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富蘭克林玻璃琴 穿越時空撫人心

?"
美國音樂雜誌《Etvde》在1927年發表了雜誌封面照片,想像著富蘭克林撫動玻璃琴演奏。(資料圖片)

以睿智和責任、榮譽和承擔,富蘭克林為開創美利堅殫精竭慮,與華盛頓、傑弗遜等共同被後世尊崇為開國之父。同時,他的玻璃琴和如電閃火花般的諸多天才發明,也為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寶藏與無限的藝術享受和遐思。

文 _ 文謙

美國《獨立宣言》及憲法起草人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不但是18世紀傑出的政治與外交家,更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發明家和音樂家。在他許多著名的科學貢獻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就屬電荷守恆定律的發現,自天空接引電力的實驗與避雷針的發明。享譽世界的電學成就,則讓人較少注意到他在聲學方面的一項偉大發明:被富蘭克林自己聲稱「給予他最大愉悅」的玻璃琴(Glass Armonica)。

「Armonica」源於意大利詞,意為「和聲」。玻璃琴的發聲機制是將不同音高、由大漸小的玻璃杯盤側向排列,並貫穿於一水平軸上,軸端以槓桿連動踏板,當踩動踏板時,可使半浸於淺水槽中的玻璃杯盤旋轉,再以手指摩擦濕潤的杯盤上部邊緣使其發音,並可藉此演奏出美妙的音樂。這項創作的動機則源自於富蘭克林對音樂的熱衷,特別是當代巴哈、韓德爾等偉大作曲家的作品,更是觸動富蘭克林的深層意識,啟發他發明創作的靈感。

引貝多芬、莫扎特為之譜曲

18世紀,西方音樂歷史漸達頂峰。1721年,西方音樂之父、偉大的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譜寫了《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erg Concertos);1741年,巴洛克歌劇大師作曲家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譜寫了大型神劇《彌賽亞》(Messiah)。

富蘭克林的發明細胞自然受到那樣藝術氛圍的薰陶與激發。當年,富蘭克林在欣賞作曲家亨德爾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Handel's Water Music)時,感受到那輕柔純淨的音色,因此得到靈感啟迪,創造發明了玻璃琴(Glass armonica)。此琴於1762年由瑪麗安.戴維斯(Marianne Davies)首次公開演奏後,開始在歐洲廣為流行。

音樂大師莫扎特、亨德爾、貝多芬、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和其他一百多位作曲家皆為玻璃琴譜過曲。其中一些曲目經過改編後甚至可以在更為傳統的樂器上演奏,也多已保留了下來。


依照富蘭克林的設計圖製作出來的玻璃琴。(SemDem/維基百科)

在諸多音樂大師的創作加持下,歐洲上流社會旋即著迷於這個十分有趣的發明。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從小便師從瑪麗安.戴維斯學玻璃琴;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則在他的《動物狂歡節系列室內樂組曲》(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中(第七樂章水族館(Aquarium)和第十四樂章終曲(Finale))用了玻璃琴作為打擊樂的一部分。

天籟之音 撫人心弦

至今,人們仍懷念著富蘭克林和他的玻璃琴。美國雜誌《Etude》在1927年發表了雜誌封面照片,想像著富蘭克林撫動玻璃琴演奏的場景;歐洲網站還有模仿富蘭克林演奏玻璃琴的視頻,曲目為《Dance on the Sugar Plum Fairy》(糖梅仙子之舞),音色優雅超凡,溫潤甜美。

玻璃琴的多數音色都在1000赫茲到4000赫茲這一範圍之內,這和我們大腦「不太能夠確定」的聲音範圍一致,讓人難以捉摸聲音的來源,也難以辨別出用以產生此一聲音的材質和技巧。其所彈奏出的完美和聲,既有悠遠綿長之絃樂,似多個小提琴在轉合徜徉;又有清脆之擊聲,似大小風鈴在輕擊迴響。說是天外傳來的天籟之音,實不為過。

富蘭克林將玻璃琴的音色描述為「無與倫比的甜美」。Henry William Brands在其所著富蘭克林傳中記載了富蘭克林在寫給意大利神父詹巴迪斯塔.貝加利亞(Giambattista Beccaria)的信中,這樣說道:

「這個樂器的妙處在於,它的音調比起其他樂器是無與倫比的甜美,演奏者可隨心所欲通過指尖力度的變化,來使其音調更豐滿或更柔和,並且想要延續多長就可多長,還有,你只需要校準音一次之後便毋需勞駕再來調音。」

