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專訪

?"
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

熱愛藝術、遊歷世界,他的建案受到國際矚目,期許創造未來經典。

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認為,建築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設計的靈感或是美觀,而是「為生活創造多少價值」——

一個好的建築物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朝向更精神性的、更好的發展。


文 _ 陳柏年
圖片提供 _ 大隱開發

2008年,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所主導的北京建案「當代MOMA」,繼《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評選為中國新10大建築奇觀後,又榮獲《時代雜誌》(Time)列為世界10大建築之一,是華人建築唯一入選者。2008年後,張裕能在臺灣紅樹林水岸邊,打造了七座宛如巨型藝術精品的豪宅,其中「海納川」在2011年獲得全球最具權威、瀏覽量最大的建築網站ArchDaily列為「精選世界豪宅」,是唯一被報導的臺灣建築。其中的「藍海」建案,更在2014年4月,被《華爾街日報》英文版評選為「世界頂尖風景」之一。


大隱家族。

前瞻、創新的美學行銷大師

從極簡美學到數位科技,張裕能在七棟建築上的規劃,超越時代遠見推陳出新,其中「藍海」的預鑄工法榮獲國際Discovery節目「建築奇觀-臺灣預鑄工法」專題報導,最新作品「大隱豐盈海」更以科技演算法打造出數位建築動感外觀,獨一無二的波浪式玻璃帷幕,與各層陽臺交織錯位的變化,完美反映淡水河岸晨昏晴雨、雲影波光的無邊美景。


海納川,藍海。「海納川」2011年獲ArchDaily 建築網站列為「精選世界豪宅」,其中的「藍海」建案在2014年4月被《華爾街日報》英文版評選為「世界頂尖風景」之一。

大隱開發的宗旨就是「永遠走在時代最前端」。張裕能說:「這種技術不僅在臺灣,在紐約、香港都是最新的。很麻煩,但是利潤不高。因為我要做的是當代建築,競爭的對象是世界最頂尖的團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模仿或複製,反映的是現代的人性、生活,以及現代人的節奏、科技與美學。」

張裕能笑說,過去建商習慣走萬無一失的抄襲路線,重複國外建築或古典風格。但是在網路資訊大量流通、瞬息萬變與全球化競爭激烈的當今時代,很可能變成死路一條。他說:「這是一種很有膽識、直接殺進最頂尖的當代核心,面對未來的做法。現在的突破就是以後的經典。我想要造出世界第一的房子,沒有退路,這也是一種有理想的追求。」

張裕能的氣魄其來有自。他是臺灣第一個推出「豪宅」名詞的人,身兼大隱開發建設創辦人、甲桂林廣告董事長,以及北京達觀地產負責人,同時也是業界著名的「美學行銷大師」。他熱愛文學、藝術、音樂、繪畫等各項藝術,早年鎮日徜徉在圖書館中樂此不疲,用功的程度少人能及,也因此養就之後獨到卓絕的品味。對於美食、品茗、飲酒亦知之甚詳,無一不如數家珍。他走遍倫敦、東京、巴黎等世界各大名都,不做走馬看花般的觀光客,而是一只背包自早上九點遊逛至夕陽西下,熟稔到問起某座心儀的美術館時竟可閉目神遊無礙。他說:「學東西我不會半吊子,要聽音樂要聽就聽最好的,因為好就是好,繪畫、建築也是一樣,要從經典、最頂尖的學起。所以我碰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東西。」

然而這位追求世界第一的精緻美學家,卻是出身臺灣最純樸自然的花蓮鄉野。張裕能說:「我是花蓮瑞穗鄉長大,那裡有一條秀姑巒溪,就是現在泛舟活動的起點。」

一無所有的童年回憶

張裕能在瑞穗兒時的家居,算是艱困的,雖開了間小店,但入不敷出,另有塊貧瘠開墾地,在秀姑巒溪對面舊稱猴子山的山上,上山工作要先坐船順流過河、回程逆流撐篙。村中族群繁多,除了後來遷入的外省人,還有許多原住民,以及久居於此的閩南與客家人,張裕能就是其中的客家子弟。沒有種族之見,都玩在一起。他尤其崇拜原住民孩子,因為他們敏捷靈活,玩騎馬打仗最是耐打過癮。他回憶道:「小時候還會講阿美族的話,現在忘記了。」

