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習提「解除系統性危機」 經濟面臨二次改革

?"
中國經濟目前發展已經走到盡頭,要想擺脫險境,不進行第二次改革不行,但阻力很大,主要來自於中共的政治體制。圖為上海洋山保稅港區。(Getty Images)

得益於1990年代的改革,中國經濟曾一度高速發展,但目前中國經濟宏觀數據幾乎全線告急,不進行第二次改革不行了。但中共的政治體制,使改革阻力很大,如果不脫去中共這個外殼,中國不僅經濟前景堪憂,整個民族可能會失去發展機會。

文 _ 賀詩成

有跡象顯示,中國經濟不僅失去動能,還可能處於一種險境。中國經濟要想擺脫險境,不進行第二次改革看來是不行了。但是,這第二次改革遭遇的阻力似乎比上一次改革更大,這次阻力來自中共這個政治體制,來自中共本身,如果不脫掉中共這個外衣,中國不僅經濟前景堪憂,整個民族可能都會失去發展機會。

由於世界越來越一體化,被中共拖累的中國還可能成為國際社會的風險來源。

也許是看到中共對世界腐蝕性的影響,西方世界開始另起爐灶,與中共進行切割,這或許是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應運而生的一個因素。

有評論認為,TPP的締結意味著中共過去以開放促改革的視窗期已過。此前WTO是期待中共開放以促進其改革,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設計卻是要求先改革才有入場券。

目前中國經濟宏觀數據幾乎全線告急,顯示中國處在一個歷史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問題焦點集中在改革上。

快速增長得益於90年代改革

施羅德投資(SDR.L)11月9日的評論稱,投資者即使沒有完全放棄中國,從他們的情緒可以看出,中國經濟還未脫離險境。這個險境可能來自舊經濟模式逐漸失去動能,過去的改革紅利已經耗盡。而此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1990年代的改革。

報告認為,破產和改革可令產能迅速下降,而另一種較慢的方法是向面臨困境的機構提供無盡的貸款。後者短期內帶來的危害較小,在政治層面上也可能較易接受,可是它將會需要很長時間才奏效。

經濟改革出現兩種聲音

如果改革曾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的話,那麼,目前這種改革可能在中共體制內遭遇到阻力。

《華爾街日報》11月9日報導,中共高層經濟官員9月22日在中共發改委總部的一個閉門會議上,來自發改委的官員們呼籲繼續採取加大投資的經濟刺激措施,而來自財政部的官員則更希望刺激消費。

報導稱,中共政府官員們目前認為自由化改革計畫充滿風險。

這些風險包括:放鬆金融管控可能導致資金外逃,但眼下國內迫切需要資金來支援經濟;在最艱難的時候允許公司破產會導致就業減少;在目前壞帳水準已然上升之際,完全放開存貸款利率可能會刺激無節制的放貸。

本月一份官方聲明顯示,中共領導層已決定將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時間從今年年底推遲到2020年底。

習近平釋放經濟改革信號

就在《華爾街日報》刊登中國經濟自由化改革遭遇阻力的報導的第二天,11月10日上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表示,需要針對突出問題和關鍵點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並談及股市,要求盡快形成一個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的股票市場。


11月10日上午,習在會議上表示,需要針對突出問題和關鍵點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並要求盡快形成一個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的股票市場,圖為上海一家股市公司,民眾用手機填寫「股市有風險」的調查問卷。(AFP)

習近平最近兩個月多次公開談及股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訪美之前,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書面採訪,表示政府救市是為了「解除系統性危機」。

在回應外界擔心中國經濟轉型能否保持穩定增長的擔憂時,習近平表示:「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會排除萬難,以達至改革的目標。」

陸媒《第一財經日報》引述熟悉宏觀政策的專家觀點報導稱,目前許多重大領域的改革已經到了具體單一部門難以推動的階段,未來的頂層設計將更側重於解決具體問題,為將要實現的目標掃清障礙。

中共已失去機會

目前,核心的問題是,經濟的二次改革意味著脫離中共這個軀殼,國際社會包括中國民眾已經給過中共機會使其改良,但中共放棄了這個機會。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人張小彩10月27日撰文表示,對於中共來說,以開放促改革的視窗期已過。此前WTO是期待中共的開放以促進其改革,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要求先改革才有入場券。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人張小彩表示,中共當前的牛鼻子是脫離中共這個軀殼進行二次改革,只有世界普遍認同的市場化改革,才有機會加入TPP成員國。(大紀元資料室)

