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七月十六日,台北县中和警分局警察逮到两名由中国来台行乞者。这两名残疾男子系以商务考察之名来的,才四天就各乞讨一万多元新台币。他俩并坦承,曾多次到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行乞,都没被识破,没想到第一次到台湾就被抓。

这起事件透露出“行乞已跨国化”,或许也已全球化了呢!该事件在台湾被关切的焦点在政府对中国人士来台审核出现大漏洞。这当然是必须检讨的问题,但更根本和有趣的问题是:行乞事件为何出现?它会消失还是会扩张?答案端视世人是否能抓到根源并根除之。由简单的经济学供需原理解析或许就可寻到根、探到源。

就我来说,看到这则新闻报导,脑中立即浮现出一八八五年纽康(Simon Newcomb)这位由天文学家改行为经济学家的先生,在那么久远之前就以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分析“乞食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情景。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自由评论 正体版       列印机版

乞丐经济学



文 ◎ 吴惠林(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图 ◎ Getty Images

二零零七年七月十六日,台北县中和警分局警察逮到两名由中国来台行乞者。这两名残疾男子系以商务考察之名来的,才四天就各乞讨一万多元新台币。他俩并坦承,曾多次到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行乞,都没被识破,没想到第一次到台湾就被抓。

这起事件透露出“行乞已跨国化”,或许也已全球化了呢!该事件在台湾被关切的焦点在政府对中国人士来台审核出现大漏洞。这当然是必须检讨的问题,但更根本和有趣的问题是:行乞事件为何出现?它会消失还是会扩张?答案端视世人是否能抓到根源并根除之。由简单的经济学供需原理解析或许就可寻到根、探到源。

就我来说,看到这则新闻报导,脑中立即浮现出一八八五年纽康(Simon Newcomb)这位由天文学家改行为经济学家的先生,在那么久远之前就以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分析“乞食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情景。总括一句话:有需求。对乞丐有需求的情景是:看到路旁有人行乞,路过者就掏钱给。我们都知道,乞丐选择的地点是熙来攘往、人群众多之处,其收入当然可观,而行乞者的“机会成本”又几近于零,“无本生意”即便是有杀头的风险都有人干了,何况这种几乎毫无风险的行乞行为!

为何人们对乞丐有需求?按人们对一般物品产生需求的两个要件,亦即“意愿或偏好”和“能力”就可清楚了解。对乞丐有需求的第一个要件显现在“人具有同情、怜悯心”上,而亚圣孟子在那么久远之前不是就明白告诉我们“世人皆有恻隐之心”了吗?我想人们应不至于会像喜欢一般物品一样的对待乞丐吧?也就是应该不会看到乞丐就高兴而获得满足或效用。至于另一个要件“能力”,就更明显了,那就是“有钱”,亦即有多余的所得来满足“怜悯或恻隐之心”。

那么,进而要问的是:台湾人民对这两个中国乞丐是否另眼相待?也就是说,是不是因为他俩是“中国乞丐”才给钱?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这两人如果没被警察逮到,根本不知他们是中国乞丐。所以,台湾人民对于乞丐是有需求的。由这两位跨国乞丐第四次到马来西亚和一次到新加坡行乞,以及本次到台湾来,可知在中国行乞最不易,没啥赚头。而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没被识破,但不继续在这两地行乞却到台湾来,也似乎可推知在台行乞被认为较有赚头,才四天就有一万多元收入或可证明。有趣的问题是:台湾人民较有恻隐之心,或者较有余钱?

虽说世风日下,人心已不古,但台湾民间依然弥漫着“做善事”的风气,或者也正是台湾人敬天敬神,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德行善会有福报”的具体反应吧!由林立庙宇且香火鼎盛也可见端倪,而民间慈善机构的普遍和地震、风灾,甚至个别家庭或个人遭遇不幸,也都纷纷有援手伸出,都是台湾人民有着恻隐之心的明证。如此,对于状似可怜的乞丐生出同情心,应是很自然的,而“有余钱”也当然是行善事的必要条件了。此外,台湾人掏钱给乞丐者不少,间接说明台湾经济并不差,至少没有一些媒体所形容的那般不堪情境。

值得严肃思索的问题是:乞丐应不应存在?如果乞丐真是无法且无力谋生者,是政府应成立收容所或任由他们行乞?或民间善心之士设立收容所来解决?大家应比较赞同不论是政府或民间以收容所这种方式吧?由种种事实可知,当今的乞丐们有些是冒牌货,甚至由于行乞好赚,竟然形成帮派、行业了呢!而竟然将小孩打残逼迫行乞的案例也所在多有,于是对乞丐有需求乃产生“爱之适足以害之”的不堪后果。

那么,善心的人们,除了有“温暖的心”之外,是否更应该要有“冷静的脑”呢?◇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竹幕镶金盾死保十七大?(第37期) ---2007/09/20刊
  • 突破中共的网络封锁(第37期) ---2007/09/20刊
  • 互联网的出生证:核武器也无可奈何(第37期) ---2007/09/20刊
  • 在天之功 不贪为己有(第37期) ---2007/09/20刊
  • 相关文章
  • 新生要求退学 中国高校频传(第36期) ---2007/09/13刊
  • 奥运五环之蚀── 评析二○○八北京奥运与中国人权状态 (第35期) ---2007/09/06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