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像。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城市的瞬間 簡體版       列印機版

激盪文藝復興 佛羅倫斯功成身退
不負花神節昭示 如花錦簇般成就歐洲輝煌文明

意大利佛羅倫斯是托斯卡納大區和佛羅倫薩省的首府,位於亞平寧半島北部,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Getty Images)

文 ◎ 蔡大雅

                             大衛像。 (Getty Images)

佛羅倫斯(Florenz)從「Florentia」(如花錦簇的)一字演變而來。據說因為古代在此地慶祝花神節而得名,昭示著未來在這裡將綻開一段西方歷史上的文化黃金時代,就是後世所稱的「文藝復興」時期。

佛羅倫斯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它雖然是座古城,在西元前由羅馬人所建立,但到13世紀前一直是個平凡的小城。歷史安排一股新的時代潮流從這裡展開序幕,在未來的數百年裡,深遠的影響了歐洲文化的各個領域。

正是佛羅倫斯,它為這個偉大的時代提供了舞臺,使方方面面的文化精華得以盡情發展。佛羅倫斯的輝煌是與文藝復興的成就密不可分的,文藝復興就從14世紀的佛羅倫斯開始。

13世紀初,十字軍攻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帶回大量的金銀珠寶及珍貴文物,引發歐洲人重新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興趣,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發展的基礎。因為在中世紀,古希臘羅馬的學說或雕塑等文物是被天主教會視為「異教」而禁止流傳,所以人們大多無從知悉,直到十字軍將戰勝品帶回歐洲,情況才逐漸改變。

十字軍的貴族騎士們在歷經戰爭的損耗後慢慢沒落,而社會局勢也在起變化,工商業發展促使中產階級逐漸興起,導致中世紀封建社會結構的崩潰瓦解。另一方面,教會的貪腐奢侈使多數人對神職人員徹底失望,生活重心逐漸轉向對人文和世俗事務的關心上。

梅迪奇家族為文藝復興奠基

此時的佛羅倫斯人口約9萬,在當時已經屬於歐洲大城之一。與其他意大利半島上的城市一樣,佛羅倫斯是共和制的城邦國家,城內事務主要由兩個家族掌握:奧比奇(Albizzi)家族傾向壓榨窮人、維護富人;梅迪奇家族則反其道而行,遂逐漸得到多數佛羅倫斯人的支持,成為城市的實際統治者。

梅迪奇家族擁有遍布全歐洲的銀行系統,屬於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在其雄厚的財力支持下,不容置疑的,佛羅倫斯會有所發展,但是朝向哪個方向?

梅迪奇家族的第二代及第四代繼承人柯西莫(Cosimo de’ Medici,1434∼1462)與慷慨的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1478∼1492)不僅注意政經局勢,還關心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推動。

在他們的贊助下,大量的傑出人才聚集在佛羅倫斯,在這裡創造出各方面的輝煌成就。梅迪奇還設立藝術學院,分立繪畫、雕刻、建築等學科,聘請巨匠為師,以訓練學生的基本功。佛羅倫斯城民無論何種階層,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氣息的薰陶下,多對藝術產生熱愛。新的設計或作品總會吸引百姓前往觀看;貴族豪門則競相收集大師名作,並聘請名建築師為自己家族建造大廈、陵墓或別墅等。

梅迪奇家族收集了大量的藝術品,就是現在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的前身。這些驚人的成就奠定了文藝復興席捲歐洲的趨勢,也使梅迪奇家族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教父」。

文學傳達入世的人文主義

�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展出米開朗基羅作品:創世紀。(Getty Images)

1994年教皇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於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牆上是米開朗基羅的畫作: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Getty Images)


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有重生、更新的意思,最初只是單純的模仿古希臘羅馬的一切事物,希望再現古文明的榮光。慢慢的,創作者在這些古文明的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路,開創不同於中世紀以宗教為中心的新的價值觀與時代風格——以人為主,推崇理性的精神和人文主義。在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代表一種人生觀,一方面虔誠信仰神,另一方面接受古典文化的知識和美學,以俗世生活為重心,用積極入世的態度服務人群,並認真生活。

