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他山之石》 戈爾巴喬夫被逼解體蘇共

?"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共解體。圖為隔天歡送戈爾巴喬夫的宴會。(AFP)

當戈爾巴喬夫上臺6年後,突然面臨走投無路的處境, 舉凡政治、經濟、體制和國內外的各種矛盾糾結,全然無解。

迫於形勢的戈爾巴喬夫,只能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段解體蘇共。

以史為鑒,回顧這段震驚全球的歷史,有助於了解今日中國政局的走向。

文 _ 黃昭越

退黨潮表明蘇共意識形態徹底破產

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以54歲之齡,當選為蘇聯最年輕的蘇共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上臺之初,他力圖經濟改革,但一年之後,其改革遭遇來自蘇聯龐大黨政機關的巨大阻力。這使戈爾巴喬夫意識到,他必須先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

1987年1月,戈爾巴喬夫以「公開化」正式地拉開政治體制改革的帷幕。這使得蘇聯的媒體審查機制和禁忌逐漸獲得解除。

1988年2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全會上提出了「民主化」的口號。隨後,戈爾巴喬夫修改了憲法,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規定蘇共必須和其他政黨自由競選,使得當時的蘇維埃體制成為議會制和總統制的過渡期。

1988年6月,在蘇共中央第19次代表會議上,戈爾巴喬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實質內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權制度」,實現社會公正。接著,戈爾巴喬夫提出「黨的地位不應當依靠憲法來強行合法化」,「蘇共要在民主程序範圍內的嚴格限制下」去爭取執政地位。

媒體言論的開放,讓歷史真相得到公開和還原,進而引發了蘇聯解體前的退黨潮。自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蘇共黨員由1948萬餘黨員驟減到1651萬餘人。其中蘇聯最大的烏拉爾汽車製造廠在1989年還有9072個黨員,到了1991年1月,只剩1646個黨員,其中還有300個人不交黨費。

當時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曾說,蘇聯有420萬人退黨。那時距蘇聯解體只有一個月。

蘇共退黨潮的出現,表明蘇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徹底破產,這正是蘇共解體的最重要原因。

蘇聯權貴階層倒向資本主義

蘇聯從1922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改革,並強調更加發揚「黨內民主」。

然而,自1926年史達林當權以來,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在這種體制下蘇聯實現了工業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礙了蘇聯的發展。

隨後,赫魯雪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後進行了改革,但他們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小修補,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性計畫經濟體制。

此種體制傾向於犧牲下層人民的利益,來解決上層權貴的問題。從1989年開始,蘇聯由於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開始對下層人民實行進一步的緊縮政策,並在蘇聯龐大的煤礦礦區造成了嚴重的消費品短缺,導致長期受壓迫的煤礦工人進行大罷工。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高層領導幹部和普通黨員與民眾收入的差距達30到44倍。據俄國學者估計,蘇共後期特權集團的人數約有50萬至70萬,只占全體黨員的3.3%左右。但這不到4%的權貴卻掌握了全國的經濟特權。

蘇聯解體之前,蘇聯科學院就「蘇聯共產黨究竟代表誰」進行調查時,就得出一個結果: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而認為蘇共代表官僚、幹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高達85%。

1991年6月,美國一社會問題調查機構在莫斯科做了一個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掌握著高層權力的黨政要員。分析結果是大約9.6%的人具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他們明確支援改革前的社會主義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會主義觀點,擁護改革,並希望社會主義實現民主化;76.7%認為應實行資本主義。

超過四分之三的蘇聯權貴倒向資本主義,這是蘇共解體的社會基礎。

葉利欽在俄羅斯政壇的崛起

談到蘇共解體,避不開一個人,就是俄羅斯首任聯邦總統葉利欽,他被認為在蘇共解體過程中擔當了關鍵的歷史角色。

1931年2月1日,葉利欽生於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拉爾州布特卡村一個農民家庭。30歲那年,葉利欽加入了蘇聯共產黨,並漸露頭角,1968年至1975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建築處處長;1976年至1981年間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1981年至1985年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

1985年成為他政治生涯的轉捩點。該年4月起他領導中央委員會建築處;6月至12月時任蘇共中央委員會負責建築的書記;同年獲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調任為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任蘇聯國家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席。

葉利欽在莫斯科主政期間,以靈活大膽的作風著稱,挑戰當時僵化的黨政機構,但此舉激怒保守派,亦受到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譴責。1987年11月11日葉利欽批評戈爾巴喬夫的政策,而被免除莫斯科黨委第一書記職務。1988年2月17日,被進一步革除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並於5月失去部長級職銜。

不過,與蘇共關係陷於谷底,卻無損他的仕途。1989年3月,他以89.4%得票率當選蘇聯國會議員,重返政壇,並成為「民主反對勢力」實際領導人。1990年5月俄羅斯聯邦舉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他當選為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兩個月後,在蘇共28大上,葉利欽代表的「民主綱領派」提出改造蘇聯社會的一系列措施,但未獲大會接納,會議結束後他隨即宣布退出蘇聯共產黨,結束近30年的黨內生涯。1991年6月12日,他以57.4%得票進一步當選俄羅斯聯邦總統。

葉利欽在俄羅斯政壇的崛起,事後被證明是促成蘇共最終解體的關鍵條件之一。

「八一九事件」成蘇共解體導火線

「八一九事件」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內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職務並控制蘇聯,然最終未遂的一場政變。這一事件被認為是蘇共解體的導火線。

