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英國人最愛的度假勝地——懷特島


維特島的海灘是兩人一起弄腳泥巴的好去處。

英格蘭國境之南,有一處海上蓬萊,她寧靜祥和、歷史悠久。 迎著和暢惠風,在山巔水湄,敞開著的心靈與多樣化的地景展開絮絮對話。 愛上島上的清境,維多利亞女王偕夫在此構築皇室行宮。 她,就是英國度假勝地——懷特島(Isle of Wight)。

文 _ 天宇

英國是個島國,懷特則是島國的島國。法國小說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裡曾提到,英國澤西小島因為距離法國很近,成為了法國「窮人們最理想的旅遊勝地」。而位於大不列顛島腳下的維特,則因鄰近英國本島(約40分鐘航程),成為英國人休閒度假的最愛首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Visit Isle of Wight提供)

懷特小島除了坐享地利優勢,更擁有迷人的沙灘海岸、鄉村風光,以及知名的歷史古蹟。雲淡風輕的日子,起錨航向海角彼岸,不論舉家出遊或三兩好友結伴同行,皆可在懷特輕鬆行旅,愜意無比。

初來乍到樸茨茅斯市,便能感受到空氣中捎帶著一絲鹹味。這裡雖比倫敦暖心,陰黯的天空仍不見一絲陽光。我們驅車直奔渡口,海鷗的鳴叫聲已穿透車窗,似在歡迎遠方友人的到來,送我登船啟航。

渡輪在鳴笛聲中漸行漸遠,我登上甲板,迎著徐徐海風,心靈澄澈如洗。此時,樸茨茅斯城已杳然隱沒,而在海天交接處,維特島逐漸清晰起來。看向岸上,只見丘陵由東而西綿延起伏,市鎮就閑靜地錯落其間,渾然構成了一幅海島風情畫。

來到懷特島,感覺周遭一切都慢了下來,鎮裡人似乎習於悠哉閒話,一派從容。早茶時光,我與當地一位老大爺攀談,一片烤吐司足足「咀嚼」了半小時,他卻絲毫不以為意。

懷特島是英國著名的的度假勝地,當地人多半靠旅遊業營生,這裡沒有大企業,因此,相較其他大城市,居民的生活顯得簡樸愜意。在懷特島,人們只要推開窗戶,美景即刻映入眼簾,這是跋涉千里尋幽訪勝的城裡人所難以企及。

奧斯本宮 維多利亞女王夏日行宮


奧斯本宮的庭院是阿爾伯特殿下親力親為,精心為女王以及子女們打造的休憩之所。(English Heritage提供)

懷特之旅首站,我們造訪了素負盛名的奧斯本宮,這是維多利亞女王最鍾愛的夏日行宮,當年她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買下這座莊園後,打造成了自家私人宅邸,阿爾伯特親王親自參與了包括庭院在內的許多改建設計,其中很多細節透露著他為家人量身訂造的用心。

細究奧斯本建築,其實不過是一棟三層別墅罷了,規模遠不及承德避暑山莊的宏闊,感覺更像是私人度假豪宅。其內部裝潢典雅富麗,卻不失溫馨宜人,很難想像屋中的女主人,曾經是擁有世界四分之一版圖的帝國統治者。


奧斯本宮內的典雅和富麗不言而喻,彰顯王室的雍榮華貴。(English Heritage提供)


奧斯本宮裡裡外外盡布著古羅馬風格的雕塑,是維多利亞女王與另一個古老帝國的牽絆。(English Heritage提供)

首度行宮巡禮,好像走入時光隧道,俯拾皆是王室生活祕辛。放眼屋內,除了隨處可見的皇室家庭畫像,走廊陳設的盡是古羅馬時期的雕塑,其中還不乏稀有真跡,維多利亞女王心之所好,可見一斑。

據聞,女王樸實平易而不驕奢,日常和家人、僕人在餐廳一起用膳,七道菜餚接續上桌,照例由她先行端下,再依序傳遞取食。由於女王吃飯速度奇快,約莫半小時即餐畢,可往往位居末座、饑腸轆轆的僕人們猶未食訖,甚或才剛喝上一口湯汁。

另有一事影響至遠。女王平日政務倥傯,每年必和家人前來度假,怎奈倫敦威斯敏斯特的群臣們,仍不辭辛勞「面君議政」,且動輒好幾小時。女王遂私下命人將椅子撤走,官員們因不堪久站,彙報效率大大提高。從此,臣屬站立朝見成為內規慣例。

海灣精品民宿

步出行宮,天色將晚,夕陽已將遠方麥田染得通紅。霞光有如珊瑚,我投宿的B&B位於Freshwater,去此約有半個維特島的距離,驅車穿過蜿蜒的綠牆(灌木叢),小村鎮赫然在望,只見各色英式老房散布其間。此時夜幕已低垂,我歇息的客棧名為「The Bay」,意謂海灣小棧。

年輕的屋主將三室一廳的住宅,精心打造成小旅店,簡潔而舒心的裝潢媲美星級飯店,溫馨如家的感覺,讓人倍感幸福,一夜好眠。翌日晨起,我撥開窗簾探看天空,依然是英國劇本。暫且下樓與房主寒暄問候,點了份全套英式早餐,在沒有豆漿油條的地界兒,這是我最好的選擇。

英國攝影師朱莉亞.卡梅倫故居


維多利亞式的老房,卡梅倫的故居。(Visit Isle of Wight提供)

