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煌先生。

初次造访大禾竹艺工坊,面对外表精致的竹盒与竹制的餐厅菜单,人们一定会拨拨弄弄、东摇西晃,可绞尽脑汁,仍望“盒”兴叹,不禁赞叹作者的巧思。然而刘文煌轻轻一掀,就翻开了这个玄机菜单。这精致创作隐藏竹扣锁与插榫,饶富工艺趣味。

台湾的山水哺育了满山遍野的竹子,也照顾了这地区人们的生活,曾经竹筷、竹剑、竹椅、竹席带着这山林的恩泽游历世界,各种笋制品也伴随三餐带给人们熟悉的家乡味。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人物特写 正体版       列印机版

大禾玄机盒开创竹艺新境界
刘文煌创作生涯中 含藏台湾竹产业再生玄机

刘文煌秉持专心创作,不抄袭,为台湾工艺荣誉尽一份心力。(陈虚怀/摄影)

文 ◎ 陈虚怀 照片提供 ◎ 大禾竹艺工坊

刘文煌先生。

初次造访大禾竹艺工坊,面对外表精致的竹盒与竹制的餐厅菜单,人们一定会拨拨弄弄、东摇西晃,可绞尽脑汁,仍望“盒”兴叹,不禁赞叹作者的巧思。然而刘文煌轻轻一掀,就翻开了这个玄机菜单。这精致创作隐藏竹扣锁与插榫,饶富工艺趣味。

台湾的山水哺育了满山遍野的竹子,也照顾了这地区人们的生活,曾经竹筷、竹剑、竹椅、竹席带着这山林的恩泽游历世界,各种笋制品也伴随三餐带给人们熟悉的家乡味。

由于中国大陆人工低廉造成工厂外移,台湾各种工厂运作的声音逐渐沉寂下来,加上九二一大地震灾害,年轻人不得已到外地谋生,在竹子之乡--竹山,举目所见,仅有老人相聚于门廊话当年。

许多有心人力图重振竹子的风华,其中刘文煌的竹艺生涯更是蕴藏着竹山竹子产业再生的“玄机”。除了消费者赞赏其创作之外,他多次获得台湾生活工艺大奖的肯定。

玄机盒2号。

国家精品奖得奖及德国IF日本G MARK入围作品--“竹行天地”文具收纳组。

竹茶则。


走访大禾竹艺工坊,遍置整个展示室的作品均是竹艺品的经典。淡棕色的艺品古朴精致,竹子自然的纹路清晰可见,表面光滑平整,线条流畅,接面精准紧密。大禾将竹艺品由“实用”推上“艺术”层次,深受中外顾客所喜爱;获台湾知名连锁餐厅、日本观光客青睐之外,更是许多达官显要出国访客的伴手礼。

欣赏竹质 白手起家创竹艺

刘文煌毕业于文化大学畜牧系,从竹艺门外汉走到今天的辉煌,过程相当艰辛。他凭藉着对竹子的情感、对艺术的执着,一路坚持操守,不畏风雨地为再现竹山的竹艺风华而精益求精。

自小成长于竹风绿海的竹山,刘文煌对于竹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更欣赏竹质的强韧与柔软和流畅的纹路变化,廿七年前双亲年老退休,他返回竹山,于一九七零年创立大禾竹艺工坊。

创业初期生活困顿,刘文煌感叹地提到,有时连五百元的买米钱都必须到处借贷,白手起家的他却不退缩地全心投入竹艺创作。刘文煌表示,提出产品的构思很难,然而将作品生产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建立品牌 开启竹艺新境界

凭着对竹艺的热爱,刘文煌要让每一件竹艺品都完美无瑕。由于竹材会因加热、气候等因素而变化,竹片经过干燥之后,变形扭曲,失去原貌,所以生产设计并不容易。他说:“每一样产品,至少都要经过四个月的设计。”

制作过程--手工七道上漆手续。

所有产品都是精心思考设计后,再经由经验和技巧,以手工制作,消费者的使用过程都要求考虑周到,刘文煌表示:“在生产竹艺品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我都是用心去做的。”

刘文煌克服竹子先天的厚度限制,以层积竹材精致加工,精确运用中国传统技术,结合生活与艺术,创作精致竹制品。从文具、盒子、家具、提篮茶组、玄机盒、百宝箱等,都表现出竹艺的顶级美感与巧思,连德国宾士车厂工程师,都深为折服。

顶着库存的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竹制品市场上,刘文煌始终坚持品质与艺术创作之路。在一步一脚印的实践中,大禾竹艺品终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开始进驻全台各大百货公司,在高雄“梦时代”设点,开启台湾竹艺的新境界。

珍惜竹节 关心竹艺传承

当大家一窝蜂的前往中国大陆投资时,刘文煌考虑到员工的生计问题,再加上自己虽然经商,但也是老老实实的艺术创作者,所以他选择留在台湾,继续深耕这块土地。他强调:“竹山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根,而且还有我们的员工在这儿。”回顾当年的选择,他觉得自己相当幸运,因为投资大陆,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

刘文煌在从事创作时,老老实实的创作;在经营公司时,不贪求非份之财;立定目标,却不汲汲营营的执着目标,而要为员工着想。由于心态使然,他的产品更加与众不同。他表示,创作者如果单从谋利的角度来创作,那么生产的品质绝对达不到这水准。

由于竹艺技师已出现断层的现象,在展售点不断地增加中,刘文煌并不仅仅着眼于产品销售及分店营运,更关心竹工艺的传承。他希望透过作品的交流,找到肯为这项传统文化尽心尽力的年轻人;是有心的人,而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因此,虽然市面上出现仿制品,他非但开放工厂让同业参观,更不吝于与同业分享经验与技巧。

刘文煌认为,竹子是有生命的,自己在心无杂念、清静、宁静透明的情境下,才能创作出精湛的作品。于困难的环境中,一路体验过来,刘文煌除了在自创品牌上有丰硕的成果,对精神层面更是有所领悟,从而人生境界也有所提升,也因此在竹艺的专业领域中,非但游刃有余,更能精益求精。◇

传统竹产业如能凭藉道德理想、研发创新、乡土情感,必定再现风华。(陈虚怀/摄影)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重识“中国声乐”内涵(第43期) ---2007/11/01刊
  • 首届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得奖名单(第43期) ---2007/11/01刊
  • 声乐大赛得奖者感言(第43期) ---2007/11/01刊
  • 诠释鉴赏正统艺术的标准(第43期) ---2007/11/01刊
  • 古代的声乐大师(第43期) ---2007/11/01刊
  • 勾勒声乐艺术的文化脉络(第43期) ---2007/11/01刊
  • 沪女受中共阻挠无法赴美 隔洋为大赛献唱(第43期) ---2007/11/01刊
  • 相关文章
  • 2006/2007全球“人文纪元”年度摄影比赛获奖作品系列八(第43期) ---2007/11/01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