當時一到7、8月放暑假,是最快樂的時候。穿一個短褲打赤腳,山裡溪畔消磨一整天。他回憶只有上學時才穿鞋,但都是撿哥哥的舊鞋子,一直到五、六年級時,才買第一雙新鞋:「很高興,聞著新鞋子的塑膠味道,覺得很香,穿著穿著就睡著了,半夜被媽媽搖醒要我脫鞋子,說只有死人才穿鞋子睡覺。」

童年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那是沒有煩惱、沒有心機、沒有得失,非常純粹的歲月,世界多大也不知道,覺得可以念到高工就是最大志願了。後來畢業旅行來到臺北,發現家裡逢年過節才吃一次的棒棒雞腿,在北市街頭的自助餐店竟然是大雞腿羅列整排的「奇景」,令他瞠目結舌,以「不得了、很感動!」來形容。

張裕能說:「小時候沒錢,是一個很珍貴的經歷。有時候『沒有』才是一件好事情,你可以磨練自己的膽識、技能……因為當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擁有一切,所以後來我創業的時候很大膽,敢去新光集團拜託吳火獅把案子給我賣,那時候本來就沒有去盤算過得失,因為失也沒有什麼好失的。」

臺北沃土孕育的創業歷程

專科肄業、當兵退伍之後,由於熱愛音樂藝術,一開始在唱片公司賣錄音帶,後來在早期臺灣販售辦公室機器聞名的「震旦行」集團做銷售員,挨家挨戶按門鈴拜訪。當時要賣出一臺機器很困難,除了碰運氣之外,培養一個客戶要鍥而不捨,花上很久的時間,甚至一年半載。代銷機器做出亮眼成績,張裕能想,既然走推銷路線,不如推銷利潤更高的產品。

當時臺北房屋是房仲業界頂尖品牌,員工各個學歷傲人。張裕能自知先寄履歷表一定在第一關被刷下,就帶著履歷表去找負責人,直接爭取面試機會。一入房屋銷售業,張裕能如魚得水:「我當時覺得賣房地產太簡單,為什麼呢?想買房子的人,第一,有錢;第二,想買房子。踏進門來已經是客人了,這比在震旦行的時候容易多了,這種客人還讓他跑掉,多可惜!」張裕能往往為客戶講解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常常一個人賣了工地的一半還惘然不覺。

而推銷員生涯,也培養他強大的學習力量:「房屋業務要學習建築、要有畫面、要有文字,要學的東西很多。年輕時我常在國立圖書館,當時在南海路,理財、廣告、雜誌,各種書都讀。我不敢借書回來看,因為怕弄壞要賠。……我很善用臺北資源,所以我有這個基礎。學習文字、學習畫面、學習建築……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非常漫長的學習過程。」


張裕能由房仲超級推銷員的基礎起家,善用資源自學文字、畫面與建築,經過漫長的學習累積,1983年創立了甲桂林廣告公司,2001年成立大隱開發建設,從胼手胝足到站立世界最頂端。

張裕能由房仲超級推銷員的基礎起家,在1983年創立了甲桂林廣告公司,又於2001年成立大隱開發建設,從胼手胝足到站立世界最頂端,經歷過兩次房地產風暴,張裕能卻笑說自己不曾有過低潮痛苦的時刻:「因為我的生活不苦,學習的時候也沒有苦,很開心。可能是因為我飢渴,當你有飢渴,力量不一樣。」他引用已故蘋果創辦人賈柏斯的話:「Stay hungry(求知若渴),飢渴的人怎麼會、哪有時間去想痛苦?哪有時間去Sentimental(多愁善感)?不用顧盼自憐,因為你在追尋、解惑嘛,每次讀到新的事物時就解一個惑,非常開心。」

