿的信念,一直貫穿了他整個「奮鬥」的人生。(中央社)

1917年,王永慶出生於新北市新店的一個貧苦的茶農家,在三男五女中排行老大,為了寄與永續吉慶的期望,祖父王添泉給他起名「永慶」。王永慶剛剛學會走路,即跟著母親出外撿煤塊和木柴,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7歲那年,父母不忍孩子失學,取出多年積攢的幾個銅錢,把王永慶送到鄉裡就學。別家孩子第一天上學,有些會穿上漂亮的新衣,可王永慶還是平常那一套,他穿的是用美援麵粉袋做的褲子,上面還印有「中美合作」字樣。頭戴破舊草帽,為擋日避雨。一塊破布包上幾本書,就是書包。沒錢買鞋,上山過河就靠一雙天然的皮鞋──赤腳。

出身貧農 祖父教誨

即使這樣貧困的生活,也沒能維持多久。9歲那年,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不幸臥病在床,全家的生活重擔都落到了母親肩上。王永慶看到母親日夜不停地操勞,總想幫忙多做點事。只要力所能及,挑水、牧牛、養雞鴨等,都儘量多做。

後來奇蹟出現,王長庚身體逐漸好轉,恢復正常,王家重現歡樂,但生活已大不如前,日子更為艱辛。王永慶的3個妹妹暫送給鄰居代養,王永慶則勉強小學畢了業,不捨地告別求學生涯。

王家在臺灣第一代祖先是王永慶的曾祖父王天來。因災荒隨寡母由福建來臺。來臺後重操舊業,仍以種茶為生。王天來共有六個兒子,四兒王添泉就是王永慶的祖父。

像所有中國的傳統家庭一樣,王家也希望兒孫能努力向學,有朝一日,升官發財,光耀祖宗。在六個兒子中,四子王添泉因聰明好學,受父母疼愛。王添泉後來成為新店直潭一位受人尊敬的秀才,他開了一家私塾,以教書為業。

王添泉先後娶二位妻子,第一任妻子蔡富,紅顏命薄,23歲早逝,未能有後。後又娶閨女蘇好為妻,就是王永慶的祖母。蘇好給王添泉生下三男一女。次子王長庚,就是王永慶的父親。

王永慶的祖父王添泉雖為秀才以教書為業,但為維生也勞苦終身,最後留給孫子的只有一條教誨,他對王永慶說:「種茶這一行,看來是難以為生的。就是餓不死,也吃不飽。你是讀過書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這裡,還是立志出門闖天下吧!」


臺塑企業文物館「創辦人紀念專區」展示1960年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中排左2)和王永慶(後排中)、二房大女兒王貴雲(中排右2)留學英國前合照。(中央社)

16歲開米店創業

王永慶15歲時,離開家鄉,到嘉義闖天下。起初在一家米店當小工。平常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外,特別用心留意老闆經營米店的竅門,學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他覺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就請求父親幫他借了200元作為本錢,16歲的王永慶在嘉義開了間小米店,並將大弟永成、二弟永在都叫來店裡幫忙。這間小米店,成了王永慶的創業發家始,同時一個家族企業的雛形也由此誕生了。

米店新開,在客源開發上卻遇到困難。原來,城裡的居民都習慣跟熟識的米店買,而那些米店也總是緊緊地拴住老主顧。因此王永慶的米店都沒人光顧。為了打開銷路,王永慶挨家挨戶走訪當地居民,好不容易,才說動一些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為了持續拓展、穩住客源,王永慶努力地做好服務工作。

過去輾米技術差,所以常有米糠、砂石等雜物。在販售之前,王永慶會將米裡的雜質先挑乾淨,如此不僅顧客食用時省時便利、賣相也佳。他還主動送米到府:當顧客上門買米時,他就主動提供送到家的服務,並說:「下次,您不需要到我們店裡買米了。」因為王永慶會趁著送米時機,記下米缸容量及人口數,預估米的用量,到快沒時,他就主動詢問,不讓買家斷米,也避掉另向其他米店買米的機會。

此外,他還會細心地為顧客先把陳米掏出,擦淨米缸後再倒新米。並記下顧客發薪的日子,待領薪過後兩三日再去收帳。且他的店開門早,關門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營業4小時以上,有時顧客半夜裡敲門,他也總是熱情地把米馬上送去。

生意興旺 加開碾米廠

透過在小細節的用心與熱誠,許多人成了王永慶米店的主顧客,他的營業額遠超出同行店家,越來越興旺。後來,他又開了一家碾米廠,自己買進稻子碾米出售,也批給別的米店,不但創造獲利,且米的品質也更有保證。

此時王永慶雖然生活有所改善,但都沒有改變其幼年時養成的勤勞、儉樸習慣。他甚至連洗熱水澡的錢都會省下來,他想每天省3分錢,就等於多賺3斗米的利潤。這種刻苦的經歷讓王永慶體認到,惟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改善處境,且做生意,一定得比別人用心、周到,才能贏得顧客的青睞。

