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西教和醫療合一 馬雅各 臺灣醫療宣教先河

?"
馬雅各(Dr. James L. Maxwell,1836~1921)是首位來臺的醫療宣教士。(維基百科)

出生於蘇格蘭的馬雅各,是首位到臺灣的醫療宣教士。他突破了臺灣人對他的不信任、敵視和排斥,為臺灣醫療資源不足的落後地區提供免費的慈善醫療,是臺灣醫療宣教的先驅者。

文 _ 趙芷菱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基督教將「傳道和醫療」合而為一,「醫療傳教士」為其海外傳教事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865年(同治4年)馬雅各成為首位來臺的醫療傳教士。

西教入臺之始

近代西教的傳播,自明末荷蘭、西班牙據臺時,基督教曾一度傳入臺灣,但至鄭氏東寧王國及清領初期,西教即中斷了在臺傳播。

直到1714年,奉康熙皇帝之命,天主教耶穌會3名傳教士來臺測繪地圖,即著名的《皇輿全覽圖》,他們從雞籠(基隆)到南臺灣,再到西部,跋涉約2年之久,期間曾走訪荷蘭時代所遺之基督徒;及1830年也曾有荷蘭宣道師取道澎湖來臺,但為時尚短。

直到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第2次鴉片戰爭),清朝戰敗,簽下《天津條約》,臺灣被迫開港,西教傳教士再次被允許來臺傳教。

羅馬教廷隨即派天主教支派菲律賓的道明會郭德剛神父來臺傳教。1859年,郭德剛由打狗(高雄)上岸。他首先來到現今屏東縣萬巒鄉向當地的平埔族人傳教,並於1861年建立了「萬金聖母聖殿」,為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

接著天主教的傳播逐漸往北,在今天臺南、嘉義、雲林、彰化等地皆設有教堂,也曾指派神父赴北部傳教,希望能重續200年前的舊業,然勢力始終不盛。

開醫療宣教之先河

清末進入臺灣的西教,以1860年登陸臺灣的英國長老教會最具影響力。杜嘉德牧師來臺作短期停留觀察,他發現當時臺灣衛生醫療條件不佳,疫病嚴重,於是建議教會派員來臺宣教。馬雅各(Dr. James L. Maxwell,1836~1921)即是首位被派來臺的醫療宣教士。

出生於蘇格蘭的馬雅各,畢業於英國愛丁堡醫學院,先後到柏林、巴黎醫學院受訓,是一位出色的外科醫師。1863年馬雅各以27歲之齡,自願前往臺灣擔任醫學宣教師,他乘船歷近140天的航行,先到廈門接受語言訓練,同時也參與當地的醫療傳道,隔年正式來臺宣教。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排名第1的臺南府城,自是傳教士進入臺灣傳教的第1個據點。馬雅各於1865年正式來臺上任,一行人在打狗(高雄)登陸,與其同行的還有2位牧師,及3位華人信徒助手。他們體會到1859年捲土重來的天主教的艱苦,步行到臺灣府(臺南)。

到達臺南府城後,經由打狗海關長官的幫忙,頂讓其位於看西街(今臺南市仁愛街)的房子。前段當佈道所,後段為醫館及藥局,6月16日馬雅各開始了傳道醫療工作,這一天便成為日後英國長老教會的「在臺設教紀念日」。這是臺灣第一家西醫診所,當時所設立的教堂,係現今位於臺南市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的前身。

馬雅各先講道再看病配藥,求助於他的病人以眼疾、難產、手腳潰爛等各類外科病症為主,患者常是四處求醫罔效時,才轉來求助於馬雅各。由於看病免付錢,效果又顯著,所以不到10天,就醫者日達50人以上,馬雅各變得非常忙碌,反而少機會傳教。

挾武力優勢 宣教之考驗

馬雅各初期在臺灣醫療傳道的道路十分艱辛,除了文化的藩籬、信仰的差異,當年的時空背景也十分複雜。由於近代西教的傳播,係藉由強勢武力為後盾,使得基督教義與經濟利益、救人的醫療和害人的鴉片間,令臺灣人民混淆不清,甚至對其有仇視、排斥的心理。

