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称美国,旧称花旗国,是位于北美洲的联邦共和制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美国目前有50个州、1个联邦直辖特区,以及若干海外领地,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土面积的国家。

美国有3亿居民,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国旗上的50颗白色星星代表50个州;每当新州加入联邦,次年的7月4日国旗将增加一颗星。国旗上红色及白色横条各7及6条,共13条,纪念最初的13个州。

建国200多年以来,美国曾经历过内战(1861─65年)和经济大恐慌(1930年代)两次严酷考验,但仍坚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为宪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国家。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美国的成长之路



文 ◎ 吴芮芮 图 ◎ Photos.com、法新社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称美国,旧称花旗国,是位于北美洲的联邦共和制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美国目前有50个州、1个联邦直辖特区,以及若干海外领地,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土面积的国家。

美国有3亿居民,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国旗上的50颗白色星星代表50个州;每当新州加入联邦,次年的7月4日国旗将增加一颗星。国旗上红色及白色横条各7及6条,共13条,纪念最初的13个州。

建国200多年以来,美国曾经历过内战(1861─65年)和经济大恐慌(1930年代)两次严酷考验,但仍坚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为宪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庞大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同盟国一同获得胜利,并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后终于拖垮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今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都是无他国能比。


● 发现新大陆
十七世纪初期英国发生宗教冲突,政治强力介入干预,1620年秋末,102名遭到迫害的清教徒和30名水手,一起搭乘“五月花号”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新大陆,在今日麻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海岸登陆。他们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 美国独立
1776年,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由杰佛逊、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等3人起草的〈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于7月2日定稿;宾夕法尼亚、新罕布希尔、维吉尼亚、麻萨诸塞、康乃狄克、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德拉华、纽泽西、乔治亚、马里兰、罗德岛、纽约等十三州代表于7月4日共同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尔后这一天就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庆。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采纳联邦条例,建立了一个联邦的主权国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联邦政府,并批准了美国宪法。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英国于1783年签下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 南北内战
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掌控的联邦政府与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产生分歧:北方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展;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在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政府。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了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政府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

● 1929年经济大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却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1929年10月24日股市大崩盘,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图为1929年纽约华尔街档案照片。

●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参战)
太平洋战争(在日本亦称作大东亚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太平洋战场是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间的主战场,开始于日本联合舰队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当时舰队主力只剩航空母舰能战,美国在损失大量战舰后正式对日宣战。图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艇遭轰炸后起火燃烧。

 

● 二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交战双方是以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中华民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图为二战著名的照片“硫磺岛升起星条旗(Flag raising on Iwo Jima)”。

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心迅速结束二战,1945年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撼日本,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随之结束。图为1945年8月9日,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在天空升起一个高度达6万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

●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越南共和国(南越)与美国同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之间的战争。1963年,北越军队越过北纬17度的分界线,正式对南越宣战,越战爆发。美国政府认为越南一旦成为共产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必定在东南亚快速扩散,故派兵援助南越,中共则以大量物资援助北越。

越战是二战以来美国参与的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也是该国至今唯一战败的战争。最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詹森将战争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图为1966年6月7日在南越附近作战的美军。

● 冷战开始
冷战(英语: Cold War, 1945年-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和苏联及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美国的主要盟友是西欧、加拿大、日本,而苏联的主要盟友是东欧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中苏分裂)。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围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图为1961年8月15日,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围墙。

冷战结束时,美国、苏联在朝鲜半岛商定以北纬38度作为接受日军投降的范围的界限。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以38度线为分界线的理由,一是该线将朝鲜半岛近似分割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二是1945年日本撤销朝鲜军编制,将38度线以北的朝鲜军并入关东军,38度线以南的朝鲜军并入国内军。图为38度线附近一名南韩妇女。

● 七十年代美元和黄金脱钩,石油危机,经济表现大幅波动

1970年代,中东国家曾联合实行石油禁运,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为了保障石油安全,美国提出了全球石油战略,旨在建立石油帝国,实现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垄断和控制。

● 里根上台,采取“新保守主义”政策,坚持价值立场,对抗共产主义

里根总统于1981年上台,当时正好是美国民众对政府极为不满的时期,他因此推动所谓的“里根革命”,主张建立小而强的政府。他前往国会演说,提出减税计划,大幅删减政府预算,但国防支出却不减反增。里根推行这套政策初期,失业率超过10%,施政满意度滑落到41%。但他很坚决,坚持方向变成当时美国政府的口号。里根是共产主义的强烈反对者,将前苏联称为“邪恶帝国”,还发展出所谓的“里根主义”,协助其他国家的反抗军,对抗莫斯科扶植的专制政权。里根任内花费大笔预算,增强美国军力。他1985年首度和前苏联的改革派领袖、戈尔巴契夫见面后,美苏关系开始解冻。1987年,他和戈尔巴乔夫签署美苏第一个废除核武条约。里根幽默、充满自信的风格,深获美国民众欢迎。

1987年6月12日,前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围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

● 苏联倒台,冷战结束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仿效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联盟开始走向解体。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12月8日,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署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大英国协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契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结束其存在。图为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签署协议,正式确认苏联终结,苏联解体已成现实。

● 波斯湾战争
波斯湾战争是伊拉克和由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1990年8月3日,美国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第2天,就调派作战部队和战斗机到波斯湾,联合国也在8月6日,相应地对伊拉克做出制裁,中止和伊拉克的所有贸易往来。

在阿拉伯12国领袖联合派遣泛阿拉伯部队保护沙地阿拉伯时,埃及更连同摩洛哥、叙利亚和孟加拉,派兵加入驻扎在沙地阿拉伯的美军阵营。战争结果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决定性胜利:以相当小的损失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图为1990年8月21日,超过一千名美军抵达沙国达兰国际航空港。

● 911恐怖攻击
简称“九一一事件”、“九一一”或“911”,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通过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摩天高楼的自杀式恐怖攻击。在事件中共有2,986人死亡,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受到袭击,美国经济同样遭到严重打击。该事件也导致了此后国际范围内的反恐行动,包括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针对恐怖组织及相关国家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次事件是自1944年10月日本向美国抛下“风船炸弹”以来美国本土第2次遭受来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继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2次外国势力对美国本土造成惨重伤亡的袭击,事件中死亡的总人数已经超过珍珠港事件中的2,400人。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Iraq War),又称美伊战争、第2次波斯湾战争,是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

军事行动在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出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图为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宣布伊拉克战争开始。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28/3332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