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留住遠古的足跡


鼓浪嶼上很多當地人會講外語、彈鋼琴,得西洋風氣之先。(©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HAD)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共評定出21項新的世界遺產, 其中包括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嶼,一起來看看其獨特之處。

文 _ 李同

7月2日至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共評定出21項新的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同時批准了五項遺產的擴展或調整。目前世界遺產地總數達1073處,包括814處文化遺產、224處自然遺產,以及35處自然與文化遺產;遍布世界167個國家。中國青海的可可西里與廈門鼓浪嶼榜上有名。

讓我們去看看這些新增的世界遺產有何獨特之處。

得西洋風氣之先的鼓浪嶼

鼓浪嶼是個特殊的地方,是近代以來中國浸潤國際化最深的地區之一。鼓浪嶼上很多當地人會講外語、彈鋼琴,得西洋風氣之先。

自1843年廈門開埠通商口岸以來,英、美、法、日等十多個國家在鼓浪嶼島上設立領事館或代辦機構,島上的碼頭、道路、電話、電燈、自來水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形成了繁榮的近代國際社區。島上有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中國第一座幼稚園,最早引進風琴、鋼琴等西洋樂器,培養出諸多音樂家。

如今,鼓浪嶼島上保留下931座展現不同時期、風格多樣的歷史建築及園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認為,鼓浪嶼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與外來文化,在社會生活、建築園林設計,及建造、藝術風格、現代技術方面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融合,是近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具有高品質和早期現代特徵國際社區的獨特範例。

不准女人登陸的日本神祕小島


日本神宿之島是日本古代的祭祀場所,自古至今有一個禁忌,禁止女性上島。(© World Heritage Promotion Committee)

日本「神宿之島」位於距離九州島本土約60公里處。據《日本書紀》記載,該島的宗像大社沖津宮是海之女神坐鎮之處。在四至九世紀期間,為了祈願日本本土與朝鮮及中國之間的海路安全,曾經在此處舉行大規模的國家祭祀活動,大量來自海外的珍寶作為祭祀品被埋入地下。二戰之後,這裡出土了銅鏡、黃金戒指、朝鮮半島的馬具、通過絲綢之路運來的玻璃製品等共計8萬件供奉品,全部被定為國寶。

這座神祕的小島是日本古代的祭祀場所,自古以來都有一個禁忌,即不准女性上島,也不准吃四條腿的動物,未經神職人員允許不得擅自離開。全島除了宗像大社沖津宮的神職人員外,沒有其他居民。每年5月27日那天,最多允許200名男性在海中沐浴淨身後方可登島,以紀念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中犧牲的水兵。任何人都不能帶走島上的一草一木以及透露島上細節。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島保留了古代信仰及東亞交流的實樣,展示了祭祀演變,幾乎無人工破壞的痕跡,故而授予世界遺產稱號。

宗像大社一名發言人說,除了每天要到沖津宮祭祀的神職人員之外,沖之島基本上禁止人員進入,不光是女性。對女性遊客的禁令並非性別歧視,而是考量到渡海到該島具有危險性,是為了保護她們。

德國冰川時代的洞穴


德國南部的施瓦本侏羅山冰川時代後期的洞穴。(© Landesamt für Denkmalpflege (LAD) im Regierungspräsidium Stuttgart)

科學家認為,在冰川時代後期,現代人首次於4萬3000年前到達歐洲,其中的一處定居點位於今天德國南部的施瓦本侏羅山。從1860年代起,在六座洞穴開展的考古工作發掘出了4萬3000年到3萬3000年前的古老遺蹟,包括小型動物雕像(洞獅、猛瑪、馬、牛)、樂器、首飾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半人半獸小雕像以及一個女性形象的小雕像。這一考古遺址是世界上最早象徵藝術的見證,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人類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法國塔普塔普阿泰文化遺產


法國塔普塔普阿泰是波利尼西亞原住民千年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 SCP)巴特明斯特的水療房。(Traveler100/維基百科)

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位於太平洋深處,分布範圍2000多公里,與任何大陸相距都有數千里之遙。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可能是地球上最後一處人類社會定居之地。科學家相信在公元前1500年前,土著人發現了它。1595年西班牙人首先到達,1880年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土著逐步被同化。

但在賴阿特阿島(Raiatea)仍然保留了土著人的文化遺址,該島上的塔普塔普阿泰地區(Taputapuātea)位於波利尼西亞三角的中心,這個三角地帶是太平洋上一塊群島區,遺址包括兩座綠林掩映的山谷、一片瀉湖與珊瑚礁以及一帶海域。

