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內經》是神傳文化

?"
《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 _ 王金鐸(裕信中醫診所院長)

《黃帝內經》,相傳是黃帝所做,由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等多位大臣一問一答來討論醫學,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內容包括攝生、陰陽、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其成書年代一向有爭議,大約是戰國至秦漢的作品。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

書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醫學寶藏,以下舉一個運用《黃帝內經》理論來治療的臨床病例。中年男性皮膚乾癢多年,皮膚紅癢脫屑,抓破皮流血多處,甚至出現神經性皮膚炎反應,擦過很多皮膚藥膏,但是效果很有限,睡覺時皮膚癢甚影響睡眠,所以來接受中醫門診治療。體型偏瘦,皮膚乾燥脫屑,散布很多皮膚抓痕及癢疹,以兩手臂陽面及兩大腿陽面特別嚴重,身體怕熱,夏天曬太陽後皮膚症狀加重,大便偏軟,胃口正常。

依照《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病,可以考慮是肺的臟象出問題。

另外皮膚乾燥,代表身體水分代謝出問題,水分在身體的代謝,依照《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內經》說水分代謝需經過肺,然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為水之上源,例如天空有雲雨,才能下降而滋潤大地,所以涼潤肺部,就能改善皮膚乾癢脫皮的症狀,所以處方瀉白散加上清燥救肺湯。瀉白散是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的方子,內含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是清肺虛熱的良方;而清燥救肺湯是清.喻嘉言《醫門法律》的方子,可以清肺潤燥。開了科學中藥七天份,下次回診皮膚改善得很快,也比較不怕熱了。

《黃帝內經》相傳成書於戰國時期,如此大的理論書,內容涵蓋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穴道,書中的理論彼此環環相扣,知識之高、論點之深,不可能是一大群學者的集體創作,也不可能是歷朝歷代疊加起來的知識,而應該是神有系統傳給人的知識及智慧,讓人知道真實的醫學之道、自然中的生剋之理,從中啟悟人的良善本性,進而啟發人們修道之心,以大自然為師,天人合一,返本歸真。◇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