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涧水边松风蝉鸣半山腰上,古树石路小桥流水茶艺人家”这是隐入小山谷乐当一个“俗”人的傅端章所居处的“仙境”。八年前,他抛弃都市高薪,毅然回乡……


傅端章。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山水龙吟--古风茶馆的山中传奇
国医后裔傅端章无师自通 山林筑唐风屋圆梦

傅端章与妻子在山水龙吟,共品好茶。

文 ◎ 陈柏年 摄影 ◎ 苏昭蓉

“山涧水边松风蝉鸣半山腰上,古树石路小桥流水茶艺人家”这是隐入小山谷乐当一个“俗”人的傅端章所居处的“仙境”。八年前,他抛弃都市高薪,毅然回乡……


傅端章。

“山涧水边松风蝉鸣半山腰上,古树石路小桥流水茶艺人家”这是隐入小山谷乐当一个“俗”人的傅端章所居处的“仙境”。八年前,他抛弃都市高薪,毅然回乡……

“山水龙吟”,这透着一股仙气的名字,是一间没有广告、山路迂回,连招牌都隐隐不现的山中茶馆。但是只要在别人热烈的推荐与指引下,去过一次以后,那清雅古朴的池畔小筑、甘美鲜甜的茶香餐点,以及主人温馨的人情味,就会在你脑中缭绕不去,使你愿意再度呼朋引伴,回到这间隐于山谷中的茶馆。只因为它实现了你心中好山、好水、好茶饭、好地方、好朋友的梦想。

其实这间山水龙吟,正是店主傅端章毕生的心血与梦想的实现。它不但是坪林的传奇,更是台湾以环境保育维护、调息健康养生为主轴,结合了社区营造、休闲旅游与优质人文的精采典范。

在这穷乡僻壤,怎么孕育出这样一间清奇古雅的小店呢?这位貌似淳朴寡言,其实风趣幽默的茶馆主人,原来是一个性喜“反其道而行”的奇士……

世代中医 圣裔之后

谈起傅家代代相传的绝学,就是以中医济世。傅姓祖先曾在唐代为国医,通晓山医命相、风水建筑等等奇术。这也就是为甚么傅端章能无师自通,建出“山水龙吟”这样令建筑师也为之惊叹的古风茶馆。

小时候傅端章就爱跟在祖父身旁。傅端章说,中医领域广泛,吃药其实是下下策。当祖父发现,这个人吃药吃了一段时间还不好,就会到那人家中看看,告诉他应该在生活上注意甚么,这人也就不药而愈了。因此在傅端章心中,非常相信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活环境,比甚么都重要。

傅端章生有灵犀,当祖父重病住院期间,有一天,正与人玩得兴高采烈时,忽然一个念头打进来:“祖父死了!”他立时嚎啕大哭,如丧考妣般的转身回家,玩伴都大为不解。傅端章一面哭一面嘴里嚷着:“阿祖死了!”进了家门后,母亲立刻打他一个巴掌:“阿祖明明住在医院里,怎么说他死了!”其后传来噩耗,方知傅端章所言不虚。

由于世代相传,傅家是坪林唯一的中医店,太祖、曾祖、祖父,都是中医师。小时候祖父问诊、爸爸妈妈帮忙抓药、招呼餐食、茶水那种热闹的情景,犹然深刻留存傅端章的脑海中。

“小时候的茶非常好喝!”

傅端章赞叹的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污染与滥植,冲泡出来的茶自然甘甜可口。傅端章唤为“阿祖”的祖父心地善良,遇到贫穷的病患不收钱,病人多会以自家的好茶回赠,所以傅端章喝到许多好茶。正是因为爱茶而开起茶馆的傅端章遗憾的说:“那时候的好茶,现在找不到了!”

天纵聪明 儿时轻狂

谈到儿时成长记忆,傅端章叹了声气:“我小的时候很皮!”

