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一万年前灭绝的长毛象复原像。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

茫茫的西伯利亚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永久冻土。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史前哺乳动物遗骸。专家指出,这些动物死后立即冻僵,其后一直保持着冰冻状态,使得这些躯体保存得相对完好。 

那么这些躯体究竟完好到甚么状态呢?曾经有传言说,在西伯利亚冰冻了上万年的长毛象,牠们的肉竟然能够摆上人类的餐桌!虽然,后来澄清说,经过了上万年的冷冻,长毛象的肉质已经严重败坏,根本无法食用。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科学新思维 正体版       列印机版

冰冻的巨兽坟场
一万年前西伯利亚究竟出了甚么状况?

茫茫的西伯利亚冻原。(法新社)

文 ◎ 耕辛

在大约一万年前灭绝的长毛象复原像。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

茫茫的西伯利亚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永久冻土。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史前哺乳动物遗骸。专家指出,这些动物死后立即冻僵,其后一直保持着冰冻状态,使得这些躯体保存得相对完好。 

那么这些躯体究竟完好到甚么状态呢?曾经有传言说,在西伯利亚冰冻了上万年的长毛象,牠们的肉竟然能够摆上人类的餐桌!虽然,后来澄清说,经过了上万年的冷冻,长毛象的肉质已经严重败坏,根本无法食用。但是据说猎狗确实曾经以长毛象的肉为食。无论如何,完整的躯体能够保存那么长时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当最早的探险家们登上位于北极圈内的新西伯利亚群岛后,他们惊奇的把那里描述为:由巨象的长牙和尸骨堆叠成的岛屿。 

在白令海峡另一侧,几乎处于同一纬度的阿拉斯加冻原:扭曲的动物遗体和横七竖八的树干,搀杂着结晶的冰块和一层层泥炭和青苔……美洲野牛、马、狼、熊、狮子……显然,在某种力量作用下,整群动物死亡在那里。看上去像是一场迅猛而惨烈的灾难--它突如其来,甚至波及了全球…… 

北极地带冰封着温带动植物 

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土层里挖出皮糙肉厚的长毛象,并不奇怪;可是,大量根本无法生活在寒带的物种也和巨象混冻在一起:犀牛、野牛、马、羚羊、土狼、剑齿虎、狮子……还有人类的遗骸! 

难道那荒凉的、灰濛濛的西伯利亚一带,曾经是温带草原? 

在最为寒冷的新西伯利亚,最典型的发现是冰冻的一株完整的果树,高七十尺,青翠的叶子和果实完好无缺地依附在枝头,这是典型的温带植物。而今天,新西伯利亚群岛上,唯一生长的树木只有一寸高的柳树。 

北极点五百哩内,曾生长着茂盛的沼泽。在冷岸群岛(Svalbard)中的司匹兹卑尔根(Spitzbergen),还曾发现过十尺长的棕榈叶和睡莲,这是在暖气候、高湿度气候下才能生长的植物。难道那荒凉的、灰濛濛的西伯利亚一带,曾经是温带草原? 

骤然降温四十五度成冻原? 

著名考古学家汉卡克说:“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公元前一万一千年以前),西伯利亚的气候一定相当温和,甚至温暖,适合万物生长……严寒的天气突然降临西伯利亚,很快的把这片土地变成冻原。” 

汉卡克在他的著作《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上帝的指纹》中描述:在这场劫难中,美国阿拉斯加整个西部,加拿大育康地区、西伯利亚大部(包括北极圈内的新西伯利亚群岛)……突然变冷,结果活活冻死了很多巨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 

下面让我们来一个回味无穷的“思维体操”--从温暖到酷寒,一小时降温摄氏四十五度!这太令人惊异了。如果温度的下降是缓慢进行的,或许对思维的冲击还不那么大。 

但是如果灾变是缓慢发生的,那么风信子、菖蒲等温带草木早死光了,怎么能出现在巨象胃里呢? 

