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 require '../MagHead2p.htm';?>
扑朔迷离话“七 七”
@ require 'MagLeft2p.htm';?>
|
扑朔迷离话“七 七”
|
图/ Getty Images
|
文 ◎ 曹维录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图/陈君天提供
抗战史上的“七.七”事变是一个谜,是一个比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还要难解的谜。
日本的史学家说“七.七”事变是中国挑起的,中国的史学家说是日本挑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忽略不记。近些年来,有些学者不知出于甚么目的,主张不去追究事变的细节。他们认为:谁打第一枪不是问题的关键,日本早就有侵略我们的野心,不在这儿打还会找别的藉口打。这话当然没错,但我们研究历史,一是要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真貌。二是要寻根究底,找出“七.七”事变的真凶,这个事变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们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地接受一个不清楚的历史。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七.七”事变的背景,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对当时的中国境况有这样一段儿描述:“一九三七年春,日本对南京的压力稍减,侵略内蒙暂停,英日开始会商‘在华合作’,英国政府希望调停中日争执和在远东导致‘基本和平’,这使有些人寻思,共产党对政局估计是否错误,把整个战略建筑在中日马上必战中心前提上,是否太冒险了?
日本帝国主义者已认识到,他们要中国资产阶级走上投降道路操之过急、推之过远了,结果中国的内争已消灭于普遍仇日之中。他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为了使中国资产阶级可以放手去搞国内冲突,对它实行友好新政策是明智得策的。东京和南京这样修好就能消除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因为后者是过于依靠抗战了。”
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亲共的记者,在中国时他一直住在延安,他的《西行漫记》也基本上是为中共宣传的一面之词,但他对当时形势的这些叙述可以作为参考。以埃德加.斯诺的这段分析看,中共“把整个战略建筑在中日马上必战中心前提上”是希望中、日打起来,因为他“依靠抗战”发展自己,而国军当时的境况却不是这样,蒋介石采取的是“以时间换空间”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对日本他不是不想打,而是没有能力打。从财政状况来看,直到一九三七年对日作战前夕,国民的全年收入,主要来自商业税收,只有十二点五一亿元,约合四点一七亿美元。军队数目虽然庞大,但派别林立、矛盾重重,士兵缺乏训练、装备简陋、战斗力不强。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对日军一直采取忍耐和退让的策略。
从以上两方面的情况看,在当时,起码是在当时,中、日双方都没有打的意愿,想打的只有中共。
我们再来看一看“七.七”事变的过程:据《维基百科》资料,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华北驻屯军藉口一个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要求。日军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亦有说,根据“辛丑条约”驻扎的日军在宛平附近演习时遭到中国军队的枪击,而向中国守军进攻。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是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
事件生后,中、日双方多次进行谈判,希望不发展为两国全面的战争。蒋政府马上找美、英、日进行交涉,要求停战。国民党政府在平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也在七月十一日赶到天津,想与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通过谈判实现停战。七月十六、十七日,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是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中、日双方当时都表示了非常希望和平。
双方都没准备打,最起码是当时都不想打,但还是打起来了。这背后究竟是甚么在起作用?是谁挑起了事端,陷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事变是由于日方说“有枪声”响起,又说丢了一个士兵引起,是不是真的有枪声?那枪是谁打的?是不是日方真的丢了士兵?那个士兵是谁弄走了?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心急火燎地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企图堵死和谈的路。从发表声明之时机看,中共当时是有所准备的。
“七.七”事变一个月后,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当时的总书记张闻天作《形势报告》。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该学列宁的“一箭双雕”:让侵略者与统治者两败俱伤。具体到中国,就是坐看蒋介石与日本帝国主义厮杀。毛泽东支持张闻天,强调一定要“冷静,不要到前线去充当抗日英雄”(戴晴:《翻案文章》)。中共建国后,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说:“一些同志认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后来才统一认识:让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便成爱蒋介石的国了。国中有国,蒋、日、我,三国志。”这些都表明了中共当时对中日战争的真实心态。
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真正利用抗战,在抗战中得利的是谁?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就向全国通电的中共,在抗战中却躲在后方发展自己,整个八年的抗战,只有一个“百团大战”和平型关战役算得上同日方正面冲突。平型关战役只是歼敌一、二百人的小仗,就这也是林彪自作主张打的。林彪一九四一年在前苏联治疗枪伤时向共产国际报告说:“在日本军队跟国民党军队开战时,我不止一次请求中央同意出击日军。但没有接到任何答覆,我只好自作主张打了平型关那一仗。”
如果结合着“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之间所发生的事来看,“七.七”事变的发生将更是疑点重重,很值得人们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七.七”事变之后一个多月,中、日之间就在上海开战了。在上海开战,既不是日本人的意愿,也不是蒋介石的意愿,它完全是中共在国民党中的红色代理人张治中一手制造的。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引述《纽约时报》驻华记者阿本德的话说:“当时记者报导时都说是日本人进攻上海,事实完全相反。日本人不想、也没有估计到,在长江下游会有敌对行动。……对在上海打仗,他们几乎完全没有准备,迟至八月十三日,他们在这里的部队还如此之小,十八、十九日的时候差点被扫进江里去了。”阿本德看出来了,“有那么一个精明的计画要打乱日本把战火局限在华北的企图”。张戎评价说:“他说对了,是有这么一个‘精明的计画’,但他没猜到这是谁的计画,他以为是蒋介石的,其实是斯大林的。”
为了挑起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八月九日,经张治中一手挑选的派驻上海虹桥机场的部队,打死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各一人,然后给一个中国死囚犯穿上中方制服,把他打死在机场大门口,以造成日本人先开火的假象。日本人的表现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张治中以“上海的形势突然告急”为理由,率大批军队在十二日清晨占领上海,定于十三日拂晓向上海日军发起攻击。至此,中、日之间的战争按中共的意愿并在他们一手制造下全面开展起来了。持续八年、夺去二千万中国人生命的日本侵华战争,带给毛征服中国的机会:蒋介石的政权被极大削弱,毛占领了大片土地,建立起一支一百三十万人的大军。
从整个当时的情况来看,“七.七”事变是在中、日双方都不想开战的情况下打起来的。这其中是甚么因素起了作用,至今还是个谜。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未解之谜都被人们破解了。相信,“七.七”事变之谜离真相大白于天下也不会太远了。
转自“自由圣火”X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图/陈君天提供
抗战史上的“七.七”事变是一个谜,是一个比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还要难解的谜。
日本的史学家说“七.七”事变是中国挑起的,中国的史学家说是日本挑起的。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
?>
|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0/3371g.htm(新纪元周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