當今玻璃琴樂翹楚丹尼斯.詹姆士(Dennis James)在2013年於美國公演,他還錄製了一張全玻璃琴樂演奏的專輯《Cristal:Glass Music Through the Ages》,製作人包括格萊美最佳製作人獲獎者約翰.波耶蘭(John Boylan)。


玻璃琴樂翹楚丹尼斯.詹姆士2011年演奏玻璃琴。(ReservoirHill/維基百科)

James年幼時就愛上玻璃琴:「我六歲時參觀費城的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玻璃器樂。在城裡著名的科技博物館裡,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玻璃琴就放置在進口圓形大廳的陳列櫃裡。我現在還清晰記得當時被深深迷住的情景。」

富蘭克林在幼年時,受到父親的音樂啟蒙,因此非常熱愛音樂,學會了演奏豎琴、吉他、小提琴及其他一些樂器。長大後他還喜歡為熟悉的曲子填詞,有些歌詞還在朋友之間廣為流傳。富蘭克林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朋友聚會時,有時還會高歌一曲抒發喜悅之情,有時則會彈奏一曲為朋友助興。

富蘭克林的玻璃琴聲穿越兩百多年的時空,於今仍在撫動著人們的心弦,令人真切感受到來自上天神明的溫暖祝福。

從天上接引電


1752年7月,富蘭克林引接雷電的實驗。(維基百科)

1748年,42歲的富蘭克林自經營有成的印刷業急流勇退,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科學發明和公眾服務事務中。1752年7月,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在費城做了一項轟動當時科學界的實驗。富蘭克林用孩童玩具般簡單的風箏和一把鑰匙,接引了天上的雷電,讓當時的人們窺見了宇宙奧祕之堂奧。

在那年夏季7月的一個雷雨天,富蘭克林與兒子威廉在一間四面敞開的木棚裡,展開了這項極度危險的實驗。首先他利用絲綢做成風箏,頂端縛了一根尖細的金屬絲,再用一條長長的繩子繫著風箏。繩子另一端末梢繫著充作絕緣的綢帶,隨人躲在木棚裡,讓綢帶一直保持乾燥絕緣,綢帶的另一端握在手中。綢帶與風箏繫繩交接處,掛上一串鑰匙作為斷路器以避免觸電。風箏隨著強勁的起流升上高空,當被夏季的閃電擊中後,他們父子看到繩上纖維豎立起來!

富蘭克林禁不住地伸手觸摸,瞬間在指尖與鑰匙間爆出火花,也讓他的左半身麻了一下。富蘭克林興奮地告訴兒子說:「這就是電!」

富蘭克林這項實驗及其論述於12月21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並立即在當年的《學會記錄》上發表,就連當時大洋彼岸的歐陸強權法國,也隨即傳來了對他的褒揚。

根據這項實驗結果與論述,富蘭克林在自家豎起了一根鐵竿進行了史上最早有關於避雷針的實驗,後來,當時的法院和市政大樓,便根據這個實驗的結果在屋頂上安裝了避雷針。

富蘭克林在電學上的重大貢獻,讓他成為電學上的巨匠。1753年11月30日,皇家學會「以其神奇的電學實驗和觀察」授予他等同於現代諾貝爾獎的德弗雷.科普利爵士金質獎章(Copley Medal)。他的電學論文也被譯成法文、德文(1758年)和意大利文(1774年),成為世界矚目的名人。

享譽歐洲 折衝樽俎

富蘭克林的科學貢獻,不但讓他聞名於當時全球科學界重鎮的英國皇家學會,也還走入了代表歐陸科學文化的法國皇家科學學會,這些不僅對他而更是對未來的美國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富蘭克林所享有的國際聲譽,與他古典優雅的氣度和服務公眾的口碑,讓他在國人的期許下,自探索大自然之道的浸淫中,投入了政治外交的洪流達20年之久。

1775年,美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獨立戰爭。當美國人民為獨立和自由在國內抗爭的時候,這位世界知名科學家,因著他在英、法上流社會尊崇的聲譽,被時代放到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位置,成為當代卓著的美國駐歐外交家。

其中居功至偉的,便是在駐法大使任內的折衝樽俎,促成了1783年《巴黎和約》的簽訂,標誌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最後勝利與豐碩戰果,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各主要國家對新生美國的承認,以及為美國爭取到了被時人稱道的「極為慷慨大方的」(exceedingly generous)領土主權和疆界擴展。◇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