文藝復興這股新思潮是從思維的突破開始,透過文學的創新傳達其理念。

一般認為是出生在佛羅倫斯的但丁(Dante,1265∼1321)開啟了這個里程碑。但丁以方言作《神曲》,描述地獄、煉獄和天堂的景象,用隱喻和象徵手法表達了當代人對教會的不滿,反應了理性與獨立個性的自覺。但丁是第一個使用方言,也就是托斯卡尼地方語言寫作的作家。這個方言經過幾百年來知識份子不斷推廣,終於在19世紀成為意大利王國的語言。

佩脫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同樣出生在佛羅倫斯,前者被譽為桂冠詩人、人文主義之父,他的十四行詩風格清新,多以歌頌情人為主,曾經風行歐洲,直到莎士比亞時代依然如此;後者作《十日談》,以辛辣筆調諷刺著教會既有道德的不道德,文體結構與《天方夜譚》相近,成為小說和散文的典範。

中世紀的文學作品多以宗教性題材為主,內容往往與生活無關。這三位佛羅倫斯的文學家,則以新穎的詩歌手法創作,使讀者容易琅琅上口,作品題材或批評時事或歌詠愛情,內容多與現實生活有關,更吸引了大量讀者,終於使一向掌握在教會手中的文學創作(在中世紀只有教士或貴族接受文學教育)釋放出來。

觀察研究神所造的完美人體

人文主義這種新思維展現在思想領域上,促進了對人的觀察與研究。學者從古典文明的遺產中,尋找關於人及人體的一切。古希臘羅馬的雕塑被仔細攀模,基督教文化以前的「異教」文明的典籍如伯拉圖、亞里斯多德、維吉爾等的著作,開始被翻譯並研究。印刷術的發明使得被翻譯成各國語言的古典文稿廣傳歐洲大陸,加速了各地興起文藝復興的腳步。

出生於佛羅倫斯的阿貝爾提(Leone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被認為是僅次於達文西、最博才多學的文藝復興巨匠,他是建築師、藝術家、劇作家、語言學家、音樂家、數學家,能說善道並精通馬術。他的著作《建築十卷》裡有關人的論述,可以代表文藝復興時對人這個概念的理解。阿貝爾提認為,人是神根據自己的形象所造,伸展開的人體恰好可以容入一個圓形裡,所以圓是一種完美和諧的形狀。

神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這是自古就有的觀念,在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中,都能找到此說法的根源。認為人體可以完美的嵌入圓形中,則源自古羅馬著名的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約西元前80年或前70年∼約西元前25年)的想法。達文西也是根據這個想法而創作了著名的「維特魯威人」,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圓中,放入了一個人體。

為了尋找人體完美結構的因素,學者們除了從古典文明中獲得理論根據外,也從實際的人體解剖中瞭解人體結構。這些實際的認識,帶動藝術創作的進步,使雕刻和繪畫對人的刻畫也隨之逼真。在中世紀繪畫裡呈現平面靜止的人像,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突然鮮活立體起來了,畫中人物彷彿隨時能說能動,西方藝術開始走入了成熟階段。

建築創新 造就新的城市風格

建築和城市規劃同樣受到古典文化和人文主義的影響。建築師與學者實地考察羅馬的古典時期廢墟,在多方支援之下,羅馬被修復得如同一座大型博物館,使人多少可因此聯想起它在帝國時期的輝煌。建築師從古希臘的列柱和古羅馬的穹頂結構獲得靈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時代風格的文藝復興式建築。

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屬於早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大師,他設計了著名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是當時最大的穹頂建築。他設計的教堂以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取代在中世紀流行的哥德式,中央建築則明顯帶有拜占庭風格。

有著大型穹頂的教堂成為往後數百年的標誌性建築,羅馬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就是最有名的例子。

矗立在佛羅倫斯街頭的梅迪奇大廈無疑最能呈現典型的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梅迪奇大廈由出身於藝術學院的米開羅佐(Michelozzo di Bartolom(m)eo,1396∼1472)在1444年興建,在正方形的建地上營造一座三層樓的建築,中間有著列柱的中庭。建築的立面採取對比的元素,底層是凹凸粗糙的大石塊、中層是排列整齊的石頭,上層則是平滑的表面,樓層比例也是漸高漸窄,各樓的窗戶也依照比例逐次縮小。中庭則是由典雅的列柱組合而成,和建築物的立面形成內外強烈的對比。梅迪奇大廈隨後成為貴族豪門住宅競相模仿的對象,稍後在意大利各地都可以發現模仿它的建築。