馬雅各不久即遭當地醫生們及反西教人士的詆毀與抵制,說他挖人眼和心肝配藥施醫。民眾因而被激怒,包圍馬雅各等人的住所,擲石塊並揚言拆毀。領事出面交涉無效,官府亦令其離開以息眾怒。開業僅23天,即被迫關閉。

馬雅各只好先避走有英國領事館常駐的鳳山旗後(高雄)。當年9月,他設立一所可容納8名患者的醫館,並設禮拜堂,稱為旗後醫館或打狗醫館,可說是臺灣的第一所西醫醫院。


圖為位於高雄市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重現148年前,英傳教士馬雅各在旗後開設醫院,為平埔族治療眼疾。(阿文山林部落格)

通過醫療,他逐漸擄獲民心,醫療傳道頗有進展,信徒人數很快地增加,吸引來自高雄、屏東,甚至遠方的澎湖病人前來就醫。1867年7月他再開設另一教堂。12月李庥牧師夫婦(Rev. Hugh Ritchie)來臺協助,他又安排打狗的海關醫官萬巴德(Dr. Patrick Manson)照顧旗後的醫館,才於1868年3月到香港與未婚妻 Mary Anne Goodall 結婚。

他不在臺期間,4月發生嚴重的「樟腦紛爭」之「埤頭迫害事件」,但拜此事件之賜,以後來臺的傳教士能較順利有保障的傳道。

樟腦紛爭之起因,乃因時任清朝海關職員英人必麒麟,走私臺灣專賣品樟腦而牟利,被查獲後遭全數沒收。與此同時,長老會在埤頭(鳳山)的教會遭到破壞,且馬雅各來臺宣教所收的第1位信徒高長,被毆打並關進監獄。

為此,英國出動2艘軍艦占領臺灣府的安平港與砲臺,迫使清廷接受和約條款,除賠償教會損失外並保障外籍宣教士的居住及傳教自由。不過,當時民眾甚至政府官員,對基督教仍存有歧見與排斥。

反鴉片 現代醫學先驅

「樟腦紛爭」之後,傳教士有了宣教權和保障,馬雅各看到重返臺灣府城的機會,他把打狗及埤頭的宣教工作轉給李庥牧師,打狗醫館給萬巴德醫生照料,安排好後他則重返臺南。

1869年初他在二老口街(現今啟聰學校博愛堂附近)租到許厝,其緊鄰英國領事館,且面對知府衙門,後人俗稱「舊樓醫館」(新樓醫院的前身)。此次重返府城的馬雅各,語言更流利,加上醫療服務的熱誠,名聲遠播。

開設醫館兼教堂,幫助解救性命與解除病痛,確實有利馬雅各的傳道工作,也消除了人們對基督教的反感和排斥,馬雅各也開始培訓傳道人才,造就信徒成為「傳道者」,可謂臺南神學院之前身。

一開始馬雅各多以平埔族為宣教的對象,那時平埔族多已漢化,但仍願稱自己為「番人」,不少是荷蘭占據時代就有的村莊,200年後的平埔族人仍當他們為「紅毛親戚」,而得到熱情的款待。馬雅各很受原住民的歡迎,鄰近村社都邀請他們去行醫傳道。

在英國出版的教會文獻中,馬雅各對英國輸臺鴉片頗有批評,他招來鴉片上癮者予以診治戒毒。曾經在5個月間,幫忙250人戒毒,據說有一半的上癮者成功的戒癮。

由於反對鴉片,使外商的利益受損,令外商很反感,馬雅各不為所懼而退卻,實屬難得可貴。馬雅各還訓練醫務人員,有黃嘉智、高鳳翔及李渡河3人,後來都自行開業。因此他也是臺灣醫學教育的先驅,使臺灣人民瞭解並接受現代醫學。