只有骤然降温,动植物尸体才能保存得那么完好,而且温度得在摄氏零下卅度左右。那么,温带气温以摄氏十五度计,降温后的冰冻温度以最保守度摄氏零下卅度计,降温幅度最保守的估计为摄氏四十五度! 

如果降温过程超过一小时,巨象胃里的青草就会被消化掉,可是没来得及消化。 

会不会是:快冻死了的巨兽吃了冻僵的青草,然后才冻死了呢?如果是这样,就没法从胃里的食物估计劫难的时间,一天都有可能。其实,再严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疑问是不成立的。咱们从“速冻保鲜原理”分析:如果巨兽吃了冻僵了的青草,青草在胃里先要化掉,等动物冻死连胃也冻僵后,青草再冻上,这“冻──融化 ──再冻”,草就无法保鲜了,甚至烂了,也不可能像解剖时那样“保存完好,一眼就能认出来。” 

气温骤降,风雪满天,惊恐的巨兽无处逃命,一头一头被冻晕、冻死了,有的连嘴里的青草都没来得及吞下,就冻僵了。一小时,也是最保守的估计!全球的气候是关联的,是一个整体。近北极地带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发生如此惨烈巨大的变化,不可能不牵扯全球。 

浩劫背后大自然的力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为长毛象、剑齿虎等古老生物的灭绝寻找答案。有人说是气候的变迁,有人认为是人类的大量捕食。最流行的观点是气候和人类共同消灭了长毛象。但是这不能解释前面提到的具体现象--大量温带生物被冰冻在北极圈内,最大的罪魁很可能是来自自然的力量。 

橘子皮假说 

哈普古德教授在研究古代南极地图时,提出了地壳移换假说。他发现,一五一三年(南极大陆被发现前)依据远古脚本绘制的冰雪覆盖前的南极洲,与现代通过卫星遥感绘制的冰雪以下的南极洲地形图极为一致,他因此提出地壳移换假说,解释南极的变迁。这种学说完全不同于流行的“大陆漂移论”。他认为,地球的整个外壳有时可能整体转动位移,如同一个空松的橘子的厚皮,松脱后就会整个转动移位。哈普古德在他的著作《地壳的转移:解开地球科学难题的一把钥匙》一书中称之为“橘子皮假说”。 

俄罗斯发现的仅四个月大的长毛象遗体,至少上万年来仍保存完好。(法新社) (来源:University of Michigan)

探险队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发掘长毛象遗骸和象牙。


该假说认为:卅哩厚的地壳,在八千哩厚的地球核心上滑动。现在的南极大陆,原来在南极以北大约两千哩。在这次人类文明产生前,至少公元前四千年前,即至少距今六千年以前,发生了一次地壳转移,整个地壳转动移位,把南极大陆推到现在的位置。这使得南极洲由温暖骤然变冷,渐渐被冰雪掩埋。 

这一大胆的设想,引起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浓厚兴趣,他为哈普古德着的《地壳的转移》一书做了序言,其中谈道:“我经常接到各方人士来函,请我对他们未公开的观点提些看法。这些论点大多缺乏科学依据。而哈普古德的来信却让我大为振奋,简单的观点极富创意;如能找到确凿的证据,他的观点必然将对地壳历史的研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在《地壳的转移》一书序言中提出了对“地壳转移”的理论解释:“南北极地区,冰雪不断积累,分布并不均匀,从而在地球的自转中,引发出一股离心力,传导到地球坚硬的表层。这种离心力产生的能量会日渐增强;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使地壳松动,开始移动……” 

大量温带生物被冰冻在北极圈内,最大的罪魁很可能是来自自然的力量。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这一学说,并进一步把时间推至八千年前,甚至一万年前。一九九八年美国的一部科教片《神秘的人类起源》(已在美国公映)中,几位学者把这一学说与一万一千年前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大劫难联系起来:这次地壳大转移,在极短时间内,南极洲跟着转动了两千哩,进入南极圈;同时,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转向北极。使本来温暖的陆地瞬间“冻僵”了。 