在這片文化及海洋景觀的中心,座落著塔普塔普阿泰毛利會堂(marae)──一個具有政治、禮儀和喪葬功能的建築。其突出的特點是鋪磚的庭院中心放置一塊大石頭。毛利會堂遍布波利尼西亞群島,是生者與逝者世界的交匯之所。塔普塔普阿泰是波利尼西亞原住民(mā'ohi)千年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

丹麥格陵蘭島庫加塔文化遺產


格陵蘭島最南端的庫加塔由低矮的群山、峽灣和群島組成。(© Niels Christian Clemmensen / Christian K. Madsen)

北極居然也有農民,也種菜種草放牧。格陵蘭島上的原住居民是以狩獵採集植物為生的因紐特人。10世紀左右,冰島人遷入。根據北歐史詩記載,紅鬍子埃里克因為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至此,給該島取名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最終約有4000名北歐移民來到這裡。12世紀時,島上甚至還建了一個天主教堂。但500多年以後,北歐人的定居點在15世紀突然消失了。到了18世紀,北歐人重新遷入格陵蘭島,當地又出現了牛羊等農牧業。

如今,格陵蘭島最南端的庫加塔,由低矮的群山、峽灣和群島組成。夏季時綠草蒼蒼,開滿了亞寒帶植物花朵。該地區留下了早期居民的農業、牧業及狩獵業的文化遺址。因紐特人的遺址主要位於沿海和群島上,有草皮屋、帳篷基地、石頭肉窖、狩獵床和墳墓等遺物。北歐人則留下了眾多建築的石頭地基與一座保留相當完好的石頭教堂,教堂山牆高五米,約建於西元1300年,風格與與北蘇格蘭及挪威的石頭教堂相似。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這一景觀見證了北極地區最早出現的農業活動以及北歐人在歐洲以外的定居擴張。

與天為鄰的可可西里


青海省的可可西里全面展現了各階段的地質演化進程,也構成長江源頭蓄水源和壯麗的自然景觀。(© Peking University)

位於中國青海省的可可西里是地球上僅存的最後幾塊純淨土地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與天為鄰,是中國最大的一塊無人區,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小。在中國古語中,「天」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無人干擾」。完全在大自然的主宰之下,這裡不但有美麗脫俗的世外景色,也是孕育華夏文明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為,可可西里展現出舉世無雙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這裡擁有青藏高原上保存最好的夷平面和最密集的湖泊集群,全面展現了各個階段的地質演化進程,也構成了長江源頭重要的蓄水源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可可西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植物為青藏高原特有,與之共存還有大量特有的食草哺乳動物。湖泊盆地為高原特有的瀕危大型哺乳動物藏羚羊提供了產犢地,這裡藏羚羊數量占全球總數約40%,保存了這一物種完整生命周期的棲息地和各個自然過程。

土耳其古希臘愛神廟


土耳其古希臘神廟,巨大的大理石柱梁式結構是其特點。(© Aphrodisias Museum)

阿弗羅狄忒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在希臘文明鼎盛之時,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廟宇遍及愛琴海沿岸,巨大的大理石柱梁式結構是希臘神廟的特點。

在今天土耳其西南部村莊熱爾(Geyre)附近,留下了原古希臘時代古國卡里亞(Caria)的一座阿弗羅狄忒神廟遺址和一座大理石採石廠。神廟建於公元前三世紀,一百年後在神廟周圍建立以希臘愛與美女神阿弗羅狄忒(Aphrodite)命名的小城,小城以採集大理石與雕塑藝術品聞名。基督教傳入後,神廟成為了基督教教堂。

除了神廟之外,當地還有一座古老露天劇場的遺址和一座據稱「古代最大與保存最完好的競技場」,競技場長達270米,可容納3萬人;以及兩座保存完整的浴場遺址。可以想見古希臘於古羅馬時期文化藝術的昌盛。

伊朗沙漠中的古城


伊朗的亞茲德古城保留了傳統波斯泥製建築,房屋幾乎完全由土坯構成。(© Ichhto)

沙漠中怎麼生存?伊朗的亞茲德古城提供了人類利用有限資源在沙漠中生存下來的生動例子。亞茲德古城位於伊朗中央高原的中心地帶,臨近於香料與絲綢之路,周邊是寸草不生的荒沙與石漠。由於位置偏僻,外人很難進入,這使亞茲德免受大規模戰爭的破壞和蹂躪,《馬可波羅遊記》中曾提到此城。

