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古典音樂之光——洪大的基奠,完美的結合(中)

?"
滿載盛譽的神韻交響樂團2015年10月21日晚來到號稱音響世界第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廳,以曠世天音再次感動波士頓。(愛德華/大紀元)

神韻交響樂,奠基於五千年文明歷史,以中國音樂的旋律為主調,用西方交響樂的技法烘托展現。結合東方音樂的靈韻、深邃內涵與西方交響樂的宏偉壯麗,呈現給觀眾一場非凡的視聽盛宴。

文 _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官網

十里不同音

除宮廷雅樂宴樂外,民族民間音樂也是中國音樂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原神州地域遼闊、地貌多變,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古代,山川鐘秀、人傑地靈,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風的差異。比如西北高原乾旱少雨、廣漠荒涼,那裡的人們性格質樸深沉,樂風悠遠中含有蒼涼;江南地區山明水秀,物產富足,那裡的人們聰慧靈秀,樂風細膩婉轉;青藏高原地勢峻拔,人煙稀少,那裡的人們堅韌頑強,虔誠而謙卑;樂風悠遠雄壯;苗山奇崛險峻、蜀水浩蕩湍急,那裡的人們純樸率真、有旺盛的生命力,樂風詼諧、活潑、樂觀而勇敢。

秦始皇統一中原,「書同文」、「車同軌」,卻並沒有統一得了中原各地區人民的口音。「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同一首民歌,由於不同地區的語音不同而使音調也產生了變化。百里之外如另外一國,有獨特的地貌、獨特的語音、獨特的風俗,這多樣性的民族特點,造就了中國音樂中豐富的各民族民間樂調。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資料圖片)

古樂式微

三國時代的音樂家嵇康在被押往刑場處以極刑之前,3000太學生請求他傳授琴曲而朝廷不許。嵇康長歎道:「昔日曾有人請求我傳授廣陵散,我沒有答應,廣陵散從此將失傳了!」一曲廣陵散,寄託了嵇康至高的人生情懷,他不肯輕易地託付他人,而使這首古琴曲最終絕跡人間。這是中國民間音樂大師授徒的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他們通常選擇領悟力高的學生,將畢生技藝傾囊相授,又或是只傳授給家族裡的人。「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他們看重學生的穎悟力,講究心領神會。這樣的傳授方式,雖然能夠保留音樂的神韻,卻無法流傳下普及大眾的教學體系;新朝代的誕生也使上一個時代的成就遭到很大的劫數而難以延續。因此,中國許多高超的音樂技藝和內涵,到了現代已經失傳了。

此外,中國的樂器講究突出各自的韻味與技藝,疏於研究不同樂器特性之間多聲部的搭配、融合,中國古代的大型音樂演奏是各種樂器分別的合奏、獨奏、分段演奏,並沒有系統、完善的配器技法。這雖然能夠突出個別樂器的特色,樂器之間無法配合互補,就難以演繹出真正壯闊宏偉的氣勢。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彌補這些缺陷呢?這時,歷史的目光投向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西方。

西洋音樂 從信仰中誕生

在英語中,music一詞源自muse,即古希臘的樂舞女神繆思。古希臘人認為,音樂是由神發明並賜給人類,音樂也將用來敬奉神。

古希臘人的音樂是西方音樂的源頭,他們發明了最初的音程、音階、調式和簡單的記譜法。除了在祭神活動上表演音樂之外,行吟詩人在吟誦古代英雄的史詩時,也總有音樂相伴。希臘人認為,音樂俱有淨化心靈、導人向善的功用,而要達到這一點,音樂需符合一定的規範,過於標新立異的音樂會消磨意志,令人頹廢。

西元前30年,羅馬人征服希臘,繼承了希臘的文化藝術,他們對於音樂的喜愛並不亞於希臘人。他們的樂隊規模龐大可與軍團相媲美;貴族家庭擁有自己的樂手、歌舞手;被皇室供養的職業樂手成為「明星」,到處受人追捧;樂聲與歌聲日夜回響在城市的中心,然而他們逐漸失去了希臘人對待音樂的精神。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人們只用音樂來享樂,而不是謙遜、自省、敬神,以及追尋生命的昇華。

此時,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誕生了。這種力量來自於對救世主的虔誠信仰,對於永生與救贖的渴望,這種力量在暗夜中如星光閃耀,匯聚成一種莊嚴、簡樸的音樂——基督教徒對上帝的祈禱和詠唱。

基督教在經受了羅馬帝國兩百年的迫害之後,在君士坦丁時代被合法化,此後,基督教迅速的發展為中世紀歐洲國家全民信奉的國教。在經歷了戰亂、天災、瘟疫後的人們終於明白,人生的歡樂無比短暫且無常,生命的永恆和救贖才是應該不斷追尋的真理。希臘羅馬時代一切娛樂性的活動徹底地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修道院和教堂中祈禱、誦經和唱詩的聲音。

8、9世紀時,格里高利聖詠出現了,他是由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一種應用於禮拜儀式的統一化的聖歌,他嚴肅,和緩,用以歌唱聖經中的詩篇,據說聖詠形式的出現是來自於上帝聖靈的啟示。她是當時的平民、貴族和教會中最重要且幾乎唯一的音樂,也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濫觴。


荷馬,《吟遊詩人荷馬》Jean-Baptiste Auguste Leloir繪。(資料圖片)

文藝復興和巴羅克時代

到了16、17世紀,西方迎來了文藝復興,人們重新發現古代希臘羅馬世界留下的文化寶藏。隨著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但丁、莎士比亞等偉人的出現,繼承與創新的熱情在整個歐洲蔓延開來。在基督教世界信仰的基礎上,人們剔除教會的弊端陋習,復興了形神兼備的古典藝術,開創了一個「重生」的時代。

羅馬留下的樂器帶有享樂主義頹靡的氣息,從東方傳入的樂器又帶有異教徒的色彩,因而中世紀時期器樂音樂的應用一直被侷限在民間歌唱和舞蹈的伴奏中。這種現象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改變,世俗音樂不斷發展,新的樂器出現,舞曲和伴奏器樂樂曲也變得非常豐富,歌劇的形式也在此時誕生,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克勞迪歐.蒙台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

西元1600年到1750年間,西方古典音樂進入第一個神奇的時代——巴羅克時代。在這個時代,古鋼琴出現,大提琴、小提琴也被進一步完善;音樂理論和技巧被系統歸納、整理;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資助使音樂在民間普及開來,歐洲君主和貴族的宮室成為音樂家展示才能的舞臺,音樂成為歐洲大陸的時尚而開始大放異彩。這個時代代表性的人物有蒙台威爾第、韋瓦第、巴赫和韓德爾,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德國作曲家、演奏家巴赫(1685-1750)。(Getty Images)

巴赫一生創作了800多首樂曲,其中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其對於十二平均律的自如運用和無與倫比的音樂技巧被譽為鋼琴家的「舊約全書」;他的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以其高超的復調技巧和宏偉的旋律而聞名。他在世時寂寞無名,長與貧窮和死亡相伴,然而磨難沒有消磨他對上帝的信念,他的一些作品在平靜與簡樸中展現出奇異的深邃與協調,如同對生命本身最虔誠的領悟。他相信他的才華是上帝的恩典。他總是在他手稿的末尾寫上一句話:「一切榮耀歸於神。」◇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