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中有這樣一則,一個老太太在家看電視,新聞上說有個司機進錯了路口,在高速路上逆向行駛,其它車輛紛紛躲避不及。老太太想起丈夫也在路上,就趕緊給他的手機打電話,說電視上看見有個傢伙反向開車,要他小心點兒。電話另一端老漢怒氣衝天的說,「我知道,還不只一個呢,他們所有的人都在反方向開車!」

初來美國考駕照有道題,問開車是「人權」(rights)、還是「特權」(privilege)。當時心想,在中國活到二十來歲,還沒享受過甚麼人權,特權更無從談起,美國是自由國家,個人權力至上,於是也沒多想,就在「人權」旁劃了個鉤,結果答錯了。考官認真的提醒說,駕車不是你的人權,而是特權。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逆向行車的老人和替黨倜儻的苦衷

賓州費城爵碩(Drexel)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

文 ◎ 謝田

經典故事中有這樣一則,一個老太太在家看電視,新聞上說有個司機進錯了路口,在高速路上逆向行駛,其它車輛紛紛躲避不及。老太太想起丈夫也在路上,就趕緊給他的手機打電話,說電視上看見有個傢伙反向開車,要他小心點兒。電話另一端老漢怒氣衝天的說,「我知道,還不只一個呢,他們所有的人都在反方向開車!」

初來美國考駕照有道題,問開車是「人權」(rights)、還是「特權」(privilege)。當時心想,在中國活到二十來歲,還沒享受過甚麼人權,特權更無從談起,美國是自由國家,個人權力至上,於是也沒多想,就在「人權」旁劃了個鉤,結果答錯了。考官認真的提醒說,駕車不是你的人權,而是特權。人權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特權是給予的,是可能被褫奪的。如果你的駕駛特權威脅到他人的財產和生命,特權就會被剝奪,駕照就會被吊銷。

美國各州開車一般有年齡的下限,但沒有上限,所以老年人即使老糊塗了、胡亂開車,目前還不太容易、也不太可能通過法律剝奪其駕駛的特權。這個故事的意義在於,在逆流而動的時候,人們自己可能並不清楚這一點。

管理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福特一百年前推出T型(Model T)車、私人車開始在美國大面積普及時,當時有個著名的馬車公司,在研究對付這個新興挑戰的方案。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替公司的管理層想一想:公司在市場顛峰,品牌暢銷,盈利豐厚。他們是業界的翹楚和權威,其畢生經驗都是馬車製造。面對一種陌生的概念、一種不需傳統動力(馬匹)的車子,你的反應如何?你會不會只看新事務的缺點,如噪音很大甚至恐怖,煞不住車時會撞出路面?而馬車則穩定、成熟、安全。

當時這家馬車公司的管理人員就是這樣想的。他們調研的結論,是要造出質量更好、跑得更快、更豪華的馬車,來跟汽車競爭。當然啦,這家公司早已不存在了。

社會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最近幾月由於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股市大跌。儘管各央行積極救市,主要股市的市值還是蒸發了數萬億美元。但在全球股市大跌的時候,中國股市卻逆流而上,股指攀昇。不但股市如此,房市也一樣,利率提高房價不但不跌,還瘋了似的猛漲。從理論上看,利率升高股市一定下跌,因為銀根收緊、錢會被儲蓄吸走;房市也會下跌,因為購買力會因為高利息而下降。東土的股市和房市到底有甚麼中國特色,以至於能逆流而動、不按牌理出牌呢?

大陸學者郎鹹平教授對這一反向行駛的見解頗為新穎,不乏真知灼見。從他的演講中我們得知,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專家和老百姓的內心深處都「焦躁不安」。無論股價漲跌,人們都緊張異常。投資經營環境越惡劣、腐敗越嚴重,股價就越好、房價就越高,存在這樣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其原因,郎鹹平認為,是土地及信貸兩大核心資源都操縱在政府手上。而這個政府我們知道,其上上下下,都有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個特權的動機,理解這個權力和特權的關係,以及特權可能消失的前景。郎教授用「虛靡資金」的概念解釋這一現象,而在海外學者的眼裡,這個「虛靡資金」無疑是腐敗資本、貪污所得的同義詞。中共多苟活一刻,這筆資金就會多增加一點,老百姓就會多掙扎一分,中國經濟就會多不按牌理出牌一天。

郎教授被稱為「風流倜儻的先鋒」,制度中浸淫多年,觀察深刻、見解獨特、彌足珍貴。但高論中似多有投鼠忌器的考量,比如關於腐敗的「體制問題」和公產品不足的論斷,用詞斟酌謹慎,未免掩蓋了才氣,令人扼腕,不然我們會指望更多的精闢之言。身在曹營,心在漢亦或在曹,頭頂上風燭殘年的黨要維持風流倜儻,都不大容易。

老人逆向行駛,是生命的局限;馬車高管逆流而動,是理性的限制;而紅朝食肉糜者的逆流而行,難以用人的本性、理性的局限來解釋。郎鹹平的解釋和一般經濟學家、甚至教科書不同,這也不甚奇怪,因為中共治下的社會根本不是正常的社會。如果說,正常社會的走向是文明的趨勢、人類的趨勢,而國際社會這個唯一逆向行駛的怪胎,自然是反文明、反人類的了。◇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8/3640.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