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王汉庭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跳舞草。(维基)
植物具备类似动物的感知能力令人震惊,而更多的实验显示,甚至其他的非生命物质也具有类似“生命”的特征。有句话叫做“万物皆有灵”,难道宇宙间一切物质真的具有某种生命的共性?
金属屑有“记忆” 也会“疲劳”
一八九九年,研究人员博斯(Bose)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用来接收无线电波的金属屑检波器在持续使用后灵敏度会降低,而在停止使用,让其“休息”一段时间后,灵敏度又能恢复正常。这一事实使博斯联想到,金属有可能也具有像人和动物一样的特征--从疲劳中恢复!
尽管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却更加使博斯确信,在所谓的“无生命”的金属与“有生命”的有机生物之间的界线其实是十分模糊的。此后,博斯将他的研究方向从物理学领域,推进到了生理学领域--他开始进行无机物与活体动物细胞组织的分子反应曲线的比较研究。
许多研究结果让他十分惊讶,他发现,铁的磁氧化物在略微加热后,产生的曲线竟与肌肉从疲劳中恢复的曲线惊人地相似!
这说明,随着运动次数的增多,金属和肌肉都有疲劳现象。而这种疲劳能通过浸泡于温水中,或接受温和按摩的方式予以消除。
有一些金属的反应也近似于类似生命的反应方式。当对表面曾被酸蚀刻过的金属进行抛光处理,以去除被酸腐蚀的印迹时,研究人员发现,曾被酸腐蚀的部份出现的一些反应是未被酸腐蚀的部份完全不可能产生的。博斯认为,这些反应是因为被酸腐蚀的部份对酸蚀处理有持续记忆的缘故。
植物的麻醉手术
从这些研究结果,博斯推测,对于像金属与动物这样完全不同的事物,如果它们之间这种令人惊叹的关联性是真实的话,那么也应该能在普通蔬菜植物上找到类似的效应。
蔬菜植物是被公认为“不敏感”的。博斯从实验室旁花园中的七叶树上摘取了几片叶子。他发现,这些叶子对不同的“风”能做出反应,其曲线与在金属及肌肉实验中取得的曲线非常相似。受到这一结果的鼓舞,博斯立即到蔬果店,买了一袋胡萝卜和萝卜。因为在所有蔬菜中,这两种蔬菜似乎是最迟钝无感觉的。
实验结果却证明胡萝卜和萝卜的敏感性非常高。博斯还发现,当用麻醉剂去麻醉植物时,植物成功地被麻醉了,好像动物一般。若将麻醉剂的雾气吹散代之以新鲜空气,植物又像动物一般苏醒过来。博斯还用氯仿,对一棵巨大的松树进行麻醉实验。结果他成功地将巨松连根拔起并移植存活。而通常的情况是,将一棵巨松连根拔起再进行移植,巨松必死无疑。
猪笼草的袋,类似动物的胃。(维基)
食虫植物的叶和触角可分泌“消化液”,是食虫植物的消化器官。(维基)
博斯发现蜥蜴、乌龟和青蛙的皮肤与葡萄、番茄和其他蔬果的外皮表现很相似。他发现一些以昆虫为食的植物的“消化器官”--从sundew的触角到猪笼草的袋盖,类似于动物的胃。他还发现,叶片及动物眼睛的视网膜对光的反应非常相似。用他的放大器,不论是超敏感的含羞草,还是不敏感的萝卜,植物被连续刺激后,会像被同样对待的动物的肌肉一样变得疲劳。
“Desmodium gyrans”是一种能够连续摆动的植物。这种行为让人想起手旗的运动。为此它获得了一个常用名称,跳舞草。
博斯用它作实验时发现,一种能造成跳舞草自发的、不间断的脉冲停止的毒物,也能使动物心脏停跳;而这种毒物的解毒剂竟然能使这两种有机体复活。
博斯论述了含羞草属植物的“肌肉神经系统”的特征。这种植物的整个叶子系统长在从主梗上伸出的小枝或者叶柄上。从小枝或者叶柄上的大约同一位置会有几片叶子长出来,从每一片叶子上,又对称地长出一片片的小叶子。
当博斯用热导线电击或轻触叶梗,最靠近梗的叶柄的基部在几秒钟内就衰萎;紧接着,一段间歇后,所有叶子的末端都卷了起来。类似的,如果他用热物体轻触一片叶子的顶端,小叶首先闭合,然后基底部垂下来。
这种现象很类似于动物的神经与肌肉系统。当神经电冲动作用于肌肉,会导致肌肉的收缩反应。博斯发现,寒冷、麻醉或微弱的电流,作用于植物和动物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
博斯还发现,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反射弧”。这种“反射弧”与我们人体的“反射弧”很像。它能让我们在感到疼痛之前,快速将我们的手指从热火炉旁挪开。当博斯轻触长在一个叶柄上的三片叶子中的一片的顶端时,被触叶子上的小叶子从顶端开始逐渐闭合,然后叶柄衰萎,最后,其他二片叶子从基部向上开始闭合。
通过研究跳舞草,博斯发现,如果将一片被撇下来的小叶子的断端放入装有水的一支弯的玻璃管内,它会从创伤中恢复,并且开始重新发出脉冲。这不就与离体的动物心脏在伦格(Ringer)溶液里能继续跳动一样吗?
