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南部面积二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今天的苏丹共和国,苏丹(Sudan)当地语意为“黑土地”。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人称“火炉国”,居民皮肤多呈黑色或棕褐色。这个非洲最大的国家,三千多万人口中,7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也通用英语。北纬十一度以北地区主要居住着阿拉伯族裔,南部则散居着六百多个非洲族裔部落,他们信仰基督教和传统拜物教,土著部落中有一百三十多种语言和方言。

苏丹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二零零四年联合国开发计画署人类发展指数中列第一百三十九位。除首都喀土穆所在的中部地区和盛产棉花的杰济拉地区,以及近来发现的石油产区外,其他很多地方是人烟稀少的沙漠。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封面故事 正体版       列印机版

沧桑动荡的黑土地

随着1983年内战的扩大和加剧,奴隶贸易在苏丹死灰复燃。图为基督教团结会人士在美国华盛顿DC的苏丹大使馆外抗议苏丹的奴隶制度。(法新社)

文 ◎ 王静雯

撒哈拉沙漠南部面积二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今天的苏丹共和国,苏丹(Sudan)当地语意为“黑土地”。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人称“火炉国”,居民皮肤多呈黑色或棕褐色。这个非洲最大的国家,三千多万人口中,7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也通用英语。北纬十一度以北地区主要居住着阿拉伯族裔,南部则散居着六百多个非洲族裔部落,他们信仰基督教和传统拜物教,土著部落中有一百三十多种语言和方言。

苏丹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二零零四年联合国开发计画署人类发展指数中列第一百三十九位。除首都喀土穆所在的中部地区和盛产棉花的杰济拉地区,以及近来发现的石油产区外,其他很多地方是人烟稀少的沙漠。

非洲情结

说到苏丹历史,我们不妨先看看非洲的过去。不少考古学家推测,如今的地球人起源于非洲。人类从非洲起源,经过千万年的迁移变化,最后繁衍出了五大洲各类肤色的人种。

不管这种假设是否成立,至少它从另一侧面道出了如今地球人对非洲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也许那里曾是我们的故乡。

释迦牟尼佛讲“四大皆空”,里面提到了地、水、火、风的四大理论。古代霍比人传说造世主曾把人类分送四个方位,让他们逐渐变成四种肤色并负有四种使命。东方的印地安人也就是红种人,他们是“土地”的守护者,要去领悟大地的知识,了解不同作物的特性;南方的黄种人是“风”的守护者,他们要去领悟天空和呼吸,并用来帮助气功修炼上的进步;西方的黑种人要做“水”的守护者,去学习万物之首--水的启示;北方的白种人则是“火”的守护者,他们要发明电灯、汽车等与火有关的科技和艺术。

这个古老的传说也许道出了非洲历史的渊源。黑皮肤人如何能像水一样处于低位而自强不息,藏污纳垢,承载万物,奔流不息。佛家讲因果轮回,人心变坏了的地方就是灾难多。当我们回顾苏丹人经历的苦难时,不妨静思下一个民族该如何像水学习。

外族入侵纷扰

西元六百五十年以前的古苏丹,一直视水为生命之源。古代人们把苏丹所在的尼罗河第一至六瀑布之间的地区称为努比亚。埃及第一王朝法老哲尔曾立碑记载他对努比亚的征服。西元前八世纪,库施王国在努比亚崛起。库施王皮安基曾征服埃及,其弟沙巴卡建立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西元三百五十年,库施灭亡。

阿拉伯人入侵(六五一~一八二零)六三九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并随后开始侵入努比亚。当时基督教已传入努比亚并建立了三个基督教王国,三国联合抗击埃及侵袭达七百年之久。从那时开始就有了延续至今的掠奴风俗:骑着高头大马的阿拉伯牧民袭击黑人村庄,杀死成年男子,抢掠女人与儿童为奴,或家用或出卖。

十三世纪埃及以武力袭击南方,大批阿拉伯部落经埃及、红海移居努比亚,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也随之流传。一五零四年,苏丹东部的丰吉人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丰吉苏丹国,与丰吉王国并存的是西部以畜牧为主的富尔苏丹国。这开创了富尔人独立成立国家的历史,为如今的富尔人独立开启了序幕。

土埃统治(西元一八二一~一八九八)名义上臣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阿里控制埃及后,于一八二一年派兵先后征服苏丹尼罗河沿岸各部落,并在一八七四年用武力强行统一了苏丹,建都喀土穆城。其间,欧洲探险家、商人、传教士和殖民者也蜂拥而至,沿岸抢劫奴隶、搜刮象牙,苏丹沦为了英国和埃及的殖民地。

