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川普讀過數百本有關中國的書 心中有數

川普曾於受訪時隨口列出他讀過的20本關於中國的書籍,涵蓋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文化、教育等範疇,其中不乏大陸禁書。

而這樣力圖全面了解中國的川普,對中國、中共的認知絕非外界所貼上的「他是個商人」的標籤那般簡單。

文 _ 周曉輝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已經讀了幾百本有關中國的書籍。我了解中國人,了解中國人的想法。」這是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在2011年接受中共官媒新華社採訪時所言。川普還隨口列出了他讀過的20本書,僅僅從川普列出的這20本書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他涉獵範圍很廣,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文化、教育等,基本均有涉及,這些書有些在中國大陸是禁書。

無疑,這些書或多或少都對川普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筆者將這20本書大致分成幾類,並通過對一些書籍的介紹,使大家了解川普對中國、中共認知的部分來源。

政治類書籍

第一類是政治類書籍,包括英國《金融時報》記者Richard McGregor的《黨:中共統治者的神祕世界》(The Party),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論中國》(On China),加州大學教授Peter W. Navarro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Stefan Halper的《北京共識:中國的專制模式將如何主導21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Deborah Brautigam的《龍的禮物》(The Dragon's Gift)。

對於很多外國人而言,中共身處的是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神祕世界,而《黨:中共統治者的神祕世界》一書則試圖揭示這個神祕世界中的種種關係:黨和政府的關係、黨和企業的關係、黨和人事部門的關係(中組部)、黨和槍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腐敗問題、黨和歷史、共產黨和資本主義的關係等。


對於很多外國人而言,中共身處的是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神祕世界。(AFP)

跟隨著作者的敘述,中國社會和體制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自相矛盾之處在讀者眼前昭然若揭。

作者引述一個深諳中國國情者的話:「黨就像上帝,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無處不在。」也因為對中共有著如此透徹的觀察,「點中了一些穴位」,該書出版後,英文版即遭到中共網警屏蔽。

被中共視為「老朋友」的基辛格的《論中國》一書已在大陸出版,書中主要講述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基辛格的中國之行,以及基辛格訪問前所做的祕密準備。除了剖析了與之見面的幾個中共領導人的性格和會面的細節外,基辛格還就民主價值觀與外交務實之間的關係表達了一些看法。

不過,對於中國國內發生的「大躍進」和由此引發的大饑荒、「文革」和「六四」的歷史評判,基辛格是一筆帶過。這也就難怪有評論稱其對中共是「畢恭畢敬」。

2006年出版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作者Navarro——一位在美國廣播電視媒體經常露面的著名分析員和評論員,認為中共正展開「一項大膽行動,尋求全球經濟霸權」,因此,他在書中敦促美國盡其所能,遏制中國的前進步伐,應採取的措施包括:與中國進行直接的經濟對抗,包括制裁和邊境控制——必要情況下,以軍事行動作為支援。

《北京共識》也有人翻譯成《北京說了算?》。「北京共識」意指不同於華盛頓共識,由中共發展出的政治與經濟模式,2004年由英國學者Joshua Cooper Ramo提出,西方政治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獨裁現代化或合法化威權。

在2010年Halper推出的這本新書中,他指出中國對美國造成的最嚴峻的挑戰是在觀念方面的挑戰,「美中經濟互相依存削弱美國表達其價值的能力。以美國為首的自由價值包括保護人權、法治和言論自由等」。

他認為,中國通過和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經貿交流,讓這些國家看到市場經濟和專制體制同時施行的可行,在這過程中,削弱了以華盛頓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影響力。

「中國輸出的是一個更簡單的,更會削弱西方影響力的觀念。那就是『專制市場經濟』的基本概念。如何能施行資本主義但是能維持專制體制,如何能讓經濟自由化卻不用讓政治自由化,中國是最好的廣告招牌。」

因此,Halper呼籲華盛頓當局全面檢討美中關係,讓一切和中國相關的議題,從匯率到貿易,從人權到軍事,都有一個專門部門來處理,以因應中國的挑戰。

《龍的禮物》的作者以三十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梳理了中國援助非洲的歷史,比較了中國相較於西方國家採取的不同策略,並實地考察了大部分的非洲國家,採訪了很多相關人員,揭開了中國對非洲援助和經濟的真相。

「中國在非洲的出現,從不會是抱持著單純或單一目的」。該書還傳遞出「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擴張的恐懼與焦慮」。