如果地壳发生这样的运动,将给地球带来甚么?地幔岩浆被带动,至少会导致局部火山爆发;很多地区会发生大地震,因为地球不同纬度地区“自转角速度”一致,而线速度不同,地壳转移必然造成大陆板块“自转线速度”的变化,使板块互相挤压,发生强烈地震;原来的极地的冰山,进入温暖地带融化,海面上升,陆地被淹,热带进入温带,温带移到热带……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生命大量灭绝,如果真是一小时之内发生这样的变迁,绝大多数生命和物种将灭绝。 

但是“橘子皮假说”也有严重的缺陷。 

人类进入文明前的六千到一万两千年前绘制的几幅古地图中,准确绘制了冰盖以下的南极大陆,而且就在极点位置。这是哈普古德的理论难以解释的。哈普古德认为,地壳移动了约两千哩(大约卅度),导致南极洲进入南极圈,被冰雪掩埋。然而,古地图上,那个没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就在今天极点位置。并没有发生这么大的移动。 

地球被撞歪了身子? 

我们知道,南极、北极是地轴的两极,那里很冷,并不是因为那里在两极,而是因为太阳斜射,接受的能量少,赤道地区是垂直照射,接收的能量多,所以很热。现在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黄赤交角),所以温带地区才有四季变化;如果地球直着身子绕太阳转(黄赤交角零度),各地就没有太阳直射斜射的变化,几乎也就没有四季变化(只与离太阳远近有关,变化小)。 

如果地球身子再斜一些,再斜大约廿度,结合一万一千年前比现在温暖的全球气候,那么南北极地区就是比较温暖的地带了。这样一来,南北极在那时和现在都位于地球同一位置:极点。 

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一种力量迫使地轴角度变了廿度,成了现在的样子?一个小行星撞击地球,把地球“歪斜的身子撞正了约廿度”,撞成了今天的样子?如果是这样,会引发更大的劫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恐怕极少生命能幸存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假想,只能解释南北极基本在地图的极点位置,却比较温暖的问题。 

对于这一假说,古地图是一个佐证吧。另一个佐证是在西伯利亚北部,越往北走,发现的巨象和其他动物的遗体越多!

与预期恰恰相反。这表明当时的气候,越往北极,越暖和。

如果当时地球自转的身子比现在“歪廿度左右”,就会出现南北极不是最冷,反而较暖的现象。 

远古部落的传说 

在几个遥远部落,流传着历史的传说,记录着气候的突然变冷。比如伊朗袄教的传说中记载:“原本每年七个月的夏天乐土,一夕之间变成冰雪覆盖的荒原。每年有十个月变成酷寒的冬天。” 

还有一些民族的“记忆”中,流传着有关地球劫难的故事。

他们描述的倒数第二次劫难,都是突然降临的酷寒。要知道,全球有五百多个民族的传说(史诗)中,描述的上次地球灾变都是一致的“大洪水”,但对倒数第二次灾变记述的就很少。 

究竟是甚么神奇的力量,使南北极地区突然变冷?假说毕竟是假说,但是只要我们还有想像的翅膀,就会不断有新的观点提出。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不知道大自然愿不愿意让我们知道? X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沉重的光荣 (第31期) ---2007/08/09刊
  • 笕桥英魂追忆(第31期) ---2007/08/09刊
  • 不能忘记的往事(第31期) ---2007/08/09刊
  • 相关文章
  • 花与花的故事:惟远惟繁始足看的──李花(第21期) ---2007/05/31刊
  • 《梦溪笔谈》中的古代科技两例(第20期) ---2007/05/24刊
  • 伊朗扣押15英兵 报复国际制裁(第13期) ---2007/04/05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