英埃共管(一八九九~一九五五)尽管名义上英国埃及共同管理苏丹,但共管时期的九名总督都是英国人。为了便于分而治之,英国人将苏丹南方设为“封闭区”,禁止南方人离境和北方人进入,并在南方推行基督教和英语,扩大与北方居民的差别。这为以后的南北纠纷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丹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二战后,民族主义政党相继出现。一九五二年埃及七月革命后,埃及支持苏丹自决,随后,英国也被迫同意苏丹独立。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苏丹宣布独立。

苏丹独立和尼迈里执政(一九五六~一九八五)独立后的苏丹,国家在军事专政和民主统治之间摇摆不定。在自今五十年的历史中,民主时期只有十年,即一九五六~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五~一九六九年和一九八五~一九八九年的文官执政,其余四十年是军人政变夺权的专政统治。

独立仅两年,苏丹议会制度就被总司令易卜拉欣.阿布德将军推翻。阿布德利用武力镇压南方游击队,并向南方强行推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同化政策,遭到激烈反对。一九六四年十月,阿布德被迫辞职。

一九六五~一九六九年,南北双方曾组织联合政府,但由于派别争端,无力解决苏丹的经济、社会及法制等问题。一九六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以加法尔.尼迈里(Jaafar al Nimeiri)为首的青年军官夺取了政权。


苏丹Kassala 的难民。(法新社)

苏丹第一次内战

苏丹第一次内战(一九五五~一九七二)由于政治、经济、种族、宗教和文化上的冲突,从一九五五年以来,南方人就不断抗击北方的统治,而北方政府也不断用武力镇压。至六十年代末,内战已使五十万人丧生,成千上万的南方人躲藏在丛林中或者逃亡到邻国的难民营。此时,外国力量的介入更是火上浇油,令苏丹南北冲突急剧恶化。

比如,苏丹政府得到了苏联的军售支援。一九六八年八月苏丹与苏联签订了价值约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军火协议,包括T-55坦克、装甲运输机和战斗机等,而反抗组织也在以色列、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欧美海外流亡团体的资助下,获得大量杀伤性武器。

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尼迈里政府与反抗组织“南苏丹解放运动”(SSLM)签署了《阿迪斯阿贝巴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十七年的苏丹第一次内战,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国家统一日。

奴隶制的死灰复燃

尼迈里政府与南方的和解引起了北方阿拉伯保守势力的不满。一九七四年反对尼迈里的力量联合成立了民族阵线,并在一九七六年七月政变未遂。随后尼迈里再次当选总统,任期六年。

一九七八年二月的人民议会选举中出现了南北民族和解的第一次尝试。尼迈里批准流亡回来的原乌玛党、民主联合党及穆斯林兄弟会成员作为独立候选人参加选举。这些独立候选人赢得了三百零四个席位中的一百四十席,这使得执政的苏丹社会主义联盟失去了对议会的绝对控制。

为巩固权力,一九八三年六月五日,尼迈里将原已自治的三个南方地区--赤道、加扎勒河和上尼禄收回为中央管辖,致南方叛乱再起。三个月后,尼迈里又宣布在苏丹强制实施伊斯兰法沙里亚法(sharia)。这个被称为“九月法令”的粗暴法令,引起了世俗化穆斯林和以非穆斯林为主体的南方人的极大愤慨。一九八三年底,内战重新全面爆发。

第二次苏丹内战 (一九八三~二零零五)这次反抗挑头的是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及其武装力量--苏丹人民解放军。

迫于外界压力,苏丹政府曾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努力,但随着一九八三年内战的扩大和加剧,喀士穆政府越来越依靠阿拉伯游牧部落的民兵武装。政府军为这些民兵提供枪支弹药,他们则重操旧业,在为政府作战的同时,趁机抢掠小孩及妇女,奴隶贸易在苏丹死灰复燃。

如今在美国波士顿一个民间废奴团体工作的佛朗西斯.波克(Francis Bok)说,他七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去市集出售一些米和豆。数百名阿拉伯人的马队突然袭来,很多人被杀死,他和两个女孩被扔到驴背上,送往北方。波克成了一家阿拉伯人的奴仆,每天挨打,吃烂掉了的食物,与山羊母牛同睡。主人告诉他:“你就是畜生,跟牠们一样。”两次逃跑失败后,他终于逃到埃及,幸运地被联合国难民机构送往美国。波克作了整整十年的奴隶。