張小彩表示,中共當前的牛鼻子是改革,只有進行世界普遍認同的市場化改革,才有可能贏得繼續開放並融入世界的機會,才能帶來經濟的繼續繁榮。

如果把改革的希望寄託於開放所帶來的外力,在當前的形勢下,收穫的很可能不只是失望,還可能有國民財富的流失,改革壓力的消解,甚至是金融危機。

張小彩認為,中國目前面臨三個主要問題:

一、經濟放緩,土地、環境、人力資源優勢逐漸喪失,出口趨降,人民幣貶值預期強烈,由於英、美等國經濟回暖,過去20多年中國通過雙順差政策吸納的巨量外國投資正圖謀抽身撤退;

二、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法制建設不及預期,這可能帶來世界對中國經濟繼續市場化走向的悲觀預期。代表1800家歐盟企業的歐盟商會認為,歐洲企業已經對中國市場化改革產生「信任危機」;

三、TPP是外資對中國失去信心之際而開闢的另一個投資場,這不但可能形成一個地緣上接近中國的「低氣壓中心」,迅速吸走在中國的國際資本,還可能因歐美把其全球化的重心轉向TPP、TIPP而帶走中國曾經占據的海外市場。目前跡象已經十分明顯,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包括中國企業)已經向TPP成員國,如越南遷廠。

以上三重因素疊加,中國過去20年吸納的資本正急切尋求全身而退的機會。

張小彩認為,在這種局勢下,中國必須先進行相應的經濟、政治改革,達到入門條件才能夠獲得成員國資格。換句話說,就TPP而言,沒有改革,就不再有開放的機會。

經濟寒冬:最新數據幾乎全部下滑


目前中國經濟宏觀數據幾乎全線告急,顯示中國處在一個歷史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問題焦點集中在改革上面。(大紀元製圖)

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11日下午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10月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5.6%,低於市場預期,增速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這一水準與創出2008年11月以來最低增速的今年3月相同。

此外,從顯示企業生產活動活躍程度的發電量數據看,降幅達到3.2%,相比上月有所加大。生產低迷所體現的中國經濟減速仍在持續。

固定資產投資今年前10個月同比上漲10.2%,為2000年來新低。今年1至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增速進一步回落,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在繼續。

與工業的疲弱表現形成對比的是零售銷售在10月上漲11%,創下今年以來最快增速,成為中國經濟目前唯一的亮點。

金融體系錯配 效率低下

據中共人行11月12日數據,中國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136億元,預期8000億元,前值1.05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4767億元,預期1.05萬億元,前值1.3萬億元。二者雙雙創下2014年7月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M2同比卻保持了13.5%的高增長,預期13.2%。該增速創下2014年6月以來新高。

據彭博,Natixix亞太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儘管人行竭盡全力,但貸款管道並沒有起作用。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表示,從M2占整個GDP的比重和最近幾年中共貨幣投放量看,數字都非常驚人,不能說市場缺錢,可能是資金在配置上出現錯誤。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博導丁建臣和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表示,201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總額的增長和銀行信貸的增長是不匹配的,這一定程度上表明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可能到了資本市場上。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分析,貨幣政策和公開市場操作雖然是對流動性的及時調整,但體制內外存在結構性的差異,使資金難以被配置到最需要的領域。

劉勝軍表示,對於實體經濟的刺激方面,貨幣政策已經失靈,主要問題是中國金融體系效率低下。國有銀行的大部分資源被配置到沒有效率的行業和部門,國有企業占了75%的金融資源,但對整個GDP的貢獻不到40%,這本身就是金融體系的錯配。

市場自由化或推動政改

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吉田忠則11月12撰文表示,中國的金融制度改革正在取得明顯進展。人行於10月24日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在制度方面,銀行今後有權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在這之後,對於此前通過利率控制市場的中國貨幣政策來說,將面臨未知的世界。

在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同時,降低了存貸款的基準利率,從表面上來看,中國仍在利用利率實施貨幣政策。但是,基準利率上下浮動的主要目的是傳遞「收緊」和「放鬆」貨幣政策這一當局的意圖,實際上發揮效果的是資金量的控制。

中國為著眼於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資本移動的自由化也在不斷推進,但如果資金開始跨境自由流動,將難以通過數量進行控制。

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匯率的自由化提上議事日程。目前,為了利率根據供求關係靈活浮動,完善市場將成為課題。不過,從數量調控轉向利率調控的貨幣政策調整是無法回到過去的進程。

猶如多米諾骨牌的各種課題的連鎖反映,是中國開放經濟、走向國際化的必然結果。就算中國政府具有強大的權力,但仍然難以抵擋席捲全世界的資金激流。加速市場化的一系列改革或將通過政府職能的調整,有一天將推動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