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流金歲月 昔日童玩樂無窮

?"
清代畫家沈慶蘭繪〈童兒娛毽圖〉。(維基百科)

現今的孩子們對於電腦遊戲趨之若鶩,甚至沉迷電玩衍生許多問題。中國古代許多經典的玩具和遊戲,有智力的、玩耍的、觀賞的,五花八門,蘊涵著古老的文化、傳說。如果這些玩法還能保持,孩子就會丟掉ipad了!

文 _ 周慧心

最近微信上熱傳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所玩的遊戲,那時沒有高級玩具,但孩子從來也不缺遊戲,拍方寶、滾鐵環、抓羊拐、玩彈球、扔沙包、跳皮筋兒……到處都可以找到玩具,一幫一夥,熱鬧非凡地追逐在街頭巷尾,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童年的玩伴兒長大後也會是你終生的朋友。

一個網友感嘆道:「現在的孩子其實很可憐,總在一種虛擬的空間裡,電腦、遊戲機、電視,沒有什麼立體和親身感受,今後還有什麼可以讓他們回憶的東西呢?而我的童年是在快樂、無壓力下成長的。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像我的童年那樣。」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幼兒的教育,因此產生了許多經典的玩具和遊戲。這些遊戲有智力的、玩耍的、觀賞的,五花八門,且都蘊涵著古老的文化、傳說,不僅讓孩子娛樂,而且讓孩子在玩耍中了解傳統文化。如果重新拾回這些逐漸失去的玩具,相信孩子們都會丟掉iPad。

七巧板

七巧板是中國著名的拼圖玩具,最早出現在4000年前。這種玩具利用七塊幾何板拼出不同的形狀來提高人們的智力。它是受到「規」和「矩」幾何元素的啟發製作出來的,即大三角形兩塊、小三角形兩塊、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與菱形各一塊,合成一個正方形或一個長寬二比一的長方形。由於這種玩具簡單到可以由小孩子自己用厚紙板製作,而玩起來的無窮趣味足以使成人為之著迷,所以流傳極廣,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清朝宮廷玩具中,就有一副盛放在銅盒中的七巧板。

九連環

它的結構比拼圖玩具稍微複雜一點,是用鐵絲和鐵片製成的。它共有九個環和一個柄,玩法是要把九個環一個個套到柄裡去,然後再一個個取下來。看起來簡單,真正玩起來卻頗費周折。九連環在2000年前的《戰國策》中就有記述,秦始皇曾遣使入齊,使臣拿出來玉連環對齊君王后說:「齊多知,而解此環否?」意思是說,齊人知多識廣,能不能把其中的環解出來?九連環被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奧妙的玩具之一,此玩具對開發智力、培養學習、活動手指筋骨均有益處。

華容道

它有一個帶20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棋盤下方有一個兩方格邊長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一樣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

這個遊戲的發明要追溯到遠古時代的洛書,後來傳入宮庭,演變成了「重排九宮」遊戲,這是「華容道」的雛形。後來人們結合了《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稱此遊戲為「華容道」。由於該遊戲變化多端,精深莫測,具有百玩不厭等特點,被稱為世界「智力遊戲界的三大不可思議的遊戲」之一。

魯班鎖(孔明鎖)

魯班鎖是一種涉及立體幾何知識的玩具。通過幾何分割,可以組成多種鎖定方式。是由中國古代房屋的榫卯結構轉化而來的。因為魯班是中國木工的始祖,所以得名「魯班鎖」。也有傳說此遊戲是由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所以又有人稱它為「孔明鎖」。這種三維的拼插玩具內部的凹凸部分齧合,十分巧妙。拼裝時需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其內部結構。這種玩具最早見於文字是中國清代一本魔術書《鵝幻彙編》,當時叫「六子連芳」。


魯班鎖三維的內部凹凸部分齧合,十分巧妙。(Meronim/維基百科)

以上這四種古老的智力遊戲一直留傳至今。它不僅鍛鍊孩子的智力,還通過觸摸、觀察,讓孩子從感官上了解立體幾何、數學、結構等,是平板電腦無法比擬的。遺憾的是,現在越來越少的孩子在玩這些玩具,而是更熱衷於現代的科技產品。

抓羊拐

把球或沙包高高拋起,趁此時機把四個羊拐骨依歸定次序翻過面去,規定拋包次數,在規定次數內把羊拐骨翻過四面又一把抓起來為勝。來自北京的李女士充滿懷念地說,小時候如果能擁有四個羊拐骨,在小朋友裡算是很「富有」的了。通常都是好幾個小夥伴湊起來的。「家裡好不容易吃一次羊腿骨,我興奮地將羊拐取下來洗乾淨。」這種遊戲不僅能鍛鍊孩子的靈敏度,也是小朋友們可以一起玩樂的方式。

面具

用紙槳和膠泥做成的臉形,在眼睛的位置挖出兩個圓洞,然後根據京劇臉譜彩繪出關羽、張飛、李逵、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形象,在面具兩側繫一根鬆緊帶便於戴在頭上。常與面具搭配賣的是木製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之類的古代兵器。小孩子們常常戴著不同的面具,手持不同的兵器,在一起玩耍得不亦樂乎。

麵人兒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漢族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其原料是精細麵粉、江米粉、蜂蜜以及各種螢光顏料。這些麵團到藝人手裡就能捏出造型優美、情態逼真的各種作品。可以是動物或各種傳說中的人物。

麵塑藝術也以其形象傳達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人們可以通過麵塑的孫悟空、豬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滸英雄等形象給孩子講述相關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從而在潛移默化之間啟迪孩子的智慧和品德。

泥模子

泥模子是用來自己製作泥玩意兒的工具。它是用膠泥捏成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泥胎兒,在其凹處雕刻出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待陰乾後再以火燒堅即成。泥模子分單模兒與合模兒兩種。單模兒刻出來的玩意兒呈平面圖形;合模兒所刻的玩意兒為立體狀,如有意繪上顏色更佳。

草編動物

用馬蓮草編織的玩物:喜鵲、山雞、金魚、螳螂、螃蟹等動物栩栩如生。購買者可根據愛好當場讓其製作,看著那嫻熟而高超的編織過程,當真算得上是一種藝術享受。

丟沙包

越多人玩越有趣,分成兩組,一組互相丟沙包,另一組在中間,如果被沙包打中,那麼這個人就下場,所有中間人都下場表示這組輸了;如果中間的人接住沙包,則可救「一條命」。沙包也通常都是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收集破布,縫成小布袋,然後找些細小的沙子,裝進去。這可是考驗小朋友的手工是否了得的好方法。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鍾元╱大紀元)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內容多半取材於民間故事和傳說。孩子們很喜歡皮影戲,既可以看影子戲聽故事,又可以從故事中了解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內涵。

滾鐵環

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來自福建的周先生笑著回憶小時候會求做建築的爸爸從工地帶一根鐵絲回家,拿到鐵絲後,自己便去爸爸的工具箱,拿鉗子將鐵絲彎成圓形。「雖然鐵圈不是很圓,但那時有這個鐵圈,在小朋友當中是很了不起了。」這是男孩子們特有的玩兒法。周先生接著說:「那時候那有什麼青春期、抑鬱症呀,每天瘋玩都來不及呢。」

除了上述講到的玩兒法,還有抓蛐蛐、黏知了、跳皮筋、陀螺、空竹、拔牛筋兒等,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多得數不清,大部分玩意兒都是孩子們根據當地環境自己創造出來的。很多從古代留傳下來的玩意兒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是大家為什麼這麼懷念它們的原因吧。◇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