磚廠、木材廠 與趙廷箴結緣

日據時期,日本實施米糧配給制度,嘉義地區原有12家輾米廠,其中10家被迫關門,王永慶的碾米廠也不例外。結束米廠之後,轉行開設小型磚廠。但由於煤礦產量少,加上磚塊燒窯時用煤炭,會冒出濃煙,影響稻子開花時稻穀的生長,因此日本員警就會強迫磚廠停工,影響生產及經營收入,不久磚廠也關門了。

後來,抗戰勝利後,經濟開始發展,建築業動得最快,到處斷垣殘壁,百廢待舉。王永慶敏銳發現後,便抓住時機,搶先轉向經營木材,結果獲利頗豐,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商人。

據坊間所述,王永慶從事木材生意,對客戶收帳的條件放得很寬,且從不要求客戶擔保。如此做既沒被倒帳,也沒和客戶發生過爭執,原因在於他不但了解客戶,也和客戶建立了良好的交情。當時有超過半數的營造廠都是他的客戶,這也是王永慶之所被稱頌的獨到原因之一。

前華夏海灣塑膠公司董事長趙廷箴,當年成立營造廠時,須繳交一筆保證金,於是找王永慶借款,王永慶當下借給趙廷箴10幾根金條。等到趙廷箴的營造廠成立後,所需木材則皆由王永慶承包。王永慶說:「與人之間總是會互相回報的,所以趙廷箴後來向我買木材。」

自創「瘦鵝理論」

在經營稻米和木材生意外,王永慶還曾飼養過家禽,養鵝的經歷和心得,後來被王永慶稱為「瘦鵝理論」。就是他從養鵝中所悟出的經營原理,成了日後臺塑企業一個重要的經營策略。

從前臺灣鄉下人多數會飼養雞鴨鵝一類的家禽。除了餵食飼料外,有時也供給吃剩的食物。但戰時的臺灣,飼料嚴重缺乏,不要說養家禽,就連人都要時常挨餓,因此都讓家禽自尋雜草果腹。如此飼養的家禽自然骨瘦如柴,賣不到好價錢。

此時,王永慶就想,如能夠找到飼料,養鵝的問題就可解決。他發現,農民收割高麗菜以後,一般都將菜根和粗葉棄置田地,任其自然腐爛。因此王永慶便雇工收購這些菜根和粗葉,另方面向統合碾米組織購買稻殼、碎米和死米,碾碎之後再混合起來當飼料,然後他從各農戶收購未長成的瘦鵝,這些瘦鵝一看到食物就拚命吞食,直到塞到喉嚨了才肯停止。

如此周而復始,不間斷供給食物。3個月後,這些瘦鵝被養成了一隻隻肥壯的大鵝,體重猛增2、3倍。通常在不缺糧正常餵養下,鵝一般最多養到6臺斤左右,但王永慶在糧荒時期卻能養到7、8臺斤。可見,王永慶其過人的思惟與成功經營之道,絕非僥倖使然。

有關「瘦鵝理論」的涵義,王永慶曾說:這些瘦鵝經過長期的饑餓,如果生命力不夠強,可能已經殘廢而難以挽救。但如果仍不致殘廢,可見其生命力相當強韌,加以飼養後不但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的成長,甚至成長情形比一般家禽還要良好。

就像當時被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臺灣老百姓,無法伸腳出手(臺語,意大展身手),這種境遇就如同瘦鵝每天受饑餓折磨一樣。但是瘦鵝一旦重獲溫飽的機會,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的生長和體態。當時的臺灣人就像瘦鵝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才能忍受持續不斷的折磨,度過重重難關,尋求生存發展的契機。此為瘦鵝理論。


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五十多年來打造塑化企業王國的發跡地─—臺塑高雄廠,仍陳列當年牛車運送石化原料老照片。(中央社)

尹仲容找上門 塑膠王國伊始

後來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越趨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戰後,臺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王永慶原本打算轉行做輪胎生意。

1953年行政院設立「經濟安定委員會」,其中將「塑膠原料」擬定為經建計畫,1954年,當工業委員會向美方申請「聚氯乙烯塑膠(PVC,Polyvinylchloride,被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毒塑膠」)」計劃時,召集人尹仲容主張交由民間企業經營。原本屬意由當時臺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及影響力的永豐工業老闆何義負責,但他出國考察後,發現臺灣距離經濟規模太遠了,認為臺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敵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回國後宣布放棄。

尹仲容於是請臺灣銀行查看何人在臺銀存款最多,結果發現嘉義分行的存戶「王永慶」存款800萬元最多。尹仲容於是鼓勵素不相識的王永慶投資設立塑膠公司,這就是日後發展成「臺塑集團」的源起。

然而,當年同受政府政策扶持而壯大發展的民間企業很多,有裕隆嚴、遠東徐、太平洋焦、大同林、臺泥辜、國際洪、新光吳、國泰蔡、味全黃、力霸王、聲寶陳等還不止。有些企業成功後,不忘飲水思源、回饋社會,臺塑集團就是屬於捨得捐贈社會之企業。

