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蔡大雅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一条名叫“多瑙”(Donau)的河流,静静的流过许多城市,其中有座城市被称为维也纳。一百四十年前,一位住在那里的音乐家,将流水淙淙的声音变成美丽的乐章,自此,“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举世闻名。
序曲
(新纪元)
其实,在小约翰史特劳斯(,一八二五~一八九九)谱写〈蓝色多瑙河〉这首圆舞曲时,多瑙河并不美丽,也还不是蓝色的。当时由于工业污染,多瑙河与其说是河流,倒不如说是排放污水的多瑙水沟还比较正确。但优美的音乐鼓舞了当地的居民,将河川整治回原本干净优美的风貌。
音乐之都维也纳,音乐塑造了这个城市的内在与外在。
维也纳以音乐绽放光芒,应该是从十八世纪中,也就是在音乐史上被称为古典乐派的辉煌时期开始的。那个时代著名的音乐大师们如莫札特、海顿等,几乎都定居维也纳。于是,维也纳成为学音乐的人们心中的圣地。
第一幕:戏剧般跌宕的人生
一七八七年,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束脩,走了一星期的路,从莱茵河畔的德国家乡,来到了多瑙河边的维也纳。他来到莫札特的家,请求这位天才音乐家收他当徒弟。
莫札特给他一段旋律做主题,请这个年轻人当场即兴演奏,他毫不迟疑挥就而成。莫札特听后,知道自己遇见了另一个不世出的音乐天才,当下向在场的人预言,他将扬名天下。
年轻人留了下来,却没有从他仰慕的前辈身上学到太多,因为当时莫札特忙于作曲,以应付拮据的经济,无法花时间教导他。不久后,年轻人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匆忙离开维也纳,一去数年。等他再次来到维也纳时,莫札特已经去世。
莫札特去世后,维也纳的音乐界就由海顿执牛耳。年轻人便也拜其门下,却因个性和作曲方向与海顿迥异而不得青睐。他无法忍受海顿单调重复的音乐形式,便向多位前辈请益音乐理论、对位法、和声等等作曲技巧,决定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
数十年后,维也纳一场大型音乐会首演了这位已经进入老年的音乐家的新作。加入合唱的最后一乐章如此崇高伟大,磅礴的曲子一结束,爆发出久久不息的掌声与叫好声。作曲家当时就背对着观众坐在舞台上,却听不到人们如痴如醉的喝彩。直到担任独唱的女低音将他转过来面向观众,他才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如何的震撼人心。
他是贝多芬(,一七七○~一八二七)。
第二幕:贝多芬的无声世界
索斯比拍卖行在英国伦敦展出贝多芬的音乐手稿。(法新社)
对贝多芬而言,维也纳是座寂静之城。早在他进入旺盛的创作期、其作品也开始为人所知的而立之年,声音就逐渐远离了他。
一八一九年,四十九岁的贝多芬完全听不见声音。这对一个音乐家而言,是何等的不幸。他那出名的暴躁脾气,或许是源于对失聪的恐惧与痛苦。他曾兴起自杀的念头,是昂扬不屈的意志,使他勇敢面对命运残酷的安排,从中洗练、升华。
没有悦耳的音乐,也没有刺耳的噪音,但这并不表示,音乐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相反的,音乐无时无刻在他的心中流转。耳朵虽然听不见,心灵的感受却逐渐清明。万物皆是音乐,皆可入乐。城市、乡野、巴洛克建筑的细部、溪流的蜿蜒河道……对他来说,都是音乐的展现。
贝多芬喜欢散步。耳疾使他行于维也纳的街上,亦如独立苍茫一般,不受城市纷纷扰攘的影响。他那一头蓬乱怒张的发型,早已被维也纳一城老少所熟知,不论出于尊敬,或畏惧其出名暴躁的脾气,人们总是尽量不去打扰他。
他有时低头行走,看着地上石块铺设的路面--那是人们还普遍使用马车代步时,为马蹄能在地上使力所发展出来的路面。没有零乱的脚步声与车轮声,只有粼粼的月光无声的洒在石面路上,化为一片片的温润如玉。月光伴随他漫步,在郊外的溪涧湖畔,又幻化成晶莹璀璨的薄纱如翼。
这景象无疑使他印象深刻,或许成为他早期的一首题为“幻想曲风奏鸣曲”的创作灵感。这首钢琴奏鸣曲因被后人冠上〈月光〉的标题与其流传的故事而名闻遐迩。
