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羅丹〈地獄之門〉的啟示

?"
奧古斯特.羅丹,被譽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雕塑家。(維基百科)

羅丹的〈地獄之門〉強調整體效果。

那些成為單獨雕塑作品的部分,如〈三影子〉、〈吻〉、〈沉思者〉,放在陰鬱晦暗的〈地獄之門〉中整體觀賞,會有不同的藝術感受,甚至能震撼人的靈魂,啟迪人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文 _ 文宇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至1917年),184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被譽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雕塑家。他既是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塑家,又是現代主義時期的第一位雕塑家。

求學經歷

羅丹從小喜愛藝術,因家境貧困,在姐姐瑪麗的資助下方得進入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學習繪畫、雕塑。經過三年的學習後,羅丹報考巴黎美術學院,但卻接連三年落選,甚至在第三年報考中,一位年邁的主考官在羅丹名字旁批註道: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係浪費。

羅丹並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啟蒙老師巴黎美術工藝學校的教師荷拉斯.勒考克的介紹下,羅丹隨著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習雕塑,之後又到羅浮宮學畫,師從當時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

求學過程中,羅丹刻苦努力,在35歲前已具備成為優秀雕塑家的技術資質,只是還未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其間,羅丹遊學意大利,對前輩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推崇備至,後者對羅丹今後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羅丹的藝術之路頗為曲折。1878年作品〈青銅時代〉展出後,曾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不是一件藝術作品,原因是它太逼真了。此事對羅丹產生不小的衝擊,他開始思考藝術創作的真諦。

為何「真實」成為作品失敗的原因?藝術「真實」的內涵是什麼?

真實是雕塑藝術的第一要素,反映了一位藝術家的基本技術功底,真實不是藝術品不成功的原因,沒有內涵的真實才不能稱其為藝術品。藝術創作不是隨心所欲,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創作過程不是藝術行為而是魔性大發,不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及靈魂的啟迪。

此事件後,羅丹開始注重追求作品的思想內涵。

傳世名作〈地獄之門〉

1880年法國政府委託羅丹為即將動工的法國工藝美術館的青銅大門做裝飾雕刻。構思這件作品時,羅丹想到了吉貝爾蒂為佛羅倫斯洗禮堂所作的青銅浮雕大門〈天堂之門〉。與之對應,羅丹決定以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為創作藍本。從接受委託到1917年羅丹去世的37年間,羅丹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件巨作中,直到最後離世也未完成。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地獄之門〉,作於1880至1890年間(複製於1926至1928年),青銅,635×400×85cm。巴黎羅丹博物館藏。(AFP)

〈地獄之門〉(Gates of Hell)包括186個形體雕塑,後世流傳的羅丹名作中許多都屬於〈地獄之門〉作品的一部分。如〈三個影子〉、〈沉思者〉、〈吻〉等都被放大複刻為獨立的作品。

〈三個影子〉立於〈地獄之門〉的頂端,是形體一模一樣的三個人像。他們低頭垂臂,似乎在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下方那晦暗恐怖的「地獄之門」。


〈三個影子〉三人中最左邊的是亞當,另兩個是他的影子。亞當因偷吃禁果而有了人心,失去了待在天堂的資格。這三個影子的痛苦形態,表現了對當初犯下的原罪所產生的悔恨。(AFP)

三人中最左邊的是亞當,另兩個是他的影子。亞當因偷吃禁果而有了人心,失去了待在天堂的資格,被上帝逐出了樂園。這三個影子的痛苦形態,表現了墜落人間受盡苦難的人類始祖亞當與其後代,對當初犯下的原罪所產生的悔恨。他們指向下方〈地獄之門〉的手,正是告訴人類墮落的最終結局。

〈沉思者〉位於〈地獄之門〉門楣正中位置,是一個大尺寸的男子雕像。他手托下顎屈膝而坐,眼望著下方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陷入了永恆的沉思。這位男子是羅丹所表現的〈神曲〉作者但丁的形象,抑或可以說,這是一位介於人神之間的生命。他的神態,即表現出神對墮落人類的同情與不忍,又象徵著人類中的智者對生命的思考。


沉思者〉眼望著下方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陷入了永恆的沉思。他的神態,即表現出神對墮落人類的同情與不忍,又象徵著人類中的智者對生命的思考。(AFP)

〈吻〉的原型取材於〈神曲〉中因偷情而下地獄的保羅和弗朗西斯卡,原本雕刻於〈地獄之門〉左側下方的醒目位置。1880年被法國政府單獨預訂,1898年完成為獨立作品。獨立展出的〈吻〉與最初羅丹雕刻於〈地獄之門〉上的寓意已大相逕庭。

一般人們欣賞〈吻〉時,會以為這是表現人類幸福愛情的愉悅之作,但作者原意並非如此。〈地獄之門〉中的原作,表現的是一對偷情時被女方丈夫發現而被殺死的情人,其寓意正是告誡人們追求背德的情慾是導致人類下地獄的罪魁禍首。而獨立展出的〈吻〉,卻被看成是讚美愛情的作品,這其間的差別正表現了人類的執迷不悟與墮落。

〈地獄之門〉的創作,激發羅丹無盡的想像力,同時羅丹的藝術技巧也在此時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羅丹的作品相較於學院派雕塑更偏重於對光影的運用,對雕塑本身並未做過多的矯飾與過細的加工。羅丹認為,保留粗糙的捏塑與雕鑿痕跡,是雕塑這種藝術形式所特有的美,它可以造成一種變幻莫測的光影效果,豐富人們對雕塑的觀賞效果。

這好比西方油畫藝術的表現方式,相較於細膩的表現更強調整體觀感。欣賞油畫時,退開幾步,更能全面感受作品所表現的氣氛與內涵。

與吉貝爾蒂〈天堂之門〉的分塊故事格局對比,羅丹的〈地獄之門〉更強調了整體效果。那些成為單獨雕塑作品的部分,放在陰鬱晦暗的〈地獄之門〉中整體觀賞,會有不同的藝術感受,甚至能震撼人的靈魂,啟迪人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羅丹的藝術成就在其晚年得到了全面的肯定。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羅丹展出了150件作品,奠定羅丹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1916年羅丹將全部作品捐贈給法國政府,為此法國政府在巴黎建立羅丹博物館。1917年,偉大的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去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發掘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亦即是『美』。——羅丹」◇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