其實,投入臺塑一開始,王永慶曾被朋友譏為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還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是門外漢,創設塑膠廠恐傾家蕩產。然而,王永慶作此決定,絕非衝動冒進之舉。他事先進行了縝密的分析研判,雖對塑膠外行,但他請教過許多專家學者,還拜訪了不少名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他認為,當年燒鹼的生產地遍布全臺,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1954年,王永慶和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加上美援有67萬美元,共同創辦了臺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尹仲容還親自為公司命名,英文名稱為Formosa,中文名稱則直接音譯為「福懋塑膠公司」。但王永慶認為,「福懋」這兩字筆畫太多、太難寫,他希望換個中文名字。當時有人對王永慶說:「恐怕不好改喔,這名字是尹仲容取的。尹先生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

後來,尹仲容同意王永慶所請,把公司名稱改為「臺灣塑膠公司」,也就是現在的「臺塑」。此事讓王永慶很得意,他認為:「你們講尹仲容決定的名稱不能改,可是,尹先生馬上就答應我的請求,他很好講話。」

PVC 粉滯銷 反增產及擴廠

3年後1957年建成投產,但果如人們所預料的,立刻遭遇銷售問題。一開始每月產量只100噸,屬全世界規模最小,但臺灣市場更小,每月需求只15噸,明顯供過於求,所以政府決定管制塑膠進口,但因加工業者對臺灣首次生產之品質無信心,聽聞保護政策後,一口氣進口7個月存量,使臺塑從1957年3月起,1噸塑膠粉也沒賣出,面對窘境,王永慶急請教當時的經濟部長尹仲容。尹仲容指點他做「外銷」。

但要拓展外銷市場,以當時月產百噸的產量規模,毫無競爭力可言,由於王永慶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30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臺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產品銷不出去,不是供過於求,而是因價格太高,惟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

在1958年,由月產百噸增至210噸,產量增加,成本略降,但相對於日本已增至5000~6000噸,成本還是較高,王永慶獨排眾議,決定第二次擴廠,主張每月增至1200噸。

成立二、三線加工廠 成功垂直整合

在當時工業會第一處處長沈觀泰支持下,於1960年順利完成擴建計畫。除此之外,王永慶於1958年成立「南亞塑膠加工公司」,直接將塑膠原料生產為PVC管、膠皮、膠布等二次加工品。隨後又為了消化這些加工成品,成立「新東公司」生產皮包、皮箱、鞋類、窗簾、雨衣、吹氣玩具等三次加工產品。

在這種垂直整合策略運用下,解決了PVC粉滯銷的困境,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100萬噸,使臺塑成為世界PVC粉生產龍頭。同時經由逐漸擴充及將新東廠併入南亞公司,並鼓勵員工出去創業發展。因此締造了曠世無雙的三次加工體系,更促成後來石化工業蓬勃發展的局面,對臺灣的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臺塑上市 趙廷箴卻脫離

1964年,臺塑獲准股票上市,當時上市公司屈指可數,要上市募資是相當困難的。豈料,臺塑上市卻是王永慶和趙廷箴兩人合作的終點。趙廷箴另外成立華夏海灣塑膠,與王永慶各立山頭而王。

當年,趙廷箴則與美國Mattel公司合作成立美寧公司生產芭比娃娃,高峰時期在泰山擁有8000名員工,臺灣一度成為世界的芭比王國,就是趙廷箴所創立的。而王永慶則與美籍猶太人卡林(Carlin)合作成立卡林塑膠,自卡林開始,臺灣成了塑膠加工品王國。

趙廷箴不僅是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的親家,也是王永慶這一生最可敬的對手。華美化學在美國因大賺頁岩氣財而浮上檯面,2012年賺約新臺幣115億元,是最受華爾街矚目的頁岩氣概念股之一。

王趙兩人分手真正原因,旁人無從得知。臺塑成立初期,遭遇困難重重,趙廷箴都不曾動過離開念頭,怎在基礎穩固後才要展露蓬勃氣勢時,反要走呢?趙廷箴後來一次含蓄表示:「我跟永慶兄的命運恰好是相互提攜,我運氣差時,他運氣剛好很旺,反之亦然。」


王永慶是一個家族觀念很重的人,創業時就帶著弟弟王永在到處打拚。(中央社)

王永慶是一個家族觀念很重的人。早年經營米店時,就帶領兩個弟弟一起做起。但王永成1944年因肺結核病早逝,王永慶就帶著唯一的弟弟王永在到處打拚,兩人相差5歲。後來,家族中重要成員都在臺塑關係企業中擔任要職。王永慶也不諱言:「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是企業開始必經的一段過程。我以前做PVC、木材啦,也都是家庭工業,誰給我買股票呢?也都是靠大家合夥幹起來的。」

趙廷箴雖居臺塑總經理要職,外間卻鮮少人知曉臺塑有個同是「開國元老」的趙廷箴。其實趙在商場上人緣極佳,除了日常使用的國、臺語外,日、英語說得也相當流利。與王永慶分道揚鑣後,善用外資的趙廷箴,與美商海灣石油公司合作,建立了一系列與塑膠工業相關的企業,相當成功亨通。(待續)◇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