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亚洲出现天才儿童的比例最大,只不过由于过去亚洲经济的落后和对教育的忽视,许多天才儿童被埋没了。

两周前,美国人口普查署公布了中小学生的最新统计报告。报告称2003年有75%的12-17岁孩子在校学业达标,其中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因有天赋才能或超前学习能力而被分在“天才班”上课。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美国儿童天才vs.中国神童
美国人认为他们1/4的孩子都是天才

目前普遍认为,天才包括热情、自信心、坚毅性和能吃苦耐劳地完成任务等诸多非智力因素。

文 ◎ 李文华 图 ◎ 法新社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亚洲出现天才儿童的比例最大,只不过由于过去亚洲经济的落后和对教育的忽视,许多天才儿童被埋没了。

两周前,美国人口普查署公布了中小学生的最新统计报告。报告称2003年有75%的12-17岁孩子在校学业达标,其中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因有天赋才能或超前学习能力而被分在“天才班”上课。为甚么美国会有这么多天才孩子,对比中国的望子成龙以及西方国家的天才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发挥好自我潜能呢?

图摄于北京,一名男童专注地演奏小提琴。
天才定义的变迁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天才的定义跟中国不太相同。在中国古代,把那些才智出众的儿童称为神童,因为他们具有天赐的超凡脱俗的才智。在西方,早在1921年史丹佛大学心理学者特曼就把他发明的IQ智商测验用在天才儿童的发现上。起初把IQ智商超过130的儿童称为天才,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天才教育却大大放宽了标准,很有中国古人所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含义。

特曼研究发现,天才儿童并不都像人们想像的那种瘦弱、过分专精于某项能力或兴趣、情绪不稳定、对社会难以适应的人,很多天才孩子不仅享有更健康的童年,成年后更有可能成为出众的栋梁之材。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许多被认为是神童的孩子的IQ智商并不高。专家分析说,也许神童的独特点在于他们善于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所以在使用正常逻辑思维方式的智商测试中,他们的成绩还可能落后于普通孩子。这给天才儿童的鉴别带来更复杂的因素。

如今美国各州都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并立法规定每个公立学校必须开办“天才与资优教育计画”(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以满足天才儿童的特殊需要。1980年加州通过的《教育法》中就把天才的概念定义为:超常的智力、创造力、特殊学术能力、领导能力、艺术能力等。

科学家还发现,亚洲出现天才儿童的比例最大,只不过由于过去亚洲经济的落后和对教育的忽视,许多天才儿童被埋没了。

望子成龙背后的阴影
尽管人们还不知道一个成功的天才其天生素质和后天培养,哪个因素起了多大作用,但科学家一致认为,如果父母和其他人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天分,哪怕是神童也会被埋没。目前即使在美国这个最重视天才教育的国家力,被社会发现、培育的天才可能不到一半。根据美国资优儿童协会估计,被鉴定是资优的学生中,只有35%接受了资优教育。

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极端是望子成龙而导致的揠苗助长。比如英国出生的苏菲亚.尤索夫,她的父母来自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13岁时尤索夫就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数学。当硕士三年级考试完毕后,她突然失踪了。在给父母的电子邮件中尤索夫写道:“我已经受够了你们的虐待。”

13岁就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为MIT最年轻的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却由于无法适应的巨大身心压力,今年1月10日时病死了,享年31岁。
张世明是马来西亚家喻户晓的华裔神童,他早年的智商高达148,跻身世界智商顶尖的2%。世明12岁时从初中一年级跳到大学一年级,13岁考入MIT读大学,16岁到康乃尔大学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然而工作后的张世明由于年纪太轻,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环境的压力,再加上众人都对他这个“神童”投以异样的眼光,导致他心理压力过大,性格变得异常孤僻和沉默寡言。
5年前,张世明的父母把他接回马来西亚治病。据说他的病主要是心理方面的,他经常拒绝进食,也不愿说话和走动,甚至不愿睁开眼睛,最后因此不治身亡。

更悲惨的还有美国的14岁神童布兰登,他在家中举枪自尽的消息也震惊了各界。布兰登一岁半不用人教就会读书写字,3岁会弹琴。他仅用7个月就在家自学完了中学6年课程,10岁高中毕业。智商178的他,一旦对任何题目感兴趣,都能在10天内完成整学期的学业。
然而这样的天才却莫名其妙的自杀了。他死前给父母留下纸条说他爱他们,但他却抛下他们走了。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布兰登的智力属于成人,但心理仍是孩子。心智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栖息,十分辛苦而无法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导致他自杀的主要原因。