由于傅端章非常聪明,父母又忙于医务,精明又好玩的他俨然成了附近的孩子王,带着一群孩子上山下田,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他曾经为了“替天行道”,带着一群小毛头,将烧完香的残杆,逐一插入公认“恶人家”所种的一排排高丽菜,以致外表看来还好好的,里面却都腐烂了。不信邪的傅端章,又由于看不起乩童装神弄鬼的骗财,还会在屋顶暗处以弹弓泥丸投掷为乐。没零用钱的时候,他用线系上甲虫,垂在保坪宫的香油钱箱中,自己拿着线头在暗处等待,待甲虫捉到纸币,再俟无人时收线。

“所以,当时小孩有一支玩具塑胶枪就很拉风了,我则左手一支枪、右手一把剑;左边口袋是弹珠、右边是尪仔标;脸上戴墨镜,头上还有一顶帽子!”

大胆的傅端章还曾偷走保坪宫内所供奉玄天上帝的剑,与人相斗。大人发现了自然惊怒不已。

“祖父从来没有打过我,那是他第一次打我。”

岂知不服气的傅端章继而又神不知鬼不觉的偷走整个神像,藏放在一处荒废工寮内的茅草中,这件事情在当地甚至全台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因为坪林所供奉的玄武大帝不但是乡民信仰的中心,现今台湾许多地区供奉的神亦是从此分灵出去,因此不仅坪林乡绅村民日日烧香、设坛、作祭,各地进香团也纷纷组团,绕境探询。所以本来已经渐显萧条的坪林,忽然间又变得热闹起来。

初次看到此种阵仗的傅端章才说:“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害怕!”后来聪明的傅端章巧妙的还回神像,整件事情才算落幕。

如今的他语意深长的说:“这些我欠下的后来都还了,而且是加倍的还。”

升学如坐监 从医苦

初中时,傅端章被家人送到明星国中就读,沉重的升学压力,天天被责打。其后由于家人要求从医,他顺利就读医专检验科,毕业后在台北以令人羡慕的高薪任职,但是傅端章总感觉非常痛苦。

“因为我从小自由惯了,就在山林里生活,那时候很快乐,每天巴不得太阳快点上来,黄昏时恨不得天晚点黑,天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长大以后完全相反,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熬……国中读书的时候觉得好像在监牢里一样,到了台北工作以后,每天在医院看人家生老病死的,一天到晚在细菌培养室里培养细菌,既危险,又没有成就感。”他说。

“都市那种地方,那么吵又那么拥挤,没有人情味,怎么能住人?……我从骨子里发酸,不愿意待在都市里。”

傅端章说,那段时期是他最不愿意回忆的岁月。于是童年逍遥自在与故乡美丽的山水便招唤他返乡,完成自己久远以来的梦。

回归田园 深耕故里

傅端章说:“我廿岁刮胡子的时候,就计画每十年要做甚么。卅岁要结婚,四十岁要努力打拚,五十岁要完成自己的梦想……”

傅端章的梦想是甚么呢?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山林美景之中,怡然自得、以茶会友。他说:“赚大钱的话要到都市里,这里只能交朋友。”

坪林约在卅年前,以优质高价的茶叶产销闻名,如今没落趋势日益明显。然而傅端章这间“山水龙吟”茶馆,却能跳脱当地思维,创造商机,这不啻是一个奇迹。傅端章认为,这是因为他掌握了坪林珍贵的资源:茶香味、乡土味,与人情味。

“当初构想,我要一个和人家都不一样的、很协调的环境,让人来了会看到赏心悦目的美景、听到自然的风声鸟叫,闻到芬芳的茶香,吃到的是养生有机的食物……自然会吸引人,呼唤和我相同的朋友来访。”