亞茲德古城擁有世界上最大最精緻的坎兒井系統──一種抽取地下水的供水設施,為了應付夏日的高溫,很多老建築上都有壯麗的風塔。亞茲德古城還保留了傳統波斯泥製建築,房屋幾乎完全由土坯構成,在眾多傳統泥製建築城市被現代化摧毀時,亞茲德得以倖免。這裡保留了以家庭為中心的傳統,是伊朗離婚率最低的三個城市之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這座城市及其傳統的坎兒井系統、傳統的房屋、集市、浴室、清真寺、猶太教堂、拜火教的寺廟以及多萊特阿巴德花園禁受了時間的考驗。

英格蘭湖區


英格蘭湖區是最受歡迎的英國國家公園,每年遊客量達1800多萬。(© John Macfarlane)

作為推動世界發展的火車頭,幾個世紀以來英國有著沉甸甸的歷史底蘊,任何一個地方拿出來背後都有一連串故事。

冰河時代形成的英格蘭湖區,在新石器時代盛產石斧,傳奇人物亞瑟王的圓桌(一個圓形土方的競技場)實物據說也在此地。19世紀中期湖區還提供了全球紡織業所需的半數線錘。在歐洲工業革命時代,湖區如詩如畫的風景,激發了著名的「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創作靈感,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搖籃。

如今,英格蘭湖區是最受歡迎的英國國家公園,每年遊客量達1800多萬。湖區居民大部分是農民,經過數千年的開發,湖區的自然景觀與生態已發生了改變,因此英國曾經申請湖區為世界自然遺產,一直未獲成功,但改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後,則順利拿下。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湖區的特殊意義在於其與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


威尼斯共和國防禦工事體現了特定時期在建築、藝術、技術開發與城市規劃方面的重要成就,見證了仍然存在或已消失的文明。(© Ministry of Culture, Croatia)

從西元697年建立到1797年被拿破崙吞併,威尼斯共和國的榮光持續了一千多年,作為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金融和海運中心,威尼斯是第一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勢力在15世紀達到了頂峰。

隨著對外的擴張,為了保護商業利益,威尼斯共和國在海上與陸地上建立了一系列防線。現存的防禦遺址包括15座橫跨意大利、克羅埃西亞及黑山三國的防禦工事,長達1000多公里。陸地之國(Stato da Terra)防禦工事保護共和國的西北方,而海洋之國(Stato da Mar)防禦工事則保護著亞得里亞海通往東方的海洋通道。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防禦工事體現出特定時期在建築、藝術、技術開發與城市規劃方面的重要成就,見證了仍然存在或已經消失的文明,一些傑出的建築和建築技術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

外貝加爾山生態景觀


外貝加爾山生態景觀是世界上唯一完全在自然狀態下從溫帶森林過渡到溫帶草原且保留完整的生態區域。(© Evgeniy Kokukhin)

外貝加爾景觀為蒙古和俄羅斯共同擁有,是世界上唯一完全在自然狀態下、從溫帶森林過渡到溫帶草原且保留完整的生態區域。

生態區自然景觀豐富,有森林草原、草原、湖泊與濕地。周期性具有明顯乾旱和潮濕的氣候變化,使得該生態區物種的多樣性,具有全球示範意義。

草原、森林、湖泊和濕地等不同類型的地貌,為珍稀動物群如白枕鶴與大鴇,以及數以百萬計的脆弱、瀕危或易受威脅的候鳥提供了棲息地,這裡也是蒙古瞪羚重要的遷徙場所。

波蘭塔爾諾夫斯克古雷鉛鋅礦


波蘭南部的塔爾諾夫斯克古雷地區遺留下整個地下採鉛礦網路及坑道、水井、通道以及水管理系統等。(© Tarnowskie Góry Land Lovers’ Association)

1788年,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在英國發明,隨後世界上第二臺蒸汽機從英國運到諾夫斯克古雷鉛鋅礦,用來排水。

位於波蘭南部的塔爾諾夫斯克古雷地區以歷史悠久的鉛礦開採而聞名,鉛礦含有相當大的白銀,1912年因礦源枯竭而關閉。但經數百年的開採,礦區遺留下整個地下採礦網路及坑道、水井、通道以及水管理系統等。

遺址大部分位於地下,地面上仍然保留著一些部分如19世紀蒸汽泵站遺蹟。水利系統反映了過去三個世紀為地下採礦的排水所付出的持續努力。這一系統把礦中有水的這樣不利的情況,轉變成為用於滿足城市及工業的需要供水系統。◇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