在1990年12月11日,蘇聯克格勃局長克留奇科夫下令對位於莫斯科的中央電視臺進行整肅,同日,他要求兩位克格勃官員準備若蘇聯進入緊急狀態時的應對計畫,其後他與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里.亞佐夫、蘇聯內政部長伯里斯.普戈、蘇聯總理瓦連京.巴甫洛夫、蘇聯副總統根納季.亞納耶夫、蘇聯國防理事會副主席奧列格.巴克蘭諾夫、戈爾巴喬夫的祕書處長瓦列里.波爾丁和蘇聯共產黨中央書記局委員申寧共同參與此政變。

1991年7月29日,戈爾巴喬夫、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哈薩克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聚會商量開除強硬派如巴甫洛夫、亞佐夫、克留奇科夫和普戈,並用自由派的人物取而代之的可能。此次談話被克格勃竊聽,並讓在幾個月前就將戈爾巴喬夫設為目標。

隨後,謀反者在克格勃的全力護航下於8月展開軟禁戈爾巴喬夫的行動,並強迫其交出政權。8月19日,遭掌控的國營俄羅斯電臺和俄羅斯電視臺,在政變後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官方的控制下,播送亞納耶夫的行政命令和國家緊急委員會所謂的「蘇聯領袖宣言」文宣,謊稱戈爾巴喬夫因病未能視事,因此取而代之。當時全國唯一的獨立政治電臺「莫斯科回音」則早已被切斷線路。而部分軍方也參與了這項政變。

本在軟禁名單內的葉利欽,當天卻僥倖躲過一劫,並立即召集同盟發布聲明,聲稱一次反動反憲法的政變發生了,督促軍方不要參與此政變。聲明內並呼籲發起總罷工,使戈爾巴喬夫能向人民致詞。此聲明以傳單的形式在莫斯科傳播,並促成民眾走上街頭與支持民主改革的部隊共同粉碎了這場由克格勃和反改革分子所主導的政變。


1991年8月19日葉利欽爬上一輛坦克車並向群眾致詞,阻止一場對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共產反動政變。(AFP)

在此過程的最後關鍵期間,仍掌有軍權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謀反成員試圖與戈爾巴喬夫妥協,但遭到戈爾巴喬夫的嚴詞拒絕,他並在遭軟禁處所的通訊恢復後,宣布廢除所有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決定並免除其成員的政府職位,並交由蘇聯總檢察署展開司法調查,終結了此次的政變。

戈爾巴喬夫失權 蘇共解體

政變後,戈爾巴喬夫回到克里姆林宮,國家緊急委員會代表團隨後也返回莫斯科,政變成員在三天內被捕或自殺。

然而此時,戈爾巴喬夫已經大權旁落,原本就與蘇聯各國領袖私下策畫另立聯盟的葉利欽,藉由此次弭平政變的機會成為蘇聯境內最大的實權人物。政變後期,葉利欽宣布接管俄羅斯境內的全部蘇軍,並要求軍民反對政變,各軍隊返回原駐地。

1991年8月21日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授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指派地區行政首腦,雖然當時有效的俄羅斯憲法未提供總統此權力。

8月22日,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決議宣布訂俄羅斯在歷史上的白藍紅國旗為俄羅斯官方國旗,替代蘇聯紅旗。

8月23日至24日晚間,菲力克斯.艾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契卡創始人,位於盧比揚卡國家安全委員會總部前的紀念碑被拆除。

8月24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職位,伊瓦什科成為代理總書記至8月29日辭職。

8月24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布行政命令將蘇聯共產黨檔案轉移給政府檔案部門,25日將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的資產國有化(不但包括政黨委員會總部還包括教育機構、旅館等等)。

11月6日,葉利欽終止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的活動。蘇聯共產黨結束長達74年的執政黨地位。

其後,隨著各加盟共和國的紛紛獨立,到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位,鎯頭和鐮刀紅旗自克里姆林國會建築前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三色旗,蘇聯不復存在。

俄羅斯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2013年7月5日,俄羅斯RIDUS新聞網報導,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俄羅斯被認為已經步入人均「高收入國家」行列。世行的專家稱,目前俄羅斯年均個人收入已達1.27萬美元。

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俄羅斯已從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5000至1.25萬美元)躍入發達國家行列。在「高收入國家」名單的總共75個入圍國家中,而俄羅斯排在第73位。此前俄羅斯列入中等收入水準國家已有10年。

1998年的俄羅斯,人均年收入不到200美元;10年後的2008年,俄羅斯的人均年收入是5000美元,超過1998年時數10倍。10年之間,俄羅斯經濟變化令世界震驚。世界銀行的報告強調,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9年期間,俄羅斯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

不僅是俄羅斯,另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拋棄共產黨體制的前東歐所有國家的國民年收入,在2006年就全部超過5000美元。這些國家的國民生活在走出共產黨體制的陰影後都在快速穩定的得到改善。2011年,克羅地亞的人均收入已達1萬4488美元,匈牙利為1萬4044美元,波蘭為1萬3463美元,立陶宛1萬3339美元,拉脫維亞1萬2726美元,都已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開始於1999年。從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長速度約6%,經濟總量增加了70%。然而,俄羅斯的工資和人均收支卻增加了500%,扣除通脹後,人均收入實際的增長,超過了200%。八年間,俄羅斯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高出二倍。

實際工資增長大大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只是俄羅斯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俄羅斯聯邦和各聯邦主體、地方政府,將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用於教育、醫療、救濟等社會領域的。從而建立和維持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讓退休、失業、兒童、學生等等弱勢人群,也紮紮實實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