人物傳記類書籍

第二類是人物傳記類的,包括英國張戎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Mao: The Untold Story),反共民主人士查建英的《弄潮兒》(Tide Players)和傳記作家Simon Winchester的《熱愛中國的男人》(The Man Who Loved China)。

2005年出版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被視為「將改變歷史」的書籍,在英國出版僅三天,八萬冊精裝本就銷售一空,該書同時進入了亞馬遜網上非小說類排名榜首,很快在英國成為暢銷書的第一名。

這本書通過大量翔實的資料和採訪,打破了以往對毛所謂「三七開」的說法,還原了一個暴君的真實面目。張戎表示,毛的殭屍一天不離開天安門廣場,中華民族就走不出獨裁的陰影。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張戎表示,毛的殭屍一天不離開天安門廣場,中華民族就走不出獨裁的陰影。(AFP)

反共民主人士查建英的《弄潮兒》則將視角投射在中國的知識分子和企業家身上。在其六個章節中,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組人物以知識人為主,涉及中國最高學府的教授們,講述他們如何捲入了一場關於教育改革的激烈論戰。

此外,還講了他的哥哥,一個因參與組建「中國民主黨」而獲罪,並在監獄服刑九年的持不同政見者;最後是一位當過文化部長的著名而多產的作家,人們為他到底是共產黨的辯護士抑或是有朝一日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而分成兩派。

第二部分的主人公則是從貧窮到富有的企業家的故事,其中一個講述的是一個矢志為母親洗清冤屈的家電連鎖企業巨頭,他的母親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當局用最殘忍的方式處決。

這些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的故事,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了「當前發生在中國以及中國人身邊的、錯綜複雜、前景未明但卻生機勃勃的歷史轉變」。

《熱愛中國的男人》是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的傳記,李約瑟為中國所熟知的一本書是《中國科學與文明史》(大陸譯為《中國科學技術史》),書中介紹了中國璀璨的文明歷史。

不少中國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正是通過這本書,開始自信的去研究中國的過去;也是這本書,使得所有的西方國家開始重新認識中國,認識中國過去輝煌的文明。當然,《熱愛中國的男人》這本書中也記述了李約瑟與他的中國太太魯桂珍的愛情故事。

從川普競選以及近日發表的一些言論,包括重新審視中美關係看,很難否認川普沒有受到以上一些書籍的影響。

作為商人的川普,與中國打的交道也不少,中國市場的冷暖他早已知曉。最為典型的是他的品牌商標在中國遭遇挑戰,十數年官司纏身,輸了兩場,第三場官司在他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一個多星期後,神奇般地打贏了。這樣的親身經歷以及相關書籍的閱讀,使他對中國社會有著怎樣畸形的經濟模式一定不會陌生。

經濟類書籍

川普列出的第三類書籍是經濟類的,包括曾任道瓊指數中國總執行官的James McGregor的《十億消費者》(One Billion Customers),美國管理學教授Juan Antonio Fernandez 和商業期刊編輯Laurie Underwood的《中國首席執行官》(China CEO),曾為美國進口商工作的Paul Midler的《中國的不良製造》(Poorly Made in China),記者張彤禾的《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和FT駐中國首席記者James Kynge的《中國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

《十億消費者》的作者James McGregor,1990年任《華爾街日報》駐京負責人,後任道瓊指數中國總執行官,在北京住了15年,是一個中國通。該書涉及了中國經濟改革的諸多方面,不乏重大事項,比如電信業改革、加入WTO、廈門遠華、中國市場化媒體的崛起等。

在書中的第六章關於市場化媒體的崛起的描述中,包括遭遇變故的《財經》雜誌與胡舒立的故事,作者跟新華社之間的爭鬥等。書中字裡行間將中共官員的無恥展現在讀者面前。

《中國首席執行官》是一本指導跨國公司在華經商的經典書籍。作者通過對在中國工作的拜耳、通用汽車、飛利浦、微軟等20家外商CEO與多家長期觀察中國經濟體系的資深顧問的訪談,為來到中國經商的外資企業提供實用祕訣,幫助進入中國的經理人更有效地管理企業。

美國人Paul Midler於2009年出版的《中國的不良製造——一個圈內人揭祕中國製造業遊戲的謀略和戰術》,揭露了中國工廠和加工製造業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該書取材於中國廣東的製造業,Midler曾在中國為西方企業提供生產外包業務諮詢等專業服務。在《中國的不良製造》中,作者基於自己和西方客戶的經歷,介紹了中國加工廠商通過千奇百怪的手段,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牟利的情況。西方訂貨商在發現問題時往往也因為問題複雜、解決成本太高而寧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書中還揭露出中國製造業的一個不合理現象,即少數享有良好國際聲譽的大企業,產品優質換來的是更嚴格的審核和規管。為了減少這種企業看來不公平的成本,它們會把生產業務外包給小型而較少受安全生產、勞保和環保條例等約束的企業。

