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天星码头和钟楼已遭强拆。图为悬挂在遗址的抗议照片副本。(许珀珩/摄影)
 

决定探讨这个议题,是因为香港媒体这一段时间天天密集式的对“保护古迹”的报导:“在山顶最贵的地方,又发现新的古迹”;“政府列出的名单,哪些可保可不保,哪些漏列没漏列”......等等,我对这个话题突然有了兴趣。

一向被视为重商轻文的香港人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变得如此关注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古迹?
 

保护古迹浪潮始于天星

带着这些问题,我细心的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焦点新闻 正体版       列印机版

重本土文化 港人保护天星码头

:2006年12月3日,一批市民游行游行抗议,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拆卸旧天星码头和钟楼。

文 ◎ 梁珍

旧天星码头和钟楼已遭强拆。图为悬挂在遗址的抗议照片副本。(许珀珩/摄影)
 

决定探讨这个议题,是因为香港媒体这一段时间天天密集式的对“保护古迹”的报导:“在山顶最贵的地方,又发现新的古迹”;“政府列出的名单,哪些可保可不保,哪些漏列没漏列”......等等,我对这个话题突然有了兴趣。

一向被视为重商轻文的香港人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变得如此关注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古迹?
 

保护古迹浪潮始于天星

带着这些问题,我细心的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其实,这一场保护古迹运动的掀起,始于去年12月份,一群活跃于网络世界的年轻人,不满政府因为要填平维多利亚海港而强行拆卸被视为香港地标之一的中环天星码头,特别是拆掉码头上具有象征意义,有近50年历史的钟楼。他们爬上钟楼拉起抗议横幅,有市民加入他们的行列,冲入地盘堵住推土机阻止清拆行动,甚至进行绝食抗争,将事件推向高潮。

在民意沸腾下,政府依然如期一天内强拆天星码头、毁掉钟楼,引起民间强烈反弹。特首曾荫权民望插水式急跌,加上民主派特首参选人梁家杰议员的竞争压力,为保明年特首选举的选票,曾荫权突然一改常态,从极富感情的“香港家书”,表示尊重市民对集体记忆情怀的认同;到抛出保护古迹的一系列措施,想要平息民愤。但有关政策被批评仅是一纸空文,“只评级不保护”,是“作骚”,细心的媒体记者们四处寻找古迹,发现一个个古迹今天的惨状,于是出现了媒体最近的热点讨论现象。

而保护天星码头的那几个年轻人的抗争行动还在继续,他们的保护目标,从天星码头,转到了皇后码头,还有油麻地警署,以及准备推演到各区……,掀起了一场文物保护潮。

与此同时,十多名参与保留天星码头抗争行动的人士被警方检控,落案起诉,民间和政府的战斗仍未平息。

在其中一个抗争者、一名家庭主妇被警方控以“刑事毁坏和管有攻击性武器”当天,通过香港独立媒体“in-media”的网页,我联系上这群积极抗争的年轻人,约好了第二天的采访。

天星 皇后 大会堂形成一体

1月10日,记者参加了一个由他们主办名为“天星、皇后、大会堂建筑群导赏团”活动,是他们在月底清拆皇后码头运动前,系列活动中的一个。

活动地点是在中环皇后码头,旁边是刚刚拆去的天星码头填海区。两名参加保护运动的年轻人──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叶荫聪和李小良博士,为将军澳一间中学的19名同学,讲述皇后码头的历史和建筑特色等。

一个小时的活动,有讲解有分享,印象中最深的是,原来爱丁堡广场、大会堂、皇后码头和天星码头建筑群,风格一致,相互呼应,拆卸任何一个个体,也就破坏了整体。

谈到它们的建筑特色,叶荫聪说:“它们都是战后20年之内盖成的,它(建筑群)是一个长形的结构,中间形成爱丁堡广场一个公共的空间。在往后的香港历史中也较少这样的建筑。外墙比较干净,用功能强调它的美感,这是往后摩天大楼都没办法做到的。”