羅馬拼音與文化保存

馬雅各來臺共計7年9個月,足跡遍布中南部。除醫療工作外,翻譯白話字聖經,也是馬雅各對傳教工作的貢獻。

由於經常往來山區平埔族,馬雅各發現平埔族和漢人的買賣土地契約書,用的是荷蘭拼音的羅馬字,俗稱為「番仔契」。這給馬雅各利用羅馬拼音翻譯成臺語聖經的靈感,相較於學習漢文要費時多年,學習羅馬拼音卻只要幾個月即可。


以羅馬拼音翻譯印刷之聖經。(維基百科)

1871年馬雅各因其夫人生病,偕返英國休假,不料他也因脊椎病痛,限制在床上達10多年之久。雖然臥病,但仍於1873年完成羅馬拼音的臺語聖經翻譯,今天長老教會使用的臺語聖經,便是出自馬雅各之手。

臺灣原住民17世紀起,也使用羅馬字書寫母語,這是臺灣羅馬字對本土語言的保存與發展之貢獻。

離開臺灣12年後。馬雅各偕同夫人於1883 年底重返臺灣,1884年又因夫人體弱去廈門,不久他自己也生病,兩人於1885年返回英國。此後再沒有機會到臺灣。

回英國後,他對海外尤其亞洲的醫療傳道非常熱心推動,也幫忙訓練醫療宣教士。他經常四處演講,尤其對臺灣的醫療,努力宣傳建立中臺灣醫館的重要性,並積極尋求經費,對臺灣仍非常關懷。

臺最早印刷術 設盲校、中學

1880年馬雅各提供1臺小型印刷機給臺南教士會,以備臺語羅馬字印刷品之用。此為臺灣第1臺印刷機,分裝成11箱經海上航行數月後才抵達臺南,然卻面臨沒人會組裝與使用的窘境。

所幸1875年來臺的巴克禮牧師,在1881年返回英國休假時,特別到印刷廠學習。1884年他再來臺時,開始在新樓醫院一角展開印刷工作,巴克禮稱它為「聚珍堂」,是全臺最早印刷術的開始。

後發生清法戰爭,遲至隔年(1885年)才發行臺灣第1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Tai-oan Hu-siaN Kau-hoe-po》(今《臺灣教會公報》前身),使用臺灣羅馬字,一直刊行到1969年。

馬雅各是最早來到臺灣的傳教士。他在臺南建造近代第一座長老教會教堂,並先後在高雄旗津、臺南建立西式醫院。在馬雅各之後,又有甘為霖、巴克禮、余饒理等傳教士來到南臺灣傳教。

除傳教事業外,甘為霖於1891年曾在臺南設盲學校,是臺灣盲啞學校的開始,並發明點字印刷機,刊行點字聖經,使甘為霖博得「臺灣盲人福利之父」的稱號。

余饒理亦於1885年在臺南創辦「長老教會中學」,這是臺灣的第1所中學,即今天的臺南長榮中學。他們對臺灣教育文化發展皆有頗大的貢獻。

傳承與奉獻

1921年3月,馬雅各醫師在故鄉去世,享年85歲。然而,他的醫療傳道使命及與臺灣的緣分仍繼續延續。大兒子馬約翰前往廈門醫療宣教,承襲馬雅各名字的次子馬雅各二世,l901年(28歲)時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臺灣,出任新樓醫院院長,人稱「少年馬醫師」,他與當護士的妻子共同投入醫療工作,夫妻倆在臺灣共長達22年之久。

馬雅各二世專長於痳瘋病,他大力推行戒改鴉片、性病與痲瘋病的防治和治療等。他常帶著助手和藥品,作環島巡迴醫療傳道,深入原住民區,尤著重阿美族的宣教。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被徵往戰地醫院服務,大戰結束後,再度來臺。1937年出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幹事;1940年因腳疾而返國。1944年他再度到杭州一痳瘋醫院服務。1951年因一場急性傳染病驟逝於杭州,享年78歲。 ◇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