Midler認為,中國的不良製造更多是指一些壞的決策和低劣的操守,而不是產品。

《工廠女孩》是作者三年扎根廣東東莞,與工廠女孩近距離接觸、觀察後寫就的。通過她的描述,讀者深入洞悉了東莞城市和農村的生活細節,從枯燥的流水線,到濟濟一堂的夜校,從自由的城市到封閉的鄉村,從夜總會到傳銷點,從無情的人才市場到白熱化的生意場……讀者感受到的是東莞的人才市場是何等的殘酷,這是一座不會同情、沒有原諒的城市。


以輕工業出口為主的東莞正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工廠女孩》描繪出東莞的人才市場是何等殘酷,這是一座不會同情、沒有原諒的城市。(AFP)

《中國震撼世界》的作者英國記者James Kynge也長期生活在中國,書中描寫了來自中國的商業力量席捲商業世界,引起世界對中國威脅的擔心,其中有一章名為〈共產主義vs. 民主〉。Kynge認為,中國無情的經濟增長,勢必增加地緣政治的危險,導致地緣政治的緊張。

他表示,結構和政治上的差異,將導致「競相降低標準」的局面,因為中國向發展中國家無條件投資的承諾,破壞了西方投資者更高一些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黨制的共產主義體系與西方民主期望衝突的必然結果。這種共產主義體系把其市場的扭曲也對外「出口」了。

社會生活類書籍

第四類是關於中國社會生活類的,包括攝影師Tom Carter的《中國人畫像》(CHINA: Portrait of a People),《紐約客》駐北京記者Peter Hessler的《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和英國人Tim Clissold的自傳《中國通》(Mr. China)。

《尋路中國》講述的是Hessler駕車漫遊中國大陸的所見所思,通過普通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發生的變化。其中文版刪除了作者描寫的法輪功修煉者被殘酷迫害的情況,以及這樣的詞句:「緊要的,在於抗議的目標。如果人們是要求推翻共產黨,或者抗議土地使用法框架下的基本結構,那問題就嚴重了。」


《尋路中國》作者駕車漫遊中國大陸,通過普通人的經歷來展現中國發生的變化。(AFP)

2004年出版的《中國通》的作者Clissold曾和家人在中國生活了17年,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他的書中,描述了自己這17年所見的、所經歷的和所感的。

文化歷史、宗教類書籍

第五類是文化歷史、宗教類的,包括Gavin Menzies的《1421》,流亡海外的中國家庭教會傳道人Brother Yun的《天上人》(The Heavenly Man)和奧地利登山家Heinrich Harrer的《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

曾任英國皇家潛水艇司令的Gavin Menzies在2002年出版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假設,即中國人鄭和比哥倫布早72年「發現」新大陸。Menzies根據鄭和航海路線上發現的明代瓷器、石碑、中國地圖和星圖等資料提出如下新說:鄭和船隊早在1421年至1423年就已經將世界地圖的雛形繪製出來了;美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都是中國人發現的,而不是歐洲人;鄭和下西洋的副將洪保和周滿比麥哲倫早近一個世紀抵達南美最南端的麥哲倫海峽。

對於Menzies的新說,國內外學者有各種看法,有贊同的,有反對的,也有持中間看法的,但從其提供的論點看,確有證據表明鄭和船隊的部分人馬到達過美洲和澳洲。

《天上人》是Brother Yun的傳記,該書被中國一些家庭教會領袖予以批判。《西藏七年》則講的是既是登山運動員也是納粹黨衛軍的Harrer 1944年至1951年在西藏七年生活的親身經歷。


《西藏七年》作者1944年至1951年流亡到西藏七年生活的親身經歷,也見證了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武力占領西藏。(AFP)

教育類書籍

第六類是教育類的,提及的只有美國華裔蔡美兒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這本書在大陸應該是家喻戶曉,講的是中國「虎媽」如何嚴格教育兩個女兒的故事。該書出版後,引發了東西方教育優劣的爭論。

在我們看過川普關於中國的書單後,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以往對川普的印象:他真的對中國社會和中共一無所知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由此,川普對華的舉措和言論,就不能單純從「他是個商人」的角度解讀了。◇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