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中国人传统中的仁爱道德,总是和大自然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天地、山水和自然如何与人类的心灵共鸣?恐怕是很难明说的。醉翁亭中的州宰自号醉翁,其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心猿意马,对美酒倒是很有些不恭敬了。

多年前读苏东坡词: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对其中“铿然一叶”句一直不解,直到后来一次在藏东原始森林中迷路,林密夜深、阴影幢幢,歇息之际仍然警觉异常,凡周围异声一定惊出冷汗,方才知道落叶的声音原来确实可以是震动心肺的“铿然”大作。

这是负面的经验。而正面的是在顶峰歇坐,连绵雪山和森林交错,远连天际浑然一体,真可以使人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山非山,天非天,我亦非我,那种身体通畅神魂飘荡的感觉不可言表。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锋笔天下 正体版       列印机版

和山脉共鸣
文 ◎ 臧山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中国人传统中的仁爱道德,总是和大自然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天地、山水和自然如何与人类的心灵共鸣?恐怕是很难明说的。醉翁亭中的州宰自号醉翁,其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心猿意马,对美酒倒是很有些不恭敬了。

多年前读苏东坡词: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对其中“铿然一叶”句一直不解,直到后来一次在藏东原始森林中迷路,林密夜深、阴影幢幢,歇息之际仍然警觉异常,凡周围异声一定惊出冷汗,方才知道落叶的声音原来确实可以是震动心肺的“铿然”大作。

这是负面的经验。而正面的是在顶峰歇坐,连绵雪山和森林交错,远连天际浑然一体,真可以使人忽然进入忘我境界,山非山,天非天,我亦非我,那种身体通畅神魂飘荡的感觉不可言表。

后来回到大城市后改变极大。首先是耳聪目明,有警车鸣笛经过,常可以比别人早五分钟听到警笛,鼻子的功能也大有不同,可以在二里之外闻到美味佳肴,朋友们常惊为功能。其次对功名不再如从前般执着,而对他人也不太横挑竖点,增加了包异容别之心。
笔者也属于爱山之人,中国的名山大多攀登过,年轻时有过“朝登华山夜归回”的蛮横,也有庐山盘桓逾月几乎错过大考的经历。但真正有所感悟却是在人烟罕至的藏区大山之中,并对“仁者爱山”有了切身的体验。因此虽非仁者,却因爱山而受益匪浅。但水性却不好,多观潮而少下海,以致现在仍是愚人一个,常感遗憾。
其实山不在大小,心有高低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是道家的。道家不是道教,这个概念现代中国人经常混淆。儒家五经之首是易经,孔子临终前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可见中国儒家和道家确实是一体的两面,二者有非常一致的精神基础。道家视万物为一体,难解难分,内外一致,物我两忘。若强分他我,只能招致为他所累,其实也是为我所累。上世纪国学大师钱穆,把这种特点称为中国文化的“合和性”,与西洋文化的“分割性”作为相对的比较。

近年中国大陆有“黄金周”,大家都去游山玩水,只见人头涌涌,恐怕难有甚么山水寄情的乐趣。而把山水当成身外的玩物,恐怕很难得仁得智了。中国国土2/3是山区,世界上大山巨岭多在中国,中国爱山之人不少,但古时仁者很多,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喜登山者未必爱山之厚重,人和自然的分别一出,心中必难有仁义。山仍是那些山,但心已不是那些心了。

新纪元本期封面故事“台湾中央山脉大纵走”,读了初稿之后拍案称绝,不由得不想起过去的一些经历,散笔随录,贻笑大方。X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台湾绿色长城大纵走(第24期) ---2007/06/21刊
  • 地牛翻身鹿尿下肚 深刻难忘79天(第24期) ---2007/06/21刊
  • 蕞尔台湾 奇险峻秀尽在百岳(第24期) ---2007/06/21刊
  • 相关文章
  • 中国出口鲶鱼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第23期) ---2007/06/14刊
  • 花与花的故事:惟远惟繁始足看的──李花(第21期) ---2007/05/31刊
  • 哥大商学院中国人的无名业火(第20期) ---2007/05/24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