托克维尔学院研究员布朗纹.兰斯(Bronwyn Lance)在访问苏丹南部时,一个村民告诉她:两年前,阿拉伯人夺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妻子被强奸被殴打,被迫为抢她的人作苦工。一年后,她趁担水的机会逃走了。他的妻子最终带着被打断的肋骨回到了老家,不久就死了。他至今不知道孩子的消息。

苏丹奴隶贸易的持续和扩大引起了西方民间组织,特别是教会组织的注视。瑞典的“基督教团结国际”曾开展了一项为奴隶“买自由”的活动,他们花三十五元美金,也就是三头羊换一名黑奴的价格,为三万八千多名苏丹黑人“购买”了自由,让他们得以回归故乡。

过渡军政府和萨迪克政府(一九八五~一九八五年)一九八五年四月六日,一个由阿布德.达哈卜(Abd Dhahab)中将领导的军官组织推翻了尼迈里政权。当时苏丹所欠外债高达九十亿美元,绝大多数工厂开工率不足50%,农业出口下降至一九六零年的50%,严重的饥荒更威胁着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一九八六年六月全国大选后,乌玛党与民主联合党、全国伊斯兰阵线及四个南方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苏丹再次回归到文官政府统治下。新的联合政府在许多问题上不断发生争吵,南北冲突不断。

巴希尔时代(一九八五年六月~迄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以奥马尔.巴希尔(Umar Hassan Ahmad al Bashir)上校为首的军人,在苏丹全国伊斯兰阵线支持下发动“救国革命”,推翻了萨迪克政府。军事政变后,巴希尔实行党禁,取缔了一切政党活动,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禁止一切非官方的新闻机构活动。一九九一年一月,巴希尔政府宣布除南方外,全国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础。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一九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一只兀鹰虎视眈眈地等候,欲猎食已跪倒在地即将饿毙的苏丹女童。(网络图片)

饥饿的苏丹

一九九三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在苏丹北部边界拍摄到了饿孚遍地和战乱纷纷的惨状。一天,他在灌木林外听到一声微弱的哭泣,一名瘦骨嶙峋、裸着身体的小女孩,奄奄一息地在贫瘠苍凉的大地上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此时,一只兀鹰落在小女孩身后,正等待女孩死亡后大快朵颐。

这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在一九九四年获得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然而得奖两个月后,人们纷纷询问女孩的遭遇并谴责卡特的见死不救。卡特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加上生活的窘迫,最后自杀身亡,享年三十三岁。在遗书中他写道:“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二十年第二次内战 死亡二百万

第二次苏丹内战开始于一九八三年,是第一次南北内战的延续,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平民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二百万名苏丹南部平民死亡,超过四百五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其死亡人数超过了索玛利亚、卢安达和科索沃死亡人数总和。

多年的战争加上国际压力的驱使,特别是在“三架马车”(美国、英国和挪威)的资助下,二零零二年七月,苏丹政府与南部苏丹人民解放军签署了〈马查科斯议定书〉。二零零五年一月九日,苏丹第一副总统塔哈和人运/解放军主席约翰.加朗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到此,持续二十年的南北第二次内战宣告结束。

不久,加朗乘坐直升飞机失事死亡,南北和平进程受阻。时至今日两年多过去了,协议执行不如预期。然而就在南方战争还没结束的二零零三年,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又点燃了战火,让亿万善良人揪心的达尔富尔梦魇开始了。


二零零五年一月九日签署的《全面和平协定》,使持续二十年的南北第二次内战宣告结束。图为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三日苏丹南部小城伦拜克(Rumbek)军人正在阅读《全面和平协定》的影本。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达尔富尔人的灭顶之灾(第42期) ---2007/10/25刊
  • 达尔富尔的梦想(第42期) ---2007/10/25刊
  • 相关文章
  • 乌克兰大选亲西方政党占优(第40期) ---2007/10/11刊
  • 为甚么说“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第38期) ---2007/09/27刊
  • 从飞行安全谈科技与文化冲突(第36期) ---2007/09/13刊
  • 给痛苦一个流淌的出口(第32期) ---2007/08/16刊
  • 黑砖窑不是奴隶制复辟(第25期) ---2007/06/28刊
  • 亲历枪林弹雨的六四(第23期) ---2007/06/14刊
  • 《梦溪笔谈》中的古代科技两例(第20期) ---2007/05/24刊
  • 梁武帝的轮回故事(第17期) ---2007/05/03刊
  • 千年前中国人利用石油制墨(第14期) ---2007/04/12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