盛夏时节,端坐堂庑宽敞、视野辽阔的古风建筑,瞻望远山,耳闻谷中蝉鸣鸟声。此时一阵凉风轻拂,落叶、蒲公英与银色翅虫四散在林间草地,银光点点。在这里品味好茶美食,与身旁好友把盏欢谈,实是一大乐事。难怪文化、艺术界之人会不远千里来这口耳相传的好地方。

傅端章很注意食材的选择,以自家栽种的新鲜苦瓜、番薯叶,或者是池中放养的苦花鱼相待;傅太太也强调必然是非常新鲜、纯净有机、美味可口的食材才会列入考虑,且现到现作,难怪来此的客人都会大快朵颐,赞美连连。


美食。自家种的苦瓜。

古风建筑 环境和谐

由于学过风水,傅端章以大面玻璃借景入室,使客人感觉到坐在室内也如置身山林。烹茶观景赏雨,好不愉快。

提到这儿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唐风建筑,傅端章说是仿自己坪林祖上古厝的规制,无师自通而建。

“小时候拿竹剑两个人玩,剑会断一定是从三分之一的地方断掉。”傅端章说。而观察梁柱,都是按照三、六、九的比例:如屋高是九尺,宽就会是十八尺,大梁也会是十八尺……这三、六、九比例是一个奇妙的玄机。又如我们所谓的一坪,就是三尺乘六尺……诸如此类,使他对于建筑道理了然于心。

庭前溪畔的石路蝴蝶飞舞,这是在山下施放农药的地方所看不到的。此地岩缝渗出的地层水,经过检验没有污染,水质非常好。傅端章不种一般廉价滥生的花,他希望发展当地的生态,把原生种保护起来。他曾痛心的对随意倾倒垃圾的乡人说:“如果连动植物都活不下去了,人还能活得了吗?”

夏天晚上来到这里品茶,四面窗户大开,却连一只扰人的蚊子也没有。傅端章他不惜成本,在茶馆下方挖掘生态沟,放养盖斑斗鱼,而此鱼正是蚊子的克星。一般人最感到害怕的蛇类,也被他以食物链中生态平衡的方式清除干净。

在开挖道路时,他会为了保留一棵生态丰富、长满鸟巢厥、会引来松鼠与飞鼠的老树,不惜成本开挖其他道路而行,务使万物和谐共生,此种善待用心实属难得,难怪来到此地,骤然令人感觉心神舒畅。


庭园一隅。

转变观念 再创商机

在这个时代,傅端章说自己营造了一个最平凡的环境,其实是隐藏了一份深沉的愿景。

傅端章强烈反对,为引来商机,首先必须探讨游客的本质与消费的目的,因而导致千篇一率的观光发展,这不啻是浪费公帑。

他认为,发展当地原有特色,将农业提升到服务业,以坪林水源保护区的守护人自居,提出一个双赢的水源政策,只要维护好坪林纯净的好山好水,对都市人就极富吸引力。

虽然老一代的居民质疑:“你每天躲在山上在做甚么?”“我在卖空气!”“那个地方哪有人会喝茶?只有鬼在泡茶,又没有朋友!”然而傅先生知交满天下,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个人的角度卅度,两个人六十度,如果很多人的话就是一个圆。否则就是一个十五度的角会去刺别人。”傅端章常对不肯接纳建议的人说。

此地学者钟友联教授说:“坪林要做甚么?带他们来‘山水龙吟’看一看就知道了!”

初时傅端章的太太极为反对举家迁到山谷,但时间长久,要她再迁回都市可绝对不行了,深为佩服傅端章当时独排众议的思虑与抉择。来访几次,皆有客人在座聚会,或举杯谈笑,或奏二胡助兴,甚至有廿人举办的南管发表会,文人雅士,颇为不俗。

问到傅端章是否会担心,一旦有更多人知道此地后,蜂拥而至的游客太多,将会破坏此地的清幽。傅端章严肃的说:“环境污染是教育问题,和建设问题要分开来看。”他衷心期盼家乡的好山、好水、好茶,能被更多人知晓。◇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39/3690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