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名流仙蹤 白居易的來世夙願


修佛使白居易通曉前世今生,並立下來世宿願。圖為白居易長詩〈琵琶行〉而得名的江西九江琵琶亭。(Gisling/維基百科)

大唐詩人白居易傾其一生以詩言志,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文學家。 其實,他也是一位修行有素的修煉者,出現佛家所說的宿命通功能,因而得知自己的前世。

而他所立下的來世宿願,正在當今實現……

文 _ 皇甫容

白居易,字樂天,生來聰慧過人,六、七個月時,奶娘抱著他在書屏前逗趣,指著「之」、「無」二字念給他聽,襁褓中的他,便默識在心裡。一天,大人心血來潮,逗著問道:「之、無二字在哪兒呀?」他竟準確地指了出來,且百試不差。讓眾人驚奇不已。

白居易五、六歲時,開始學作詩。十一歲上,因兩河用兵,舉家避難江南。十六歲那年,他初至長安,攜了詩文拜謁名士顧況,顧才高倨傲,素不輕易推許人,及閱其詩篇〈賦得古草原送別〉,不禁擊節讚賞,譽為奇才。白居易因此聲名大振。

白居易獲顧況延譽,名揚京城,卻因乏人援引,最後黯然離開長安。他寓居徐州族兄家中,刻苦攻讀,矢志振興家道。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赴京考取進士,兩年後,又應吏部試,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校書郎,從此步上仕途。

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他辭去校書郎,與摯友元稹同應「制舉」,兩人閉戶讀書,揣摩時事,並雙雙登科及第。時白居易以《策林》七十五篇,寄託「兼濟天下」的抱負;元、白二人更唱和切磋,倡導新樂府運動,把唐詩的創作推向新的高峰。

長恨歌引傳奇

中唐時期,歷經安史之亂,國力大幅衰退。憲宗在位,力圖中興。當代文壇,革新之風亦沛然而興,一派以韓愈為首,一派以白居易為尊。韓愈大力推動古文,倡議文以載道;白居易則力主救濟時弊,重振詩歌風采。

白居易初入仕途,抱持積極用世之心,憑著一股剛正銳氣,克盡職守,貢獻才力。他認為:「聖人能夠感知人心,因而使天下清泰。若想感動人心,就要從民情開始。」他與人交談,每每多方詢問時務,每當展讀書史,必深入探求道理。

他痛心詩道崩壞,為此發憤有為,廢寢忘食,唯盼振興詩風。因此,他要求自己「文章應該為反映民生而寫,詩歌也當結合時事而作。」他深信唯有這樣,才能引起大眾共鳴。(白居易〈與元九書〉)

白居易提倡新樂府,不為附庸風雅,而是「以詩補察時政,以歌洩導人情」。他以平易通俗的語言,寫成〈秦中吟〉等諷諭詩篇,猶如返璞歸真的真性情,足以宣洩民隱,俾使下情上達,達到救濟時人、裨補時政的目的。

元和元年,他和陳鴻等人同遊馬嵬驛仙遊寺,感懷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他振筆賦詩寫下了〈長恨歌〉,當時引起很大震動。

白居易於〈與元九書〉中提及,「曾有軍使高霞寓,想聘娶一名歌伎,伎卻誇稱:『我能背誦白學士的〈長恨歌〉,怎能和別的歌伎一樣?』其身價因此提升。」唐宣宗在〈弔白居易〉時,亦云:「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白詩流傳之廣,可見一斑。

白居易稱,從長安到江西三四千里,一路但見鄉間、學校、佛院、旅店、渡口,都題寫著他的詩文。大唐子民,不論士族、僧侶道士、老婦、少女,都能隨口吟誦幾首他的詩歌。在當代,白居易的名號幾乎成為全民青睞追捧的商標。


明〈南生魯四樂圖〉局部,畫中表現白居易作詩通俗,老嫗可解。(公有領域)

然而,當朝權臣勛貴聽到他的〈秦中吟〉,每每驚得容貌變色;皇帝聞其〈登樂遊園〉,必也為此扼腕蹙眉;軍權在握的統將,聽到〈宿紫閣村〉,總是恨得咬牙切齒。這都是因為他的詩作能夠針砭時弊、感通人心的緣故。

蹈行正道 修身禮佛

白居易懷抱濟世之志,致力揚清激濁,為生民請命,由於直言不諱,得罪群小,最終招致貶謫命運。在飽受生活煎熬之餘,他找到了一條中隱之路,日常隱於司官,公餘則棲心佛門,其詩風也由熱切外揚,轉為閒適內斂。

白居易崇敬神佛,也躬身蹈行。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陽香山寺,因此自稱「香山居士」。他協助捐建香山寺院,並把他在洛陽12年裡寫的八百首詩,收輯為《白氏洛中集》,存放於香山寺的藏經堂中。


〈明人摹西園雅集圖〉,唐武宗會昌五年,白居易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廬貞等八名古稀老友,在其歸居的香山聚會。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白居易每逢生病時,便臨摹佛像進行祝禱。對於世間一切,他認為必有因果,所以他在遇到人生磨難時,總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淡定,不會過度憂愁和哀傷。在〈感興二首〉詩作中,他告訴世人,人生諸多痛苦都是由自己的言行所招致。

白居易崇佛,尤崇彌勒,從他的誓願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唐大和九年(816年)夏,63歲的白居易在東都長壽寺與僧人道嵩、惠恭等六十人,以及八十多名信眾共同接受齋戒,祈願來世轉生彌勒的佛國世界。

他請人畫彌勒像並親自作讚,他發願:「有彌勒弟子白樂天,同誓願遇是緣。」「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

打坐入定 靜觀宿命

白居易修行有素,出現佛家所說的宿命通功能,因而得知自己的前世。他在〈自解〉詩中說:

「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不然何故狂吟詠,病後多於未病時。」

大意是,據說房玄齡的前世是個禪僧,而王維的前生是一個畫家。我打坐入定後,靜觀自己的宿命,看到自己在累次前世中一直與詩歌有緣,所以今生能在詩歌上大展才華。

他在另一首詩中也明確講到自己的前世,其詩云:「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繩床閒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

他以親身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天賦才能,和他前世的積累有著很大的關係。

由於他修行的緣故,使他對生死了無牽念。白居易曾作詩〈病中看經,贈諸道侶〉說道:

「右眼昏花左足風,金蓖石水用無功。不如回念三乘樂,便得浮生百疾空。」(節錄)

他認為,即使真有靈丹妙藥,尋常之人終究難逃生老病死的束縛;只有虔心修煉,擺脫生死輪迴,才能不受百般病痛的折磨。為此,他堅信修煉的願望,放下諸般俗慮罣礙,專心地誦念佛經。

宋朝蘇轍評價白居易說:「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了然,照諸幻之空也。」白居易少年時代就讀佛經,練習打禪入定。步入仕途,雖然屢逢憂患,但他心中了然一空,非常淡定。(蘇轍〈書白樂天集後二首〉)

白居易晚年持齋打坐,反省自己詩作的不當之處。因為修煉的緣故,他在多首作品中寫下來世夙願,他說:「我白樂天一直有個心願,希望今生今世的文筆能促成未來頌讚佛乘、頌讚轉法輪的善緣善因。」

他發願:「佛出世時,願我得親;最先勸請,請轉法輪。」臨終前,他並遺命將居所施為佛寺。白氏七十五歲辭世,留下詩歌約三千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唐宣宗因緬懷他的賢德,拔擢其從弟白敏中擔任宰相。

這位風雅平易近人的大唐詩人,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

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