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產能過剩促外國反制 中共被指無力應對


產能過剩促外國反制 中共被指無力應對(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聽新聞】長期關注中國問題的外國專家警告說,隨著中國產能過剩迫使外國政府採取更嚴厲的反制措施,由此產生的對抗是中國經濟和全球貿易體系都無法承受的。

中國生產的「新三樣」產品,因為國內經濟放緩、需求減少,造成過剩的產能現在紛紛湧入國外市場,加劇中共和歐美的貿易緊張局勢。

北京已經公開表示,將重點出口更多中國「新三樣」產品,分別是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

長期關注中國問題的外國專家警告說,隨著中國產能過剩迫使外國政府採取更嚴厲的反制措施,由此產生的對抗是中國經濟和全球貿易體系都無法承受的。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3月27日表示,她計劃在4月訪華時向北京施壓,重點談論中國的產能過剩,以及正在扭曲全球經濟的問題。

耶倫當天在喬治亞州的一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工廠「Suniva」發表講話說:「中國的產能過剩扭曲了全球市場價格和生產模式,傷害了美國企業和工人,也傷害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工人。」因廉價進口的中國產品湧入市場,「Suniva」這家工廠於2017年被迫關停,直到最近重新開業。

耶倫表示,北京的產業政策「迫使世界其它地區的工業萎縮」。

耶倫說,「現在,我們就看到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等『新興』行業的產能過剩。」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延斯•埃斯凱倫德(Jens Eskelund)本月早些時候告訴CNN:「構成歐洲的工業基礎、且在戰略上可行的產業卻因價格過高而被擠出市場,歐洲是不可能簡單接受這一事實。」

埃斯凱隆德說,「我很難想像,對中國國內需求低迷帶來的外部化,歐洲會袖手旁觀、眼巴巴地看著自己(企業)被加速去工業化。」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布拉德•W•塞瑟(Brad W. Setser)的一份報告說,除了「電動汽車出口激增」之外,中國還生產了全球80%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比任何其它國家都多的風力渦輪機。

他發現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反而增加了一倍多。2019年的貿易順差額是4000億美元,至2023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激增至9000億美元。

歐盟商會的埃斯凱倫德表示,該組織發現中國「全面產能過剩」,無論是化學品、金屬還是電動汽車的生產。關鍵是這些中國產品的價格遠低於歐美市場的同類商品。

中國今年1月和2月以美元計算的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但由於中國產能過剩,企業之間內卷嚴重,造成互相壓價出口,所以出口的實際商品數量及所占的全球市場份額的增速會比數字本身高得多。

美國電動車領頭羊Tesla 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1月公司財報會議上警告說:「老實說,如果不建立貿易壁壘,中國汽車製造商將『幾乎摧毀』世界上大多數其它汽車公司。」

歐洲已經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而拜登政府下令商務部對外國產汽車軟件展開調查,以阻止中國電動汽車湧入美國市場。

儘管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反對中國非理性的低價高出口量,但北京似乎完全無視這些不滿,同時也不尋求解決辦法。

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的聯合創辦人榮大聶(Daniel H. Rosen)和合伙人洛根•賴特(Logan Wright)表示,在過去兩年裡,中國不僅沒能增加國內消費,還因為無法向國內買家出售商品,轉向將過剩產品出口到國外。

這兩位都是長期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的資深研究人員,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

他們說,現在除了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連發展中國家也同樣都在擔心這一趨勢,因為「中國正準備通過出口擺脫經濟放緩」。

但是北京支持的行業,是以那些他們想要削弱的海外競爭對手為目標。而且,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市場能夠吸納如此多的中國商品,也沒有哪一個政府會願意賠上國內的產業和就業來換取中國的廉價商品。

文章預測說,貿易衝突加劇是北京當前政策的必然結果,而且不僅限於北京與發達經濟體的關係。

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其它幾個成員,也已經與北京發生了貿易爭端。3月初,巴西對中國進口鋼鐵發起反傾銷調查。為了限制從中國的進口,印度提出的反傾銷令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南非貿易委員會最近完成了對中國進口產品的評估,並確認存在傾銷行為。

文章指出,事實上,北京的經濟目標不僅表明它仍然致力於舊的出口和投資主導的發展模式,而且甚至可能計劃擴大中國的製造能力,以進一步增加出口。

榮鼎的文章寫道,「北京不僅似乎不願意解決國內經濟失衡問題,而且可能也缺乏這樣做的能力。」

文章說,北京現在無力推動這種轉變,因為稅收收入僅占GDP的14%左右,遠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4%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北京的稅收收入很大一部份來自製造業增值稅和其它企業稅,而不是個人收入和國內消費稅。因此,在現行稅收制度下,向消費拉動型經濟轉型,將導致稅收收入大幅下降,削弱北京執行政策的能力。

目前中國正面臨著房地產業長期低迷、家庭支出疲弱和人口萎縮等問題。

成功預測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希林(Gary Shilling)曾經表示,在貿易上,供應充足時、買方會占上風;而在全球貿易戰的情況下,美國就是買方,而中國是賣方。

他說,如果你能在世界上找到足夠的供應,充足的工業能力、大量的原材料等等,買方必占上風,而不是賣方。因為買方擁有最終的權力,而在全球貿易戰背景下,美國是買方,中國是賣方,因此美國會占上風。

他說,「如果我們不買它們,中國能上哪兒把它們賣掉?他們沒有其它地方可以出售。」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燕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52559)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