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奠定現代化基礎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據說他雙目如電,說話嗓門很大,同年夥伴都怕他。(維基百科)

1885年臺灣建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50歲的劉銘傳因「中法戰役」保臺有功,被任命為首任臺灣巡撫,其在臺7年期間,創設臺灣第一條鐵路、第一個電報局、郵政局、新式學堂等,希望「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是奠定臺灣走向現代化基礎的功臣。

文 _ 趙芷菱

晚清建臺3功臣

臺灣自康熙帝開始,才被視為中國之領土,在晚清時,由沈葆楨開始積極建設,奠下建省基礎,後因沈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而離臺。劉銘傳因「中法戰爭」有功,升任臺灣首任巡撫,他致力於建設臺灣,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系統地實施全面改革計畫的省分,遂有「臺灣現代化之父」之稱。

沈葆楨與劉銘傳二位在臺灣歷史課本上,被傳為建設臺灣的大功臣。事實上期間還歷經8任福建巡撫,才由劉銘傳接任。但除丁日昌外,其餘7位都沒被載入臺灣教科書中。究其原因,乃清政府對臺灣之建設,在沈葆楨、丁日昌後,有長達10年呈停滯狀態。

沈葆楨離臺前,推薦時任福建巡撫王凱泰來臺,但不意王凱泰不服水土,只待5個月,便返鄉休養,旋及死於任內。之後,由丁日昌接任。但丁到臺灣後不久,竟也染病不起,同樣也只待了5個多月。

不過,傳說丁日昌對臺灣建設貢獻頗大,不只改善吏治,整理財政,設官煤局、振興煤礦業。也架設了第1條電報線(臺南到高雄),但因丁日昌抱病離臺,這條電報線其實未完工使用。

家庭背景及早年事蹟

劉銘傳,字省三,號大潛山人,道光16年(1836年)生於安徽合肥西鄉大潛山下,祖上世代務農,排行老6最小。因幼年曾患天花,臉上有斑,同鄉人叫他「六麻子」。他的父母是老實的莊稼人,有次偷伐劉家樹木的賊被捉住,父親劉惠為了息事寧人,一邊設宴款待捉賊者,一邊偷偷放走了伐木賊,人稱「劉老好」。

然而,劉銘傳的性格似乎沒有遺傳父母之基因。據說他雙目如電,說話嗓門很大,同年夥伴都怕他。他不好讀書,喜歡以主帥身分,帶領夥伴們玩打仗遊戲。他也不屑農耕,更不想通過科舉榮身,但他喜歡研讀兵書、戰陣、五行等雜書。

劉銘傳11歲即喪父,不久2個哥哥也相繼去世。他的老母更難以管束劉銘傳,他私下參加販賣私鹽團夥,也幹起打家劫舍的勾當。有次,一個地霸強行索費不成,大聲喝斥其家人後,揚長而去,劉銘傳聞聲氣憤地追趕過去,攔在馬前,要與之決鬥,地霸狂笑道:「你這小孩敢跟我作對?我給你把刀,有本事把我殺了,你就是好漢!」劉銘傳聽後大喜,接過刀後,猝不及防地將地霸殺死。

後騎上地霸的馬,對鄉民大聲說道:「這地霸欺侮鄉親,被我殺了,願意聽從我的,我們一起保衛鄉里。」圍觀的數百窮苦青年,當即表示願遵從。而劉母周氏據說因驚嚇過度而亡。後來劉銘傳在顯貴時,每逢母生、忌日,都悲涕哀怨不已。

1857年劉銘傳投靠李鴻章的淮軍,開始加入對太平天國的戰爭。1862年,打敗太平軍,收復上海浦東。

1864年劉銘傳攻克常州,晉升為直隸提督。1867年劉銘傳對抗捻匪,居首功,被封為一等男爵,但卻在數日後,自馬上摔落,昏厥月餘,直至服了李鴻章於紫禁城求來的通竅丹才甦醒。