皇后码头被视为英国统治时期尊贵的象征,历任港督上任的传统,是乘坐港督游艇“慕莲夫人号”抵达中环,在皇后码头上岸,并在爱丁堡广场举行欢迎及阅兵等就职仪式,然后前往香港大会堂宣誓。一位参加过迎接英女皇访问香港活动的先生表示,就读小学时曾当过献花给英女皇的小朋友。他忆述该个日子时,仍然感到荣耀,也对女皇及皇夫当日的衣着记忆甚深。

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皇后码头也面临清拆,参加保护活动的Stanley,对政府的做法感到愤怒:“由头到尾,政府都不应该填海。在这样的地方,除了带给我个人的回忆和经历,它对整个大环境还有功能,你去南丫岛食海鲜,都会到皇后码头来坐船;每天上班也会去旧天星码头,为甚么,政府要全部都拆除呢?”

他们准备举办系列运动,除了争取更多市民参与保护皇后码头,重建天星

中环天星码头。(港府新闻处)

“天星之火可以燎原,天星钟楼被拆掉了,这是香港保育运动的开始。”

──叶荫聪
 

香港新一代重视本土文化

香港是一个现代化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香港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纷纷被拆除,盖起了摩天大楼。许多年来,大部份香港民众对失去古老的居民区漠不关心。不过叶荫聪说,现在人们的态度已经改变了。

叶荫聪说:“最重要是让别人知道,香港人不只是爱钱、仅仅是一个经济城市,香港人也会爱他们本土的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管谁来当政,也不能把香港本地文化诉求看成一个很简单的东西。”

可持续发展主席黎广德说:“香港人经历过英国统治时期,经历过97,更加觉得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历史时空中间,我们没有理由丧失过去的历史。”

民间记者 动员兼报导

在保护天星码头运动中,民间记者和独立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活动的人,部份是创办于04年的“香港独立媒体”成员,他们是活动参与者,也是活动报导者,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迅速将讯息传播出去。

曾经在香港某家主流媒体担任记者的朱凯迪,带着我们造访“香港独立媒体”办公室。在湾仔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几台电脑,墙上贴满了各式海报,这里就是发出天星码头抗争报导的第一场所。

谈及为何参与保护运动,朱凯迪说,其实之前一直有其它团体通过举办艺术活动等方式抗议清拆天星码头。而他们只不过采取更加直接的行动来表达意见:“我们直接地表达了我们的诉求,12月8、9日,有一班朋友攀上还没有拆的钟楼,敲响了钟,并挂上一幅要求停手的长条。这是一次提醒,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诉求。”

对于民间记者在这次运动中的角色,朱凯迪说,因为主流媒体越来越扮演政府公关的角色,才迫使独立媒体的出现,将政府可能刻意要隐瞒的讯息传播出去。

朱凯迪指出,民间记者扮演了动员的角色,但还不够:“民间记者一方面可以做到一个动员者的角色,另一方面透过认真的调查,将现在的问题更加深刻的暴露出来,这是民间记者可以做的。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动员渠道,抗衡主流传媒和政府。”

争取市民参与市政权

在参与保护天星运动近两个月的时间中,朱凯迪认为,运动最重要的意义,是要争取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权力。

朱凯迪说:“维港运动、天星运动,都是在03年‘七一’大游行后出现

“香港人并不是想要变成古董,而是要求有权参与决策。”
──朱凯迪
 

正由尖沙咀开往中环天星码头的的渡轮。(法新社)

朱凯迪。(吴琏宥/摄影)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YouTube 极致个性 媒体新时代的焦虑(第3期) ---2007/01/18刊
  • 观者即所者之物(第3期) ---2007/01/18刊
  • 传统媒体受到挑战(第3期) ---2007/01/18刊
  • 媒体新时代的读者(第3期) ---2007/01/18刊
  • 相关文章
  • 何俊仁:香港民主党要做中国最大反对党(第1期) ---2007/01/04刊
  • 80寿辰大阅兵庆典缺席 卡斯特罗健康堪忧(第-2期) ---2006/12/14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