他感性地說自己從無到有,至就業、娶妻生子,如今像個somebody(名人)接受採訪,都拜臺北這塊文化的沃土所賜:「臺北是一個文化的沃土,衝突性高、文化深厚,你想要學習任何事物都能提供……所以我能夠為臺北做的,我都盡量做。」

建築是藝術也是使命


大隱開發為臺灣建築業開創新的里程碑。

大隱開發為臺灣建築業開創了新的里程碑,張裕能說:「創立大隱開發的同時,本來就是有一點使命感。臺灣文化素質很高,表演藝術很好,但是建築的表現還不夠好。」

他解釋,臺灣在房地產起飛、大量蓋房子時,剛好是處於後現代時期:「後現代是現代主義裡面的一個畸形兒,長得最不好看。但臺灣地產在建量最大的時候剛好是後現代時期,型態不美,雜質又多。」

談到「建築」,張裕能用兩個英文單字道出其中差異性。建築物可翻譯為Building或Architecture,後者在希臘語中意指過去為帝王、宗教所興建的宮廷或聖殿,凝聚了當時的文化、藝術、人文等內涵;這樣的建築才有可能流傳百年以上。他說:「我想蓋的就是這種有靈魂的建築。」

他認為建築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設計的靈感或是美觀,而是「為生活創造多少價值」。一個好的建築物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朝向更有精神性的、更好的發展:「我們創造的是一種Life Style(生活方式),一種美學生活,能夠照顧到身心靈的建築,一個圓滿幸福的價值。」

張裕能表示,臺灣需要批判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是建設的階段,一人貢獻一點,而他會盡力將自己的角色做好。站在全球建築事業的舞臺上,彷彿背後掛有中華臺北的名號,揮之不去的是一種使命感,不願意臺灣房子輸給人家。他豪氣萬千地說:「中華臺北掛在背後,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不只是在臺北市,我的建築在全世界都是最好的。我希望臺灣人可以知道不僅有李安、侯孝賢、馬友友聞名世界,還有我。」大隱開發創辦人張裕能這番豪情壯語並非憑空虛言,而是千錘百鍊後的真實結果。

分享美學與精緻的生活


小美術館。

由於熱愛文學藝術,張裕能對於推廣知性美學不遺餘力。今年3月底到7月初,在臺北美術館有一個大型的建築大師展「建築之境:路易.康(Louis Kahn, 1901-74)」,即是張裕能所贊助展出。路易康被奉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巨擘,而這場近20年來首見大型的「路易.康回顧展」,是由德國威察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賓州大學建築檔案中心(Architectural Archiv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與鹿特丹荷蘭建築館(2013年1月起併至鹿特丹建築設計新館)共同策劃,臺灣是亞洲唯一一站,其獨特與重要性不言可喻。

同樣地,被譽為當代傳奇芭蕾天后的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叱吒國際舞壇超過30年,去年獲張裕能贊助首度來臺,亦是本著分享美學與精緻生活的初衷。為了與公眾分享精采的藏品,張裕能更成立了私人美術館「小美術館」,展出各項珍貴收藏與畫作。他說:「接下來10月份,在我們社區會辦一場交響音樂的演奏,超過40個人的交響樂團,在藍海大廳中庭。我喜歡帶給人們好的經驗與幸福感。因為我在國外參加過羅馬戶外古建築旁的表演,很精彩。我想讓臺灣人知道,臺灣也有很棒的東西啊,我們不用客氣,因為我在北京待過,全世界都走過,我完全知道我們的位階在哪裡,我不想客氣,要告訴大家最美麗的生活、活動,就在這裡。」

願意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留在臺灣,盡力做到世界第一,張裕能說:「臺灣文化素養水平很高,是全世界華人最高的地方,所以你要相信他們,認真做出好東西,他們會了解。即使不了解,在溝通之後,他也能理解,也可以接受。而對我來說,不斷邁向未知、超越自我的追尋,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或勇氣,更是因為覺得這樣才有趣。」◇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