之後,在其累次晉升過程中,屢傳劉銘傳冒功、誣陷等情事,激化了湘軍與淮軍間的派系矛盾。1868年劉銘傳辭官返鄉創辦肥西書院、修祖祠等回饋鄉里。

撤基保滬 大勝法軍

直到光緒10年(1884年),由於法國欲併吞藩屬越南而引發戰事,中國駐軍慘敗,法國提出巨額賠款要求,未能如願,便派遣被歐洲奉為「法蘭西戰神」的孤拔中將,進攻中國。法國本想封鎖長江、渤海灣,迫使清政府屈服。後因顧慮戰線過長,補給不易,閩海成了主戰場。

清朝在經歷自強運動,力求船堅砲利後,掌握朝政實權的慈禧決心與法軍開戰。於是急招歸隱已久的淮軍大將劉銘傳回京,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擔負起抗法保臺任務。

1884年8月,孤拔向基隆駐軍遞「勸降書」,遭劉銘傳嚴拒後,法首先出擊,轟炸基隆砲臺。劉銘傳自知敵強我弱,決採誘敵深入,攻其不備。法軍果中計慘敗。孤拔一怒下,轉而炸毀馬尾船廠,封鎖臺灣海峽,使臺島孤立無援,處境艱險。

趁法軍再攻之前,劉銘傳權衡戰局,毅然「撤基保滬」, 然而此決策,遭多數人不解。湘系將領孫開華等人激烈反對,連自己的淮系將領曹國忠等人也跪求哭諫。對手劉璈(臺灣兵備道)父子,更煽動番民滋事,欲使事態惡化。劉銘傳仍堅守既定戰略,勒令「有不遵令者斬」。

法軍輕易攻占基隆後,發現竟是空城一座,戰艦得不到補給,只得轉攻滬尾。但劉銘傳早有準備,再次大勝法軍。孤拔心有不甘,率艦隊北上轉攻定海(浙江舟山群島中西部),激戰中孤拔中彈負傷,法軍敗逃,不久孤拔於澎湖抑鬱而終。

喪權辱國條約 促臺灣建省

劉銘傳在堅守8個多月後重創法軍,1885年6月,清廷下令停戰,與法簽訂《中法和約》。然而,法軍一敗塗地,卻從清政府手中得到部分賠款,清廷還被迫承認法國與越南所締結的全部條約,並開放蒙自、龍州(廣西)兩地通商;而法軍則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中國海面封鎖。

劉銘傳備感氣憤,認為此乃喪權辱國的條約,他意識到國力衰微受人欺辱的悲哀,也體認到臺灣防務的重要,上書提議臺灣建省,且借回京陛見之機,變賣全部財產捐助臺灣建省,並表明願終老於臺灣的決心。

清廷也再次體認到臺灣地位之重要,於1885年正式宣布臺灣改為行省,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加強臺灣各項建設。

劉銘傳對臺之貢獻與缺失

劉銘傳原本就主張興辦洋務,借鑒西學,振興國家。他以臺灣為根據地,進行廣泛而大膽的改革。對臺灣建設的規劃,原以軍事為先,建立海軍的戰力;但受限於財政困窘,官箴敗壞,只能先從興利的實業及增加稅收兩處著手。


左)劉銘傳為臺灣第一條鐵路引進的「騰雲號」火車;(右)臺灣第一張郵票「龍馬」票,也可以當做火車票用。(新紀元合成圖)

在實業方面,他同時推行多項基礎建設,包括鋪設全國第1條鐵路(基隆到臺北),添購輪船8艘,連接南北電線及於福建的海底電纜,辦理電報、郵務,並擴充基隆煤礦,在臺北大稻埕設臺灣第1個「西學堂」,臺北府首設電燈。此外也推廣農業,鼓勵種植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

為增加稅收,劉銘傳開始重新丈量田地,1886年在臺北、臺南設立清賦總局,劉銘傳親自督軍,3年半時間使田地面積從7萬餘甲增至約30萬甲。


劉銘傳重新丈量田地,設立清賦總局,布政司清丈土地後發給業主的丈單。圖為李明毅展示保存的劉銘傳真跡文書。(大紀元)