我们知道,当血压降低时,心脏停止跳动,如果升高血压,心脏又开始跳动。博斯在对跳舞草的脉冲研究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树汁压力被加大时,有脉冲出现,反之,则没有。
博斯还研究了温度与植物运动的关联。一天,他发现当植物停止所有的运动时,它突然发起抖来,这让人想起动物死亡时的痉挛。为了确切地测定死亡发生时的关键温度,他发明了一种死亡记录器。
尽管大多数的植物于摄氏六十度时会死亡,个别的植物却呈现出差异来,这种差异与它早先的历史和年龄有关。如果它们的抵抗力被人为地通过疲劳或毒物的作用而消减,在低到像摄氏廿三度这样的温度,死亡痉挛就会发生。死亡时,植物会放出巨大电力。博斯说,五百个绿豆能产生五百伏特的电压,足够烧一顿饭,但事实上,豌豆很少被这样系列地连接在一起。
大家知道,植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博斯发现,太多的这种二氧化碳能窒息它们。不过就像动物需要氧气一样,植物也可以用氧气救活。像人一样,当给植物浇灌威士忌酒或杜松子酒时,植物会出现喝醉了的体征:它们还会像酒吧里的醉汉一样摇摆,醉倒,最终苏醒过来。
植物也有亲疏之分?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更发现,植物也像动物一样,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辨识自己的亲属。当它与其他植物栽种在一起,彼此间会争夺水和养份,若与直系亲兄妹在一起则会相互礼让。
据《生命科学》杂志报导,这项研究的作者是来自加拿大麦克马司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植物学家苏珊.杜德雷(Susan Dudley)。她表示:“一般人都知道,动物有辨识和亲近家族的能力,但我们第一次发现,植物也有相同行为。”
植物被栽种后,根会长出分支来吸收水和养份。当许多相同种类的植物栽种在一起时,会产生许多问题,每株植物都会伸展其根部,试图抢夺珍贵的资源。除非是遇到自己的亲兄妹,即来自于同一个母亲,它们则会变得非常和谐,相互礼让,让大家的根部都有充裕的生长空间。
植物辨识亲属的行为,只发生在植物栽种于同一盆中,即根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暗示,植物根部的交互作用与辨识机制有关。杜德雷与学生以生长在北美五大湖区的海马康草(Cakile edentula)来进行研究。
他们在每个花盆中栽种了四株海马康草,包括具有亲缘关系或完全无关的盆栽,并让这些植物在花盆里成长八星期,直到海马康草开花,随后将植物连根拔起,检查植物的根、茎、叶及芽发育情况。杜德雷发现,与陌生者栽种在一起的海马康草相较与同族生活在一起的海马康草,根部更为发达,竞争力更强。
杜德雷说:“园丁早知道,有些成对植物相较其他植物更能和睦相处,而科学家正在找寻原因。当我们越了解植物,越发现植物的交互作用似乎是非常复杂的。”
通过“可重复性”来证实一个理论就已经把巴克斯特实验局限住了,因为这种方法论本身建立在排除植物能感知人的思维这一基础上。
突破局限认识生命
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可重复性”是检验一个理论是否能站得住脚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实验不可重复,那么它的可信性就会被大打折扣。在巴克斯特一九六九年第一次发表关于植物生命奥秘的文章后,引起世界轰动。有五千多个科学家向他索取文章原稿,想要做进一步研究。可是,在随后的研究中,有许多科学家重复他的实验,却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于是,他们把这些现象戏称为“巴克斯特效应”。
举个例子,巴克斯特将一棵植物接到实验仪器上,在两点四十五分开始测定,然后他就去了一家商店。大约六分钟后,他已走出几个街区了。他想起忘了带钱包,便转身回去。这时的时间是两点五十一分二十秒。在实验仪器的记录中,发现前五分钟一直是平缓的,然后突然出现一个高峰,时间恰好在两点五十一分二十秒。也就是说,在他决定回来的那一瞬间,植物就已经知道并做出反应了。
再来重复一次这个试验,一切实验条件都一模一样。将植物接上仪器,开始测定。他出去了,走了六分钟,然后回来。可是,这一次植物却没有任何反应。有的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巴克斯特效应”不能被证实,因为它不可重复。
其实,通过“可重复性”来证实一个理论,就已经把巴克斯特实验局限住了,因为这种方法论本身建立在排除植物能感知人的思维这一基础上。实际上,一棵植物不仅仅是一堆叶绿素、糖、水和无机盐等的组合体,它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灵体。当它感知到第二次试验是已经计划好了的,就没有理由感到“兴奋”了。
思维方式不转变,带着僵化观念的框框,用单纯的科学手段去研究生命的奥秘,即便发现了超常的现象,也揭示不了其背后的真相。(全文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