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豪瑟(Marc Hauser)写了一本书,名叫《道德的思想》(Moral Minds)。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伦理是人与生俱来的。由于人们一直认为道德来自后天教育,豪瑟的观点不免激起了一阵思想波澜。 

一个很“有问题”的问题 

“一条人命贵还是五条人命贵?”或者说,如果要在“牺牲一个人”和“牺牲五个人”间做选择,你会如何做? 

可能会有人回答说:“当然是维护多数人啦!”但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经过仔细审查后,人们发现:第二个问题会因为现场场景的不同而变得十分复杂;至于前一个问题,也许本身就“有问题”。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伦理观是与生俱来的吗?
一条人命贵或五条人命贵 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

日本一家医院的医生在为患者做心脏移植手术,供体来自一位脑死亡者。(法新社)

文 ◎ 方洪

哈佛大学教授豪瑟(Marc Hauser)写了一本书,名叫《道德的思想》(Moral Minds)。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伦理是人与生俱来的。由于人们一直认为道德来自后天教育,豪瑟的观点不免激起了一阵思想波澜。 

一个很“有问题”的问题 

“一条人命贵还是五条人命贵?”或者说,如果要在“牺牲一个人”和“牺牲五个人”间做选择,你会如何做? 

可能会有人回答说:“当然是维护多数人啦!”但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经过仔细审查后,人们发现:第二个问题会因为现场场景的不同而变得十分复杂;至于前一个问题,也许本身就“有问题”。 

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医院危重病房里,有五个生命垂危的人急需进行器官移植,否则必死无疑。这时候,一个健康的人进来了,他的器官刚好与那五个人匹配。医生是否可以“牺牲一个人”来“挽救五个人”,摘除这个人的器官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 

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不行! 

而在另外一个场景下,类似的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你正在驾驶着一辆失控的机车,前方有一个岔道口,左边道路上有五个工人,右边岔道上只有一个人。这时,你已经没有办法让机车停下来,也来不及通知工人们离开,唯一能做的是控制方向。你是否会选择驶向右边的岔道? 

这一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是的。表面上都是以一个人救五个人的问题,但是人类的伦理判断力可在瞬间区分其中微妙但却根本的差别,做出选择。如果不考虑那些微妙的、根本的差别,就可能造成对伦理的滥用和伦理灾难。 

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伦理判断能力的来源,这种能力究竟是天生的,后天培养的,还是兼而有之? 

有关道德选择的问答 

前面提及的“假想实验问答”是大众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前不久,南加州大学曾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假想实验”,向数十位受试者提问,让他们回答如果换了自己会如何做。这些受试者中有些是健康人,也有部份是大脑受过创伤的患者。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伦理判断能力与某些脑部病变的关系,而结果让研究人员颇为吃惊。

在受访的数十人中,包括六名大脑前部控制情感的部位受到损伤的病人(手术结果)。面对“失控的机车”这样的问题,他们的选择与其他受试者一样;而对于类似“医院危重病房”这样的问题,他们竟然选择“用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五个人”--这与其他的受访者不同。大部份受访者,包括大脑其他部位有损伤的患者,都无法接受这样的选择。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病人做出“极功利性”的选择,可能与他们的情感中枢受损有关。其实他们有完整的数字分析能力,但是健康的伦理观念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人们一直认为,伦理观念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但是这次社会调查的结果似乎显示,健康的伦理不仅是思想中的东西,道德观与人类的其他生理机能一样,被“上天”系统的“编码”在人体中了。 

重视伦理乃人类本性 

西方有学者发现,人的伦理观在年幼时就体现出来。中国人说:“三岁知老,从小看大。”一个孩子几乎在开始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同时,就体现出了伦理的判断能力。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做了错事,他会战战兢兢的说:“我不是故意的。”即使造成的后果不会因为是不是故意的而改变,但是人类社会是由伦理束定的,因此人类不仅在乎后果,更在乎动机。一个人出于好的动机做了错事,我们或许仍会要求他做出补偿,但却很难不在伦理上、感情上原谅他。 

伦理与文化承传 

人类伦理的形成用生物进化思想很难回答,因为进化的动力是完全为私的。人们通常认为,道德来自于文化--家庭环境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塑造;它包括我们小时候听的儿歌,还有后来读的历史故事、小说、报纸……一个人的伦理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成形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除了像释迦、老子、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等这样的人类文化和伦理的奠基人,一代又一代的先人都在创造着历史,同时也都在被他们自己以前的历史塑造着;而他们创造的历史又像教科书一样,塑造着子孙后代……就这样,经过了多少世纪人类走到了今天。 

今天的我们,几乎一生出来就在骨子里蕴藏着整个历史的沉淀。

对于这一点,南加大的研究和豪瑟的著作又给人类伦理的形成研究提出了难题。难道,一个人不仅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完善着他的心智,而且这种东西还以某种方式代代相传?!最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不仅在心理上,而且在生理上都是道德的!? 

情感、堕落与伦理 

前文中提到大脑情感中枢的损伤可以影响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心理学家经常把伦理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情感”这一概念本身很笼统,伦理与情感的关系也成了心理学上争论不休的话题。比如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曾认为“情感”是堕落的原因,因为人可以因为“情”而不理智,从而做坏事。

但是如今的研究又发现人没有“情感中枢”还不行……

那么,情感与理智、伦理与利益间究竟是甚么关系呢?或许我们可以先问问一个心理学家,再回来问问自己的孩子,看看是谁的答案更有说服力。 

伦理的滥用与陷阱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牺牲一个人”来“挽救五个人”究竟对不对?其实在共产党国家,“牺牲个人以维护集体”一直被当作一个国家教条,对全民进行反复教育。当然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会相信自己真会“傻”到“听党的话”。但是,反复不断的教育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伦理判断的敏锐性和正确性。这不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问题,而是一个模糊了判断的前提后构成的伦理陷阱。 

伦理问题是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伦理标准的健康和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无论伦理有无生理基础,它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的结晶,也是我们之所以是人的原因。 X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4/3511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