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家的記憶 引領《漫漫回家路》

?"
圖片提供 _ 驕陽電影

漫長的鐵道承載著無盡的鄉愁與對家鄉的記憶,也訴說著許多妻離子散與悲歡離合。

《漫漫回家路》娓娓道出這點點滴滴的思緒,但更多的是,刻骨描繪出印度的街童問題,引起更多人對全球兒童拐賣及兒童領養問題的關注。


文 _ 曾逸蓮
圖片提供 _ 驕陽電影

五歲的印度男孩與家人失散,25年後尋回故鄉。家是否還是兒時的模樣?媽媽是否還在家門口張望?在天涯的盡頭、在光陰的背後、在夢的深處……電影《漫漫回家路》(Lion)中所表現的關於家的記憶,永遠是一盞閃爍的燈火。

改編自印度作家薩魯.布萊爾利(Saroo Brierley)暢銷自傳《慢慢歸途》(A Long Way Home)的影片《漫漫回家路》(Lion,直譯為《獅子》),是加斯.戴維斯(Garth Davis)所導演的處女作,獲今年奧斯卡六項提名。香港將於2月16日、台灣將於3月3日感動上映。

故事講述五歲的印度鄉村男孩薩魯(Sunny Pawar飾)因錯上火車來到遠離故鄉千里之外的Calcutta,流落街頭,後被送進孤兒院。幸運的是,一對澳大利亞夫婦領養了他,薩魯遠渡重洋自此開啟新的生活。長大後的薩魯(Dev Patel飾)憑著對家鄉的零星記憶,決定返鄉尋親,可是他連家鄉的名字都不記得……他的母親是否還在等他?

影片中五歲的小薩魯與親人失散後,那迷茫又緊張的眼神,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縈繞。不由憶起自己五歲時的那段經歷,不知那時迷了路的我,是不是也和小薩魯一樣迷茫又緊張。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被寄養在鄉下的阿婆家,貪玩又路痴的我,去同學家吃完午飯後轉身就記不起回家的路。我當時並不會講當地的語言,一路哭哭啼啼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婆婆,將我領回她家開的理髮店,沒想到我爺爺剛好在她的店裡理髮,便破涕為笑地歡喜回了家。這段奇妙的經歷也如同戲一場。如果當初遇上了壞人,估計我就成了遭拐賣的兒童了。

影片中的小薩魯並沒有像我那麼幸運,他在火車站與哥哥失散後誤上火車到了另一個城市,流落街頭。當再次回到家鄉時,已是25年後的事了。

家,一直都在

失散的小薩魯從車站出來,第一次看到那擁擠又冷漠的人群,他茫然四顧。急需援助的他卻無人肯伸出援手,甚至還被人欺騙,險遭拐賣,最終被送進了監牢般的孤兒院。經歷一番苦痛後,他被好心的澳大利亞夫婦領養,擺脫了貧窮的命運,在美麗的澳大利亞過著天堂般的生活:陽光、海灘、別墅、遊艇,對薩魯來說真是因禍得福。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善良的養父母對他呵護有加,他也很爭氣地考上了大學,成為了養父母的驕傲。


妮歌潔曼(左)在劇中飾演薩魯的領養母親,精湛的演技獲得一致好評。

他以為自己差不多遺忘了那苦痛的流浪生活,不再惦念大洋彼岸的親人。然而在一次的聚會中,那盤印度小吃Jalebi(在麵糊中加入大量糖炸製的印度小吃)喚起了他對童年的記憶。

影片回放著小薩魯記憶中和哥哥的對話:「Jalebi很貴,對我們來說是很少能吃到的美食。」兄弟倆小時候的夢想很簡單,能吃上Jalebi就是莫大的幸福了。記憶裡哥哥的形象在他的腦海裡越來越清晰,觸動著心中最柔軟的那根弦。

生活再美好,薩魯也無法忘懷自己貧寒的出身;養父母對他再疼愛,也無法阻擋他對親生父母的想念。記憶中的那個位置,是家存在的地方。

薩魯感到無比忐忑,他渴望尋親,渴望回到家鄉,卻又懼怕回去。二十多年可以改變很多的東西,環境可能早已今非昔比,親人可能已經離世,即使真的回到原地,他可能一無所獲。


薩魯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家鄉尋親。

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回家,選擇了面對。令人淚奔的一幕是,他真的在原住地找到了堅持不搬家的母親,母親的堅持,就是期盼著有一天他能回來,而這份堅守,就是「家」的真諦。

影片的最後,導演甚至邀請到薩魯真正的母親參演母子重逢的一幕,表現得十分真摯。無論相隔多遠、失散多久,冥冥中總有一線相連。家,一直都在;家,就是心中閃爍的燈火。


母親堅持二十多年不搬家,就是期盼著有一天薩魯能回來。圖為母子重逢的感人一刻。

呼籲關注街童問題

影片前半段小薩魯的流浪經歷,是全片演繹最為刻骨的部分,將印度街童的現實表現得淋漓盡致。扮演小薩魯的天才小演員Sunny,在2000多名小朋友的海選中脫穎而出。他有一雙天生就會說話的大眼睛,為這個角色增添了許多令人感動的色彩。與哥哥分散時的驚慌失措、街頭流浪時的孤寂憂傷,他都演繹得精準到位。


小演員Sunny演繹小薩魯入木三分。

電影公司希望藉此影片表現印度的街童問題,引起更多人對兒童拐賣及兒童領養問題的關注。在印度,每年有超過八萬個小朋友失蹤,他們大多被綁架,或是被生活陷於困頓的父母所拋棄。他們多數是少女及兒童,而且並不是人人都能夠像薩魯一樣被好心人收養,大部分兒童最終被脅迫賣淫或流入全球勞動巿場成為童工。調查顯示,大約40%的失蹤兒童從未被尋獲。

在中國,每年也有近七萬名兒童遭拐賣,能夠找回的卻只有0.1%。而在這一胎化下男女嚴重失衡的社會,三歲以下的男孩甚至可賣到三萬元人民幣。被拐兒童或被虐至傷殘再令其沿街乞討,或被賣去黑磚窯黑煤窯從事每日近20小時的不人道苦力,所吃的是發霉發臭且少得可憐的食物,處境極為淒慘。失去孩子的父母為尋找孩子,傾家蕩產,在中共的刻意漠視甚至阻撓下,懷著悲慟的心情,踏上艱難的漫漫尋子之路。

在香港,有25%的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部分因此成為街童,甚至淪為少年黑社會的「童黨」。而令港人憂心的,則是「童黨」目前已下降至12、13歲的年齡結構。這些流落街頭、缺乏關愛的孩子往往成為香港社會的隱患。

關注他們的處境,伸出援手,你我或許能重塑一個新的生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