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 require '../MagHead2p.htm';?>
穿行银河系的长尾巴恒星
@ require 'MagLeft2p.htm';?>
|
穿行银河系的长尾巴恒星
|
米拉(红巨星)向外抛射物质,并高速飞行。在过去三万年中走过了十三光年的距离。(NASA)
|
文 ◎ 张延恭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美国航天局(NASA)的“星系演化探索者”太空望远镜,最近重新发现了一颗已经研究了四百年之久的恒星:米拉(Mira)。说“重新发现”,是因为天文学家观察到老朋友“米拉”竟然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米拉的中文名字叫“刍蒿增二”,又叫作“鲸鱼座O”, 是位于鲸鱼座的一颗红巨星。说到红巨星,顾名思义,当然是大个头的红色天体。其实红巨星是一个天文学专有名词,指的是一种老年恒星。
据说太阳在几十亿年后 也会成为红巨星,那时候太阳直径大约是现在的一百倍大,地球上的一切都将变成焦土。最终还将吞噬掉包括地球在内的内行星。
米拉就是这样的红巨星,它距离地球三百五十光年,是天文学家大卫.法比利萨斯在一五九六年八月三日开始了一系列的观测之后才确认的。从那以后,米拉一直是天文学界关注的对象。然而直到今天,才发现它还有一条壮观的“尾巴”,这不能不使人们感到诧异。
NASA的“星系演化探索者”太空望远镜。(NASA)
科学家们解释说,NASA的“星系演化探索者”望远镜对紫外光非常敏感。米拉的尾巴恰恰是在紫外光区,这也许是以往的观察都没有能够发现米拉真面目的原因吧。
据美国航天局的影像显示,米拉的这条尾巴是由碳、氧、氮等物质组成的淡蓝光束,约十三光年长,相当于冥王星到太阳距离的两万倍。以往人们认为,有尾巴的天体只有慧星,恒星有尾巴这还是头一遭,真令人大开眼界。
超速的恒星 并不孤独
米拉有许多引人注目的方面,其中之一是,它以每秒一百卅公里的速度穿过银河系。为甚么会这么快?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据天文学家猜测,可能是其他天体引力作用造成的。
米拉并不孤独,与它一起在星际间高速旅行的还有一颗伴星。其实米拉本身就是一对联星,我们前面提到的红巨星“米拉A”是主星,伴星叫“米拉B”,是颗白矮星,它比“米拉A”还要老。
所谓白矮星,是老年恒星经历了红巨星阶段后,会将外壳抛出形成行星状星云,而留下一个核聚变产生的高密度核心,即白矮星。再往后,就是真正的寿终正寝。不过恒星的死亡不是安祥的,而是伴随着剧烈的超新星爆发。这是恒星死亡时的壮烈场面,同时呢,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也会压缩附近的星际云,引致新的恒星的产生。
看来这超速的米拉,竟然还是一对老年伴侣。另外,米拉和伴星是相互环绕的,轨道周期约为四百年。
变星米拉--奇妙的星
红巨星的米拉还是一颗振荡的变星,就是说它的亮度随着时间周期性变化。法比利萨斯首先在观测水星的时候,他因为需要一颗参考星来做位置的比较,挑选了一颗邻近而先前未曾注意到的三等星。
到了八月廿一日,这颗参考星的光度增加了一个星等,到了十月却暗至看不见。当时法比利萨斯猜想它是一颗新星,在一六○九年的二月十六日又看见了这颗星。
终于,约翰.霍华德测量出这颗恒星的变光周期大约是十一个月;约翰.赫维留也在同时段观测到了它,因为在天空中,没有任何一颗已知的恒星有像米拉这样的行为,所以在一六六二年的《Historiola Mirae Stellae》中将之命名为“米拉”(意思是奇妙的星)。
人类的天文观测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那么,为甚么在此之前没有人描述过米拉呢?其实有学者建议,人类可能很早就知道米拉了,甚至认为,公元前二世纪的一些文件中,就有关于米拉的线索。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也非常发达,在一五九六年的档案文献中也有描述。但是由于当时只记录了出现的星官,因而难以确认。
正因为米拉的亮度的变化,因此对它的距离的估计并不是很精确。
早期的估计是约二百廿光年,后来有资料认为是四百一十七光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天文学体系中,米拉是长周期的“ 米拉变星 ”的“样本”恒星,它和其他已知道的六千多颗都是红巨星。
有助研究恒星死亡过程
在几十亿年前,米拉是与我们的太阳一样的恒星。米拉耗尽了核心的氢燃料之后,继而开始燃烧核心外围的氢气层。这不仅使星体亮度大增,同时体积也开始膨胀。由于体积膨胀太快,内部燃烧发光跟不上,结果造成表面温度的降低,从而呈现红色。渐渐的,米拉会将它所有的气体物质抛出,变成一颗白矮星。
米拉约从大约三万年前开始喷发物质,进入漫长的恒星死亡历程。
同时,由于米拉高速在宇宙中飞行,于是它抛出的物质就在它身后留下了长长的尾巴。
科学家认为,米拉尾巴含有的碳、氧等物质,可能促成新恒星、行星,甚至新生命的诞生。这项发现对于研究太阳等恒星如何死亡、最终诞生新太阳系的历程有很大助益。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由于米拉高速行进,在它的前方形成了激波。激波主要由热气体构成,这些热气体也会将米拉抛散在身后的物质加热,形成紫外线的光。如果不是望远镜能进入紫外光区,米拉的尾巴还将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米拉(右端)和它的长尾巴。(NASA)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美国航天局(NASA)的“星系演化探索者”太空望远镜,最近重新发现了一颗已经研究了四百年之久的恒星:米拉(Mira)。说“重新发现”,是因为天文学家观察到老朋友“米拉”竟然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米拉的中文名字叫“刍蒿增二”,又叫作“鲸鱼座O”, 是位于鲸鱼座的一颗红巨星。说到红巨星,顾名思义,当然是大个头的红色天体。其实红巨星是一个天文学专有名词,指的是一种老年恒星。
据说太阳在几十亿年后 也会成为红巨星,那时候太阳直径大约是现在的一百倍大,地球上的一切都将变成焦土。最终还将吞噬掉包括地球在内的内行星。
米拉就是这样的红巨星,它距离地球三百五十光年,是天文学家大卫.法比利萨斯在一五九六年八月三日开始了一系列的观测之后才确认的。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
?>
|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6/3576g.htm(新纪元周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