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海洋經濟體系,對外貿易依存度相當高,因此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中國則是大陸經濟體系,對外貿易對中國相對上較不重要。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五年就已經超過50%,而在一九九一年時更達90%;中國到一九九六至二零零零年時還未達37%,直到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五年時才達到51.89%。兩者經濟發展的動力不同,因此發展型態也不同。

台灣的地理特徵之一是四面環海:東有太平洋,西有台灣海峽,南有南海,而東北及北有東海。與他國的距離分別是:菲律賓群島在南部,北端的恩如紐角距台灣最南端約二百二十五英里,首都馬尼拉則距台灣最南端三百九十英里;琉球群島在東北方,為到達日本之踏腳石,日本本土最南端的鹿耳島距台灣北部的基隆六百六十英里;西面距中國約一百英里,澎湖列島介在其中,與台灣本島海岸相隔只有二十五英里;夏威夷群島隔太平洋,距台灣四千七百英里。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從歷史看台灣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型態



文 ◎ 葉淑貞(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圖 ◎ Getty Images

台灣是海洋經濟體系,對外貿易依存度相當高,因此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中國則是大陸經濟體系,對外貿易對中國相對上較不重要。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五年就已經超過50%,而在一九九一年時更達90%;中國到一九九六至二零零零年時還未達37%,直到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五年時才達到51.89%。兩者經濟發展的動力不同,因此發展型態也不同。

台灣的地理特徵之一是四面環海:東有太平洋,西有台灣海峽,南有南海,而東北及北有東海。與他國的距離分別是:菲律賓群島在南部,北端的恩如紐角距台灣最南端約二百二十五英里,首都馬尼拉則距台灣最南端三百九十英里;琉球群島在東北方,為到達日本之踏腳石,日本本土最南端的鹿耳島距台灣北部的基隆六百六十英里;西面距中國約一百英里,澎湖列島介在其中,與台灣本島海岸相隔只有二十五英里;夏威夷群島隔太平洋,距台灣四千七百英里。

與他國的關係或他國對台灣的影響決定於海上交通是否方便。中國距離台灣最近,只有一百英里,但是一直到十七世紀台灣與中國並沒有甚麼關係;經濟發展程度也落後中國甚多。首先來台灣設立行政組織,統治台灣的也不是中國,而是歐洲人。為甚麼呢?因為台灣海峽航行困難,故稱為「黑水溝」。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海上交通是依賴帆船,而帆船時代依賴東北或西南季風航行。因此閩粵沿海居民南渡到南洋或是北渡到日本長崎,但難以東渡到台灣,除非是船難。

這是因為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及航運知識尚未發達,要橫越「黑水溝」很困難。直到十六世紀末的明朝後期,造船與航海技術較發達,才有更多的漢人來台灣。因此,直到十六世紀,台灣仍處於漁獵階段,農耕技術仍為原始耕種方式。直到十六世紀海上交通發達以後,海外貿易才變成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與他國之間的分工型態也決定了台灣經濟的型態。

台灣的經濟發展始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比中國晚了至少十六個世紀。中國的傳統經濟時期始於戰國時代,而台灣則始於一六二四年的荷治時代。在戰國時代中國北方就已經脫離了原始經濟時期,南方也於西元八世紀脫離原始經濟時期,而進入了傳統農業為主要經濟結構的傳統經濟時期。台灣直到十七世紀初葉,仍處於原始經濟時期,自荷蘭人於一六二四年入台之後,才逐漸脫離原始經濟時期,進入傳統農業經濟時期。所以發展的起點比中國晚了將近十六個世紀。

中國曾於秦漢時期以及八至十四世紀有快速的發展,而在八世紀以前的魏晉南北朝,曾經有過長期的停滯,而在十四世紀以後又逐漸進入發展陷阱。中國之所以在八世紀以前陷入長期的停滯,就是因為內部的資源不協調,由於人口過度成長,而其他的資源無法以相同的速度擴張,尤其是缺乏傳統農業最重要的土地,因而陷入了馬爾薩斯的貧窮陷阱。西元八世紀以後,因為華南及華中土地的開拓,大大增加了資源,因而創造了第二度的高度發展的時期。但到十四世紀以後,又逐漸出現資源不協調的現象,因此而逐漸進入另一個貧窮陷阱。可見中國的發展型態與內部資源的稟賦有關。

台灣一開始發展經濟,便以對外貿易為發展的動力,因此台灣經濟發展的速度決定於世界經濟景氣繁榮與否,只要世界經濟興榮則台灣經濟自然就繁榮。世界經濟不曾出現長期的停滯,所以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台灣經濟也不曾出現長期的停滯。可見,台灣發展形態也與中國不同,亦即台灣無長期的停滯,而中國曾經出現長期的停滯。

台灣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與中國不同,一進入發展時期,發展速度就加速了。因為經濟成長的速度比中國來得快,台灣在十八世紀左右,人民的生活水準已經超過中國地區了。曾任台灣知府的沈起文在一七二零年代就指出:「漳泉內地無籍之民無田可耕,無工可僱,無食可覓。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溫飽,一切農工商賈以及百藝之末,計工授直,比內地率皆倍蓰。」這段敘述說明,至少在十八世紀,台灣的生存條件已經比中國東南沿海好得多。

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及型態,在外資流動不興盛的時代,決定於內部的資源稟賦,而台灣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型態,則決定於對外貿易是否興盛。由此可見,外資對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042/3755.htm(新紀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