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至聖先師 孔子思想歷久彌新

?"
「至聖先師」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AFP)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以及東亞文化有極其深遠影響,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保持和諧的社會關係。即使對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社會心理等各方面,孔子的思想還是有著積極的意義。

文 _ 周慧心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祖先曾是宋國貴族。他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自為表率,用其睿智的語言講述了做人的道理,創立了儒家思想。

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儒家、釋家和道家。這三家的鼻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久地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處於同一時代。老子出生於今河南省鹿邑縣,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又過了十五年,孔子出生在山東曲埠。中華文明也因為這三位聖人而熠熠生輝。

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啊。」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昇華地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

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地說:「老實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問禮於老子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求道問禮,受教良多。圖為元史槓〈孔子問道圖〉。(公有領域)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求道問禮,受教良多。《水經注‧渭水注》載:「孔子年十七問禮於老子。」

有一次,孔子去周地向老子求道問禮,回來對弟子說:「鳥,我知道牠能飛;魚,我知道牠能游;獸,我知道牠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捕獲牠,會游的可以用絲線去釣牠,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牠。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牠是駕著風雲而飛上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大概就像一條龍吧!」

孔子認為獸、魚、鳥三種動物,人們皆能得之,唯獨老子如龍,乘風雲而上天,人們不容易追摹。可見他覺得老子妙高道遠,人不易得之也。

孔子知天命

孔子五十歲以後接觸到《易經》,深感《易經》是一部揭示天地萬物演變規律的高深天書。此後,孔子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地修習研究起《易經》來。

修習《易經》的數十年間,孔子為《易經》寫下了大量評論和註釋,並將它推祟為六經之首,致力於廣泛傳播。因此,孔子與伏羲、周文王被後世並稱為「易更三聖」。孔子曾說:「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那意思大約說,假如讓我多活數年,我就更能通達地掌握易經之理了。


孔子提出,不僅要「知天命」,而且要「畏天命」,包含了人對天命的恭敬之心、順從之意,以及知命而行的豁達。圖為南京夫子廟燈會一景。(Getty Images)

孔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最後一句的大意是:道能不能得到推行都由天命決定,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有一次,孔子在衛國匡城被匡人包圍,依然在屋內彈琴歌唱,神態怡然。子路跑進去見孔子,說:「老師怎麼還有閒情彈琴唱歌呢?」孔子說:「仲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想擺脫窮困已經很久了,可還是不能避免,這是天命啊。我想尋求通達已經很久了,結果還是不行,這是時運不濟啊。碰上了堯舜那個時代,天下沒有失意的人,這並不是人們的智慧高明;碰上了桀紂那個時代,天下沒有得意的人,這也並不是人們的智慧低下,是時勢造成這樣的。知道窮困是命運,通達需要時機。面臨災難而不會畏懼的,這是聖人的勇氣。仲由啊,休息去吧!我是順天命而行,匡人又能對我如何呢?」

受困的第五天,果然有一位將軍前來謝罪,說道:「前幾天,我們一直誤認您是曾經帶兵騷擾過匡城的陽虎,因此讓夫子受委曲了。真是冒昧,請夫子恕罪。」孔子此時終於解圍而出。

孔子提出,不僅要「知天命」,而且要「畏天命」。這個「畏」字是「敬畏」的意思,包含了人對天命的恭敬之心、順從之意,以及知命而行的豁達。

孔子知未來


孔子敬畏天命,並能預知未來。(AFP)

在《列子.說符篇》中,曾記載這樣一件孔子的故事。

說宋國有一個樂善好施、仗義行仁的人,家中的黑牛有一天生了個白犢,覺得奇怪便去向孔子請教。

孔子沒給他說原由,只對他說:「這很吉祥呀!你去把牠獻給神明吧!」

過了一年,不知什麼原因這個人的眼晴突然瞎了。那牛又生了一頭白色的小牛犢,他又讓兒子去問孔子。

兒子說:「上次問他把眼晴問瞎了,又何必再問呢?」

父親說:「聖人的言行有很深的道理,有時候他們的話要到後來才可看出真意的,只管暫且再去問問他吧!」

兒子又去問孔子。

這次孔子還是沒講原由,和上次一樣對他說:「這是吉祥的徵兆呀,去把牠獻給神明吧!」

兒子回來稟告父親。

父親說:「按照孔子說的做。」

又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不知什麼原因也瞎了。

不久,楚國發兵攻打宋國,把城市包圍起來,老少爺們都被徵去迎敵,大部分都戰死了。這對父子因有眼疾免於參戰,保住了性命。到包圍解除,眼晴竟奇蹟般地又都復明了。

事後,這對父子才明白孔子對他們說的話。

影響中華文化的儒家思想

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但是他的主張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在六十三歲的時候,孔子回到了魯國。魯國最終也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來做官了。

此後,孔子潛心於授徒講學、編撰典籍。儒學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在這遲暮的九年裡最終形成了。最為著名的是:孔子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禮》、《易》、《春秋》的編修。除《樂》後來遺失外,其他經書一直是後世王朝學校裡的基本教材。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圖為南京夫子廟燈會一景。(Getty Images)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象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的思想包括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在內的完整學說,期望規範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的行為。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可以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為後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社會心理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講氣節,重道義,關心別人,提倡寬忍平和、豁達樂觀;關注國家、人民的整體利益,講求修齊治平。這對於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保持和諧的社會關係、穩定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朝代的有道國君都遵循孔子的思想治國平天下。

對於孔子,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評價是:《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作為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因此,知中華者必知孔子,不知孔子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歲,死後被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他的弟子和魯國其他人,相繼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這裡命名為「孔里」。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到這裡講習禮儀、舉行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