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田宇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访客专注地欣赏雕塑。(法新社)
从勃兰登堡门向东望去,目光自然而然会落在柏林大教堂绿色的穹顶上。蓝天下闪着金光的教堂穹顶,牵引着游人的脚步不自觉的顺着“菩提树下大道”向东而行。
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淡黄色外观的国家歌剧院和粉红色墻体的历史博物馆,走过了由希腊神像护卫着的宫殿桥。当柏林大教堂以一个恢宏的气势展现在面前时,教堂东北侧一个一字形展开的希腊式风格建筑也同时呈现在游人的眼前。
这就是1999年柏林博物馆岛上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老博物馆。站在这里,才知道绿色穹顶的大教堂之所以把人们从远处招来,为的是讲述另外一个故事--柏林的艺术收藏史。或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普鲁士王国的艺术收藏史。

圣米歇尔战恶魔。 (柏林国立博物馆提供)
风雨四十载 光华再现
老博物馆的身后,隐藏着4个风格各异的博物馆,它们分别是新博物馆、老国家艺术画廊、佩加蒙博物馆和博德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岛上各大博物馆所收集的珍品中虽然不乏王室收藏,却是从始至终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殿堂。
1945年二战期间,博物馆岛在盟军炮火的轰炸中严重“受伤”。在东西柏林分裂的年代,博物馆岛属于东德的管辖范围。东德政府对博物馆岛仅做了小范围的维修。如同其他古建筑一样,博物馆岛上的建筑像弃儿一样,在风雨飘摇之中勉强撑过了40多年。
幸运的是,它们没有像隔路相望的柏林王宫一样被东德政府彻底炸掉。其中历经沧桑的博德博物馆在2000年开始被翻修,经过6年的修葺后,终于在2006年10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博德博物馆大厅一隅,恢弘的天井迎接访客更上一层楼。(Getty Images)
艺术宫殿 创历史辉煌
在102年前--1904年10月18日,柏林各大教堂钟声齐响、鞭炮震天,皇帝威廉二世在霍恩佐伦家族的皇亲贵戚和文化名流簇拥下,为现在的博德博物馆(前皇帝弗里德里希.威廉博物馆)揭幕,从而翻开柏林博物馆史上新的一页。
20世纪初期,正是德国高度工业化的时代。当时柏林发展成为欧洲名列前茅的工业城市。大型工业生产不仅改变社会结构,同时也改变人们的生活品味。高雅艺术在机器的轰鸣声及与日俱增的新型社会矛盾中,慢慢的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实用主义和商业思想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人们的思想。
博德博物馆的建立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重建大众文化品味,为工业社会中的市民创造美好艺术氛围,提高生活的质量。
博德博物馆与博物馆岛上的其他几个博物馆的风格截然不同。如果不知道这是一个博物馆,人们更容易把这个带着明显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当成一个小王宫。
博德博物馆的进口处是一个带有穹顶的圆形大厅,大厅中央竖立着普鲁士大公的铜像。穿过敞亮的长廊,就进入了博物馆中央仿照佛罗伦斯的圣方济教堂而建的长方形大堂。选择这样带有明显佛罗伦斯风格的大堂作为整个建筑物的核心,可谓是独具匠心。
佛罗伦斯是义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文艺复兴中艺术的重生及人们通过艺术和知识获得心灵解放的精神,正是18世纪末期德意志帝国的文化名流医治工业社会心灵疾病的药方。博德博物馆的宫廷式建筑风格连同其丰富的展品,使得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宫殿。
博德博物馆建筑面积共6,600平方米。66个大大小小的展厅里展出的是从拜占庭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直到19世纪的雕塑和绘画,其中收藏的雕塑就有1,700多个,堪称欧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