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任苑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在网际网络出现后,民众获得新闻的管道有了重大改变,而引起新闻媒体间的高度竞争。在独家新闻挂帅的今日,捏造新闻的事件频传,新闻自律道德标准底线,也一直受到挑战。百年老字号的《纽约时报》及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似乎也无法幸免。
百年老字号 纽时出包
《纽时》在2003年被踢爆发生假新闻事件。一名叫做布莱尔的年轻记者,明明人在纽约,却透过设定手机和电脑的方式,伪造从美国各地发回新闻,也顺便报假帐请款。《纽约时报》在事后调查发现,这位记者所发的72则新闻中,竟然有36则涉嫌捏造与抄袭。为了挽救声誉,《纽约时报》用了4个版的篇幅说明造假的前后细节并向全国道歉,连总编辑和执行总编辑也因此下台。
《纽时》的事件似乎没有让新闻同业们引以为鉴。时隔一年多,即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美国媒体再度发生严重的新闻造假事件:CBS新闻节目“60分钟”的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在报导中出示美国总统布希在服役期间受到优待的备忘录,引发美国舆论哗然。经过与同时期文件比对鉴定之后,证实文件造假。
名主播丹拉瑟 黯然下台
丹拉瑟也在新闻时段中向全美国观众公开道歉:“CBS在未证实相关文件与消息来源的情况下将此报导对外播出,这是一项错误,CBS感到非常遗憾,个人也深感抱歉!”但王牌主播道歉并无法挽救CBS声誉扫地的事实,该节目的高层,包括丹拉瑟几乎全部下台,而丹拉瑟40年的专业形象则毁于一旦。这位人称“记者中的记者”,在电视界呼风唤雨长达30年的CBS前当家主播丹拉瑟,2005年又低调重返萤光幕。不过,这次他不再是主播,而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在“60分钟”节目。
新闻造假事件并未因两次严重事件而稍敛,《新闻周刊》(Newsweek)于2005年5月9日也发生类似状况,一篇美军在古巴关塔那摩湾(Guantanamo
Bay)“亵渎可兰经”(Qu’ran Desecration)的报导,引起穆斯林的大规模抗议,《新闻周刊》一周后表示报导无法证实而撤回报导。
日本富士电视台系列的综合资讯节目“发掘!真有其事大事典”,今年1月初爆出“纳豆减肥”相关内容造假欺骗观众。(Getty Images)
关西电视台节目造假
“事实验证”(Fact Checking)是新闻传播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以上这3个事件来看,这项机制显然有运作失灵的情况。
向以新闻严谨著称的日本新闻界,也受到资讯节目新闻化的影响,开始出现内容造假的事件。日本富士电视台系列的综合资讯节目“发掘!真有其事大事典”,今年1月初爆出“纳豆减肥”相关内容造假欺骗观众后,引发各界挞伐。制作节目的关西电视台在1月7日播出的节目中引用捏造的资料,宣称吃纳豆可以减肥。节目宣称,每天早晚餐吃两次纳豆,连续两周就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未料节目播出引发纳豆抢购潮,后来证实电视台引用的资料是假造的。
持续调查后,发现关西电视台的“发掘!真有其事大事典”节目,两年以来计有包括8件造假在内的16件“不适切表现”报导。这个消息震惊日本各界,更引起新闻团体严厉批判,该电视台1月27日遭民间放送联盟除名。日本《读卖新闻》29日的晚报头条报导,关西电视台社长千草宗一郎以“两年间未确立防止问题节目播放的体制”为由引咎辞职。
因为这次事件,日本“新闻综艺化”以及“资讯综艺节目新闻化”现象所导致的新闻专业伦理淡薄已经引起日本政府的正视,总务省已经对关西电视台做出总务大臣的警告处分。而为表达对深切自省,关西电视台特别制作一个长达70分钟的特别节目,于4月3日晚间透过富士电视台全国网播出,完全不插播广告,向观众澄清8个造假的报导和其他内容不妥当的报导。
(上)经哈吉修改后的图片(下)未经修改的真实的图片。(网络照片)
路透社新闻相片“加工”
“照相机是历史的眼睛”新闻是特殊的精神产物,真实是最基本的品质要求,因此新闻照片必须直接源于现实,记述也必须直接反映事实。
大量提供各国新闻媒体照片的路透社以拥有众多自由摄影记者著称,没想到也因摄影记者的问题而被踢爆相片作假。2006年8月路透社发布的贝鲁特遭以色列空袭后,建筑物起火冒烟的照片。这两张由黎巴嫩籍自由摄影记者哈吉(Adnan
Hajj)提供的两幅照片引起巨大争议。
8月5日哈吉提供的一张照片上,黎巴嫩郊区遭到轰炸,密集的建筑上空飘出浓厚的黑烟。第二天,一个名叫查尔斯.约翰逊的美国人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质疑这张照片的真实性。他认为,哈吉是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复制”功能将一股浓烟复制成了两股,理由是,这两股对称的浓烟,形状十分相像──实际上是几乎一模一样。
另一张是以色列F-16战斗机在黎巴嫩上空的图片,路透社提供的图片说明称,以军战斗机在“对纳巴提耶的空袭中发射导弹”。一位网民指出,图片中复制了诱饵弹的痕迹,给人留下这架战斗机正发射多枚“导弹”的印象,从而歪曲了这张照片。对哈吉所称的“导弹”,
实际上飞机只投掷了一枚诱饵弹。另外两枚诱饵弹的痕迹只不过是对原先那枚诱饵弹痕迹的复制。
哈吉向路透社提供了920幅照片,其中两幅有关黎以冲突的照片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有经过电脑软体加工的痕迹。发生事件后,新闻专业著称的路透社立刻采取壮士断腕的措施,撤下所有哈吉提供的照片,并与哈吉解除供稿合约。
哈吉所提供遭到质疑的以军F-16战斗机图片。(网络照片)
新闻的道德底线 追求真实
真实是制作新闻最基本的原则,然而追求真实是身为新闻媒体必须追求的目标。记者在记述过程中难免因为主观因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真,但无法完全避免的失真并非意谓可以对事实进行“主观补充”,不作假是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触犯了这一道德底线的行为是绝不能被容许。
对新闻记者个人而言,要把真实性的追求视为“为人”的准则,一种在各种诱惑前不为所动的操守。丹拉瑟在2005年3月9日CBS
晚间新闻节目上在主播台上告别的最后一句话,应让所有的新闻人引以为鉴:“献给每个在为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