有时,贝多芬若有所思的望向街旁林立的建筑物,他也许没有读过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 ,约西元前八十年或前七十年~约西元前廿五年)或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关于建筑和音乐间相通的理论,但他的心灵可以感受到二者间共同的一种无以言喻的美,那是一种服膺于宇宙特性所呈现的均衡和谐,是上天赐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事实上,此时的维也纳是座既纷乱又吵杂的城市,因为它既处于千年以来最大的建设期,又即将进入工业化时代。悦耳的音乐虽然不时由室内传出,却也掩盖不住市内到处施工所发出的声响。
工业化的起步,使得机械所发出的单调却永无休止的噪音,开始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份。
这些不受欢迎,对音乐家而言甚至是折磨与虐待的噪音,贝多芬虽然塞翁失马的避免掉了,但视觉上呈现的纷乱景象却无法视而不见。不知是否因此,贝多芬经常搬家。他在维也纳住了卅五年,搬家次数却超过这个数字,平均下来,每年都在搬家,在维也纳这不大的城市里或郊区中,不停的流浪。
喜欢散步,又经常搬家的贝多芬,走遍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城里城外。他的所见与今天的维也纳有着显著的差别。
第三幕:维也纳发展的历史
早在石器时代,维也纳附近即形成聚居点。到西元初,罗马帝国在多瑙河南岸建立城市,作为帝国的边防,以抵御北方异族的攻击,开启了维也纳的建城历史。随着罗马帝国在五世纪的崩溃,维也纳也落入了异族之手,在各族的争夺中来回易主。直到十二世纪中,奥地利成为独立的公国,维也纳才成为一国之都。
百年后,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成为维也纳的主人,展开了其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岁月。也是从十三世纪开始,维也纳城里的建筑才因稳定的局势而得以被保存下来。
维也纳在十六、十七世纪时,曾被奥图曼土耳其帝国二度围攻,皆依靠其坚固的城墙而逃过被回教徒占领洗劫的危机。此后,维也纳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女王玛丽亚.泰瑞莎(,一七四○~一七八○年在位)和其子先后成为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
在他们长达半世纪的统治期间,帝国的领土除了奥地利外,还包括波希米亚(今捷克)、托斯卡尼(意大利中部一省)、匈牙利,以及尼德兰(今荷兰一带)等地,势力范围更涵盖德国各邦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其名义上的盟主)。
由于十八世纪后期欧洲已开始迈入工业化,第一批工厂开始出现在维也纳。随之而来的,是劳动人口的不断涌入,维也纳成为欧洲城市里除伦敦和巴黎以外,居民最多的大都市。
维也纳作为强盛帝国的首都,自然累积了丰富的行政资源进行建设,使之逐渐脱离中世纪式的城市形态,符合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由于住屋的大量需求,维也纳市区里,甚至郊区空地,营造工程随处可见。除此之外,王公贵族也纷纷建造起华丽巨大的宅邸。
其中最有名的,首推以法国凡尔赛宫为蓝图而建、位于郊区的皇室夏宫--美泉宫(Schonbrunn Palace)。此时也正好赶上巴洛克潮流的末期,随后的洛可可与新古典风格蓄势待发,所以大量新造建筑的立面多呈现这三种风格,造就了维也纳的基本面貌。
以法国凡尔赛宫为蓝图而建,位于郊区的皇室夏宫:美泉宫(Schonbrunn Palace) ,其宫殿花园建于十八世纪,展现浓厚的法式巴洛克风格,一九九六年其花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新纪元)
虽然新建筑持续营造,城墙内的维也纳仍旧处于中世纪城市的规模与形态。中世纪的城墙限制住城市的向外发展,狭窄弯曲的街道和参差林立的建筑形成零乱的市容,公共设施缺乏、卫生条件恶劣。而工业化导致人口过度集中的结果,造成居住空间的日渐拥挤,夹杂在城市中的工厂排放混浊的空气与污水,加重了疫病的不时流传,种种问题使原本乏善可陈的城市更显弊端。
在城市建设方面,虽然将坟场迁到市外、兴建下水道、实施街道清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卫生情况,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待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