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甘肅敦煌石窟的代表,也是中國佛教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保存了漢、鮮卑、吐蕃、黨項等民族奉佛的史蹟,名列文化類世界遺產。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文化之美 簡體版       列印機版

敦煌莫高窟 東方藝術明珠
佛教藝術寶庫 壁畫內容創十多項世界第一紀錄



文 ◎ 張羽良 圖 ◎ 李昕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甘肅敦煌石窟的代表,也是中國佛教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保存了漢、鮮卑、吐蕃、黨項等民族奉佛的史蹟,名列文化類世界遺產。

莫高窟始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和尚樂樽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在此坐禪。現存洞窟492個,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1,600多米,上下5層,最高處達50米。洞窟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的高不盈尺。

彩塑稀有 藏經洞藏珍


洞窟中,有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造像均為泥質彩塑,以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最大者33米,最小者僅10釐米,多以亮麗的色彩表現人物的性格,神態各殊,珍貴難得。

清光緒年間,道士王圓籙無意間發現,敦煌莫高窟第16窟的北壁上,有個高1.8公尺、寬約0.9公尺的藏經洞,內有無數的佛、儒、道各家經卷、詩詞歌賦與地志戶籍等書,更有繡畫、法器等重要文物約5萬餘件。在無知之下,絕大部份敦煌經典文物遭賤賣,最後收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圖書館,因而促成了敦煌學的創立。

據說,北宋時(公元1035年)西夏人攻占敦煌,破城之前,僧人將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繡畫、法器等物,分別用白布包起來,然後封上洞口,抹了一層泥壁,再繪上壁畫,這就是公元1900年所發現的藏經洞。

壁畫豐富 飛天是瑰寶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份是壁畫,現存4萬5,000餘平方米,如按2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壁畫可歸類為「尊像畫」,即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屬連環畫;「經變畫」,係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人物故事;「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史。

此外,4,000餘身飛天是敦煌壁畫的瑰寶,是佛教中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飛天優美輕捷的身軀漫天飛舞,極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

敦煌石窟壁畫內容創下許多世界第一紀錄,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最早的紙、活字、報紙、火槍、馬具、星象圖、連環畫、樂譜、棋經、標點符號、栗特語文書、硬筆書法,以及最早的舞臺演出圖等。X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維州槍案 善與惡的對峙(第16期) ---2007/04/26刊
  • 沒有怨恨的社區(第16期) ---2007/04/26刊
  • 「善」能使人類堅不可摧(第16期) ---2007/04/26刊
  • 美中媒體報導校園槍擊案的異同(第16期) ---2007/04/26刊
  • 相關文章
  • 中國媒體製造的陷阱 (第16期) ---2007/04/26刊
  • 歷史奇石異象的故事(第15期) ---2007/04/19刊
  • 《北京觀察》新年胡溫甘肅遼寧行與權鬥內幕 (第8期) ---2007/03/01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