離民宿不遠處,有座小型博物館「Dimbola Lodge」,原是朱莉亞.卡梅倫——英國著名攝影師——的故居,在她過世後被後人改造為她的博物館和相片館。

卡梅倫是19世紀著名的攝影家,48歲那一年,她收到了一份特別的聖誕禮物——第一臺照相機。從此,她以鏡頭為眼,展開嶄新的攝影人生。投身攝影圈11年,卡梅倫認為攝影不僅止於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因此,她致力捕捉人物神態的美感,開創了特寫肖像流派。10英鎊紙幣上狄更斯的肖像,便是出自她之手。

當然如我這般、對於攝影藝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無從真正領會大師之作,只能徒呼無奈。我轉到了咖啡廳,觀賞著展覽櫃內的各式相機小酌一杯。

在此樓層還有一間展覽室,展示著各類老舊照片,包括1970年懷特音樂節盛大活動。眾所周知,維特島每年必舉辦各項盛會,但那一年堪稱歷史之最。

1970年,時值搖滾樂盛行的年代,來自英國各地的年輕人會師維特大草坪,60萬人超級大PARTY,夜以繼日地高歌歡唱,此音樂盛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據說,當時不少漁民靠著臨時擺渡,著實掙了一筆不菲的外快。

懷特島天然奇景 落海的The Needles


維特島上的The Needles,迎著又一輪朝陽在靜默中等待。(Visit Isle of Wight提供)

我們下一站直撲西陲的「The Needles」,擁有全島最特殊的天然奇觀。初次到訪,人們總好奇這地名的由來,因為那三座矗立在大海之上的巨大白堊石,和「針」的意象,實在風馬牛不相及。

探問後方知,兩百多年前,在第一和第二塊巨石之間,曾有另一座筆直的巨大石柱聳立於此,好似定海神針,據說後來被一場暴風雨給折斷,沒入了汪洋之中。「大海撈針」已不可能,更別說讓那美猴王給強行借走。而今,徒留三座巨石讓後人口耳傳說。


The Needles三座矗立在大海之上的巨大白堊石。(大紀元)


古老的炮臺依然鎮守在孤島一隅,眺望海的盡頭。(National Trust提供)

走訪西海岸,只見高聳的懸崖峭壁,矗立成一道天然的絕壁防線。1864年,英國人在這裡建了個炮臺,與本島形成犄角之勢,以防敵艦來犯,但怎奈英帝國海軍太強大,島上堡壘砲臺未及開過一槍一彈,轉眼成了殘壘遺址,留供後人憑弔。

現今,沉沒海底的古老大炮已被打撈上岸,重新放回鎮守的崗位。此地夏季,聽說會有操練炮臺的演習表演,想必有趣,可惜我未能遇上;而眼前的茶屋,據說當年也曾是軍火庫。想想也是,英帝國本就建立在茶葉上,連軍營都要給它讓位。

大蒜農場 微型動物園


大蒜農場裡滿打滿「蒜」,老闆打著如意「蒜」盤。(Visit Isle of Wight提供)

吹足了海風,我來到下一站——大蒜農場。雖然名之「大蒜」,卻未必專指種滿了大蒜的農地;事實上,它更像是以大蒜為主題的休閒園地。

依山傍水的農場,坐落在大海之濱,另一旁則是拔地而起的青翠山巒。農場裡像是一個微型野生動物園,除了牛羊,還有幾隻孔雀,外加穿梭其間的紅色松鼠。在這裡,不同物種兼容並蓄,了無一絲違和之感;人還可以在餐廳裡喝下午茶,時與孔雀作伴。


枯萎的枝藤爬滿茶廳外努力汲取著奢侈的陽光。(Visit Isle of Wight提供)


錯落有致的英式草苫屋將古老的教堂團團圍住。(大紀元)

農場主人種植大蒜已有半個世紀之久,大蒜行銷全英國各大超市,此外還自產自銷相關加工品,包括大蒜調味品、醬汁、點心、大蒜啤酒等等。此外,餐廳也供應各種以大蒜為佐料的美食。

在另一展廳中,除了大蒜展板,還有菲力浦親王到訪視察的照片。據農場主表示,當時親王還捧著大蒜說道:「女王討厭這個該死的東西!」

出了農場,天色已黑,這是維特島之行的最後一晚,我去了家當地有名的餐廳「Red Dragon」,本以為是中餐,卻是道道地地的英國酒吧餐廳,漢堡味道很獨特,所有材料都是自製,只是饑腸轆轆的我無暇細品,三兩下就將它送進了五臟廟。

第三天吃過早餐,離開前和房東聊了一陣,原來他以前在倫敦當過經理,雖然工薪不錯,卻因兒時美好記憶,最終選擇回到懷特做起小旅店生意。收入雖是少得多,生活心境卻有天壤之別,對他而言,現在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享受人生。

辭別後,我駕車沿著西南海岸駛去,這是一條筆直的濱海大道,稱作「Military Road」、譯為「軍路」,據說當年威靈頓公爵威爾斯利就在這裡檢閱部隊,而後率軍逕赴歐洲戰場。如今物是人非,只有一旁無際的大海,用浪濤日夜拍擊著峭壁,千百年不曾停息。

登上返程渡輪,天空突然放晴,只見燦爛陽光悉數傾灑在海面,化成萬頃碎金。我正驚喜,瞬間陰霾又起,霧氣氤氳迷濛,藍天再次退隱,維特島也披上了一層厚厚面紗,岸上村莊漸漸模糊……此刻,我的船沒有動,卻是維特島在緩緩駛去。◇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