精神病学家发现,如牛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天才,多半患有一种较缓和的自闭症──“亚斯柏格症候群”。图为莫扎特生前最后一张肖像画,是1790年由当时在慕尼克执业的画家艾德林格(Johann Georg Edlinger)所绘。

天才与自闭基因相同
近来科学研究发现,天才的心理不平衡可能还有基因上的原因。爱尔兰的精神病学家费兹杰拉得在研究了史上多位名人传记后发现,牛顿、莫札特、贝多芬这样的天才,他们多半患有“亚斯柏格症候群”,一种较缓和的自闭症。
患有这种病的人,会有超凡的艺术创造与高超的数学天赋,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发现,导致亚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拥有才气洋溢的创意基因是相同的,两者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天才们普遍追求卓越完美、快速学习,当他们无法尽如人意时,很容易受伤害,造成内心的冲突与不协调,从而产生心理学上的“过度激动”现象,其特征包括用不完的精力、较敏感的感官知觉、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极端的情绪高低潮。然而过度激动在增加智力和情感发展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冲突与紧张,使人精神崩溃。
对抗这种危险,不少天才们找到了信仰和家庭的温暖。原福建籍的美国华裔何仲柯、苏诽云夫妇有4个儿女,他们分别在10岁,9岁,14岁,13岁考入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目前他们不但事业成功,家庭生活也很幸福。

这4位天才少年的母亲在谈到其育儿秘诀时表示,他们全家信奉基督教,彼此用博爱的心对待万事万物,心中有上帝,自然能化解很多压力。

美国的天才教育重在发掘天才学生的多种潜力。图为华盛顿DC一所学校,老师正在上科学课。

在美国,很多老师认为只要精心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找出其独特的天赋,与大陆盛行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北京当局最希望的就是培养出能巩固其江山的革命后代,至于天才培养的重要性就放在培养“顺服之才”的后面了。

美国的天才教育
由于天才这把双面剑的正负两面作用,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天才儿童的全面培养,以加州为例,在2003至04学年,加州12年级学校(相当于大陆的小学和中学)总共有630多万学生,其中有47万多人被鉴定为各类天才儿童。在德州,全州公立学校从幼稚园至12年级总计注册学生400多万人,其中天才班学生超过33万,约占公立学校学生总数的8.2%。
在天才班里,其课程不能超出常规学时,学生可“跳”到任何他们适合的年级学习,学校除用天才教育经费让天才学生去外地旅行学习外,还有意培养天才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需求”,让学生领略教学内容之外的知识天地。
比如由加州大学系统提供的“COSMOS”科学和数学教育班,就是在暑期中为期4周的一种课程,在这里天才学生可以初步学习光学、自动化工程等中学阶段都不设立的课程。又比如加州教育促进研究所提供的“学徒计划”,是让学生在暑期集中用2周时间,与机器人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科学和新闻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起工作,此后他们还可以经常接受这些专家的指导;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为3岁到13岁儿童提供的“自然探险计划”,是让学生们用一周时间探索自然界的不同地貌、生物和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
教育学家们评价说,加州的“天才教育”方案重在发掘天才学生的多种潜力,在区别教育不同学生方面“迈出了大胆的一步”。
中国神童被埋没了
对比美国1/4的孩子是天才,其实不是美国天才比中国多,而是美国人善于挖掘其人力资源,真正做到中国古人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大陆网站广泛流传的“中国差生”变“美国天才”的故事。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的“标准笨蛋”,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美国老师评价为“是个天才”。
如今王楠子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透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了一幢三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中国的教育现状发难。
一位大陆记者也曾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当他把10岁的孩子送到美国上小学时,他发现老师布置的英文作业是写论文:〈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历史课老师还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出谋略;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是一个市政研究专案--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上,却是从一点一滴的爱护小动物开始,直到爱人类爱整个社会的博爱精神。
与美国天才教育相对应的是美国对有智力障碍孩子的特殊教育,美国的智障教育和天才教育同样的发达,很多老师坚信:“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只要精心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找出其独特的天赋,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天才,天生我材都有用。
许多人反感大陆盛行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希望学习西方的“启发式教育”。其实“启发式教学法”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是苏格拉底首创的,它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还没达到“愤”的状态之前,(“愤”即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懂时的矛盾心理),老师不要给他太多的启示;当学生没进入“悱”的状态之前,(“悱”既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老师不用去点拨他。
所谓启发启发,何时启何时发,在中国古代就是有一整套教书育人的好办法的,只是近代在大陆失传了。目前北京当局最希望的就是培养出能巩固其江山的革命后代,至于天才培养的重要性就放在培养“顺服之才”的后面了。X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09/2704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