清賦不但使隱田數目大幅減少,去除大租戶與小租戶間的包攬欺瞞積弊,也使稅收增加約3倍。這是臺灣史上第1次賦稅改革。

但清丈土地這一舉措,受到地主豪紳的強烈反抗,林氏望族借逼死人命為由,聚眾鬧事,抬棺抗議。李彤恩挺身承擔責任,為劉銘傳開脫。劉璈的兒子劉浤則趁機興風作浪,一面挑撥番民與官府對抗,一面與日人勾結,企圖除掉劉銘傳。

此外,劉銘傳動用大量軍力「開山撫番」,據採激烈武力征討,或誘殺不斷,原住民不是被滅族,就是逃往深山。劉銘傳又將漢人移往原住民區域,剝奪原民生存空間,導致雙方關係緊張。

在劉銘傳推行新政過程中,因財政負擔大增,或規劃經營不善,官員貪污等問題浮現,甚而引發中部貧農的武裝反抗,只少數新政得以持續推展。

而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積極推動臺灣現代化,得罪眾多仕紳商,亦頻遭檢舉。1891年(光緒17年),劉銘傳在清政府壓力下辭去臺灣省巡撫職位。

與左宗棠、劉璈之恩怨

1869年,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因捻匪和回民作亂,劉銘傳授命前往助戰。左宗棠不願劉銘傳插手,處處阻撓,此時劉又接到太后密旨,隨時密報左宗棠的軍情,揭其上奏不實之處。左宗棠得知後,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劉璈(臺灣兵備道)與劉銘傳,分別是臺灣建省前後在臺主政的最高行政首長。劉璈出身湘軍,劉銘傳為淮軍背景。其實,兩造發生矛盾的根由,應緣於湘、淮兩派間由來已久的不和。

中法之戰的滬尾大捷使劉銘傳聲名大噪,劉銘傳在請功奏摺中,把對手湘系將領孫開華等人列在首位,而對立下戰功的兒子、孫子隻字未提。宣讀完嘉獎聖旨後,那些對劉存有門戶之見或不滿之部屬,皆感佩不已。但其對手劉璈越發不安,急上書彈劾劉銘傳,又鼓動左宗棠一起參劾。左宗棠雖力主抗法,卻對淮系和劉銘傳積有舊怨。於是借劉「擅自丟失基隆」一事上摺。劉銘傳因此遭嚴旨究責。

劉璈對於防務採「重南輕北」政策,40營軍力僅9營駐紮於北部。劉銘傳來臺,則將大本營設於臺北。當時,劉銘傳苦於短缺軍餉時命劉璈撥50萬兩以應軍急,但劉璈不從。後據查,是存銀不足無法協濟臺北。

劉璈精於風水堪輿之學,又有修築恆春城的實務經驗。他認為岑毓英對於臺北城的規劃不妥,將使無後山可憑,一路空虛,相學屬五凶。於是劉璈乃更改城基方向,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城北有七星山做為倚靠。

光緒10年(1884年)11月,臺北城完工。此城在經歷沈葆楨、林達泉、陳星聚、岑毓英等的倡議及規劃,最後完成於劉璈之手。但歷經數劫,如今只剩北門,成為臺北城唯一的遺址。

二劉相鬥 兩敗俱傷

中法戰後,二劉鬥爭至白熱化,各向上級告狀對方。後來,劉銘傳羅織罪名,彈劾劉璈涉及不法貪瀆18款,語多不實,致使劉璈先是被革職查抄,後又被處以斬監候,改流黑龍江,2年後即在流放中病歿。當時仕紳咸為劉璈喊冤。

其實,劉璈在臺主政期間,對於臺灣的建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且多有成效,僅管有缺失之處。然其性格一向恃才傲物,獨斷專行,既與同僚不協,又與上司抵觸,長期受到輿論的指責。

總而言之,劉銘傳在臺的業績,眾所周知。劉璈為臺北城的實際創建者,2人都治臺有功。無奈兩虎不相容,致使2人先後被迫離臺,一流死於邊疆,一黯然歸隱。


臺灣人對劉銘傳巡撫表達崇敬之意,多處設有劉銘傳紀念銅像。(左)臺北銘傳大學校園、(右)臺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大紀元)

1896年,即臺灣割給日本的次年,劉銘傳在合肥家中因憂思鬱結,飲恨病逝,身前著述有《劉壯肅公奏議》及《大潛山房詩稿》刊行問世。◇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