建築的創新也造就了一種新的城市風格,由街道兩旁石砌的建築立面形成類似通道的視覺效果,各棟建築風格一致且有規律的外觀,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景觀。建築師重拾古典時期在廣場或公共場所上設立雕塑的傳統,雕像的身份不再局限在基督教的神和聖徒,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祇也可以登堂入室了。大理石或青銅雕像被豎立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與精緻的教堂、整齊的市容、大小合宜的廣場共同構成了宛如藝術殿堂般的城市風貌。

藝術成就達顛峰 後人難企及

達文西作品: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位於米蘭的聖瑪麗亞感恩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法新社)


藝術上的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豐碩的果實。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的黃金比例原則被重新發現、空間透視的正確掌握和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使藝術創作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雕塑和繪畫技術的突然成熟、輩出的大師、稱得上曠世巨作的作品的大量出現,為人類留下本次文明中最美好的作品。

出生於佛羅倫斯的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是擺脫中世紀繪畫僵化形式的第一人,他的繪畫開始表現出人物的立體感和動態感。繼起的馬薩奇奧(Masaccio,1401∼1428)開始在繪畫上運用透視和明暗的表現手法,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影響,並奠定了近代繪畫的基礎。此後佛羅倫斯人才輩出,烏切洛(Paolo Uccello)、 基爾蘭達尤(Domenico Ghirlandaio)和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等,都還屬於早期文藝復興的大師。他們的作品各有所長,但都具備空間的透視感與人物的逼真表現。

繼之而起的,是最廣為後人所知的文藝復興時期三巨匠: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三人都是集諸多技藝於一身的天才,他們創造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使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達到巔峰,後人幾乎難以企及。

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出生在佛羅倫斯附近的文西小城,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博學多藝的人物,他不僅留下許多優美的畫作,在各個領域、跨時代研究所做的大量手稿,始終是後人探索的對象。

同樣出生在佛羅倫斯附近小鎮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的成就主要以雕塑、繪畫和建築為主,在他的作品中,人體充滿了精神內涵與力量。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年輕時曾在佛羅倫斯學習4年,從前兩位大師的作品獲益良多,他有名的宗教畫融合了信仰的虔誠感與世俗的審美觀,畫面安詳和諧。

在雕刻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者也如平面藝術的繪畫一般,有著傑出的成就。開啟雕塑新技術先河的是出生於佛羅倫斯的多納泰羅(Donatello,1388∼1466),他在青年時期跟隨建築大師布魯內萊斯基到羅馬考察古希臘羅馬的遺跡與雕塑,他運用古典技法開創了雕塑的新風格。多納泰羅被譽為米開朗基羅之前最偉大的雕塑家,他的青銅作品「大衛」是自中世紀以來的第一座裸體雕塑。

吉伯提(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為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洗禮棠設計的大門,運用遠近的距離感來形成光線明暗的對比,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堂之門」。

米開朗基羅是全方位的天才型藝術家,但他自稱為雕刻家,而在後人的印象中,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也的確可以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劃上等號。他的作品散發巨偉的氣魄和內在的精神力,成為文藝復興風格的最佳代表。

15世紀末,文藝復興的風潮席捲歐洲各地,佛羅倫斯像是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光彩逐漸暗淡下來。今日的佛羅倫斯回復沉靜,但兩個世紀在這裡創造的輝煌成就,使它不再是個平凡的小城,而是人類文明的珍寶。X

保加利亞曾展出拉斐爾的複製畫,一名學生正經過名畫「雅典學院」前。(法新社)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神石蘊天機(第15期) ---2007/04/19刊
  • 地方官瞞天藏「亡」字(第15期) ---2007/04/19刊
  • 妙解平塘「藏字石」(第15期) ---2007/04/19刊
  • 歷史奇石異象的故事(第15期) ---2007/04/19刊
  • 相關文章
  • 從羅馬公約到柏林宣言:歐盟和平夢想成真(第13期) ---2007/04/05刊
  • 先進的古代 治病療病方法(第13期) ---2007/04/05刊
  • 千年流轉 重返西方音樂本源(第8期) ---2007/03/01刊
  • 美國兒童天才vs.中國神童(第7期) ---2007/02/15刊
  • 聖母、耶穌像流淚警示未來(第7期) ---2007/02/15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