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 require '../MagHead2p.htm';?>
從餐桌到油箱的羅非魚
@ require 'MagLeft2p.htm';?>
|
從餐桌到油箱的羅非魚
|
左圖:從羅非魚提取的生物柴油用於汽車燃料。右圖:洪都拉斯一家漁業公司用羅非魚生產生物柴油。
|
文 ◎ 方洪 圖 ◎ 法新社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羅非魚(Tilapia)俗稱「非洲鯽魚」(台灣叫吳郭魚),肉質嫩,是餐桌上的佳餚。如今,羅非魚的命運也有變化,不僅要上餐桌,還要進燃料油箱。
洪都拉斯一家叫做「聖彼德」的漁業公司五年前開始經營羅非魚,最初完全是供食品消費;最近他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從魚骨和內臟提取生物柴油。這樣一來,羅非魚得到了全面利用,肉供人食用,骨頭內臟歸車子「享用」。
羅非魚處理生產線。
該公司在水庫中養殖羅非魚,每天用卡車將魚運往車間進行處理。生產線上的工人將整條魚分成兩半,將魚肉和魚頭、骨、內臟分離。除了生產生物柴油外,剩餘的部份還用來做成魚飼料餵雞和蝦。
公司每天售往外地的羅非魚足足裝滿兩架飛機,而每年生產的魚有兩千五百萬公斤。同時呢,他們從魚頭、皮和內臟中汲取柴油,每年可以生產三十萬加侖。這些燃料足夠為整個工廠提供電力,還可以滿足公司的十輛運輸卡車和八輛職工乘坐的班車的燃料消耗——對於公司來說,這太值得了,而且每加侖柴油花費比礦源柴油便宜一美元多。
通常漁業生產的下腳料是作為垃圾處理的,不但浪費還造成環境問題。該工廠的做法一舉數得,引起了廣泛關注。洪都拉斯人民目前並不富裕,世界銀行數值表明,百分之七十的人每天生活費用不到兩美元。有關人士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考慮能源、環境問題很重要,這涉及到發展是否可以持續和後代的福祉。◇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羅非魚(Tilapia)俗稱「非洲鯽魚」(台灣叫吳郭魚),肉質嫩,是餐桌上的佳餚。如今,羅非魚的命運也有變化,不僅要上餐桌,還要進燃料油箱。
洪都拉斯一家叫做「聖彼德」的漁業公司五年前開始經營羅非魚,最初完全是供食品消費;最近他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從魚骨和內臟提取生物柴油。這樣一來,羅非魚得到了全面利用,肉供人食用,骨頭內臟歸車子「享用」。
羅非魚處理生產線。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
?>
|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5/3546.htm(新紀元周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