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一對新人身著漢服,舉辦了一場別緻的漢民族傳統唐制婚禮。婚禮由催妝、迎新、卻扇、拜堂、撒帳、解纓結髮、宴飲遊藝等儀程組成,歷時大約一個小時。中國大陸自漢服開始盛行以後,各種中國傳統禮儀如復古婚禮、女子笄禮、公祭也漸漸大行其道。
 
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秘書長胡汀洲表示,中國社會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包括禮儀。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封面故事 簡體版       列印機版

傳統禮儀興起 催動雅正新風

陝西西安公祭黃帝大典 (Getty Images)

文 ◎ 袁昊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一對新人身著漢服,舉辦了一場別緻的漢民族傳統唐制婚禮。婚禮由催妝、迎新、卻扇、拜堂、撒帳、解纓結髮、宴飲遊藝等儀程組成,歷時大約一個小時。中國大陸自漢服開始盛行以後,各種中國傳統禮儀如復古婚禮、女子笄禮、公祭也漸漸大行其道。
 
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秘書長胡汀洲表示,中國社會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包括禮儀。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回歸,將給道德和文化缺失的當今,帶來一股雅正的新風。
 
復古婚禮大行其道

十一月十一日北京新人在大宅們酒樓舉辦的這場復古婚禮,展現了傳統婚禮的魅力。中國的傳統禮儀在年輕人的婚禮中正成為流行儀式。婚禮承辦方「漢衣坊」稱,自其一年前推出漢民族傳統禮儀系列以來,業務量快速增加,漢衣坊接受全國各地民族傳統婚禮業務已排到二零零八年。
 
類似的傳統婚禮儀式,在全國各地廣為流行,深受當代年輕人的青睞。
 
《今日早報》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報導,在浙江省古城紹興,模仿古人的婚禮儀式近來在新人中開始流行。坐花轎和騎白馬,鳳冠霞帔和狀元帽,復古婚禮因其濃郁的文化特色和異於當今流行的不土不洋的婚禮,迅速成為許多新人的首選。古城紹興一位婚慶公司的人員表示:「忙的時候一天都有好幾對新人要求舉行復古婚禮。花轎和馬都不夠用了。」
 
二零零六年十月一日,廣西首府南寧市出現八抬大轎娶新娘的熱鬧場面,新郎身著紅色「狀元服」,騎著高頭大馬,走街穿巷迎娶新娘;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端坐在八抬大轎內,「媒婆」 一路舞著歡快的秧歌,「金童玉女」緊隨其後,嗩吶鑼鼓齊鳴,這一古婚禮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成為南寧黃金週一道獨特的風景。
 
迎親隊伍回到新郎家。跨馬鞍、邁火盆、拜天地、交杯酒……一場喜慶的復古婚禮就這樣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二零零六年十月,遼寧省阜新市民在街頭常會看見這樣新鮮的畫面﹕新郎騎著高頭大馬,頭戴狀元帽,身穿紅色長袍;新娘則身著霞帔、頭戴鳳冠,蒙著紅蓋頭,端坐轎中,伴隨著歡慶的鼓樂聲,長長的接親隊伍緩慢地前行……
 
復古的婚慶儀式是阜新市當時街頭上的一件新鮮事。據在該市首次承辦復古婚慶儀式的花轎禮儀公司經理介紹,用古代的婚慶方式舉辦時下的婚禮,在全國很多城市早已悄然興起,很受準新人們的青睞。
 
古女子笄禮重現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日,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在西安大唐芙蓉園仕女館,舉辦了丁亥年上巳節漢服文化活動,六十多名網友身著各式傳統漢服,舉行了女子笄禮、祓禊祈福、雅集等儀式,吸引了數百市民觀看。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日,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在西安大唐芙蓉園仕女館舉辦女子笄禮、祓禊祈福、雅集等儀式。(軒轅閣提供)


行禮會場的正中擺放一張香案,香案上供奉一幅軒轅黃帝的畫像,全體肅穆,笄禮嚴格的按照古代公主級別的成人禮儀式程式進行:就位、入場、賓盥、初加、二加、三加、敬酒、謝禮。
 
「笄」是一種髮簪,是中國古代專為女子設計的成人禮。某家有女初長成,於是行個笄禮,一頭長髮,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髮髻,鄭重簪上髮笄……讓女子感受那一席長髮的柔美所賦予的社會責任與角色定位,履踐孝、悌、忠、順等德行。
 
過去,青年男女有一個重要的禮儀就是女子笄禮和男子冠禮,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禮,男女青年都要束髮加冠,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
 
上巳節,又名三月三,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又被稱為「女兒節」,在漢族地區已失傳。但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遺存,在日本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現在還有從中國傳過去的 「女兒節」的風俗。
 
公祭活動層出不窮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到三十一日,山東省臨沂市舉辦了「諸葛亮誕辰一八二六年」祭祀大型紀念活動。在此一個多月前,湖北襄樊市舉行了「紀念諸葛亮出山一千八百年」大型慶典。
 
近年來,一場場公祭大典在中國很多地方鳴鑼開場,從「公祭伏羲」到慶祝「中華母親女媧誕辰」、從「神農文化節」到「祭祀盤古大典」、從「諸葛亮出山一千八百周年紀念」到「柳下惠公祭大典」、從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多個地方爭相祭奠。
 
孔子故鄉山東曲阜每年也有民間祭孔活動,不過自二零零四年開始改為官方主辦,該次活動是中共一九四六年建國以來首次祭孔,祭孔風格突顯「紅朝」色彩。
 
對女媧、黃帝等古人的祭祀活動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公祭的基本形式都是設一大型祭壇,擺上五穀三牲,然後鳴炮鳴金,擊鼓奏樂,朗讀祭文,焚香敬香,擺獻花籃,鞠躬禮拜。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大型的公祭活動,不但大部份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一些中共官員也主動參與其中,扮演祭祀的主要角色。


民間祭拜黃帝 (Getty Images)


公祭似是而非 但示尋根熱潮

中國作家、前吉林省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師盧雪松女士表示,從表現上看,這些公祭行為大多搞得似是而非,雖稱為祭祀,其實並無祭禮可言。
 
台灣知名學者龔鵬程教授參加完二零零四年山東的祭孔典禮後,評價是「平生所見最爛的一次祭孔」。比如「祭場未淨場,祭禮不正供,司儀穿太監服,樂生著清代官服,禮生著戲裝。」。
 
中國問題專家章天亮認為,公祭現象背後展示的是民間文化復興,驅動尋根溯祖的熱潮。
 
他也表示,要使這些活動不走樣,就必須正本清源,復興中國真正的正統文化,現在這個趨勢在民間已形成,「掛羊頭,賣狗肉」的官方活動將逐漸被正統文化取代。
 
軒轅閣秘書長胡汀洲表示,中國社會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包括禮儀。
 
他說,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文化和國家制度的基礎。禮的本質在道,言和行都要符合道,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回歸,將給道德和文化缺失的當今,帶來一股雅正的新風。◇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第46期) ---2007/11/22刊
  • 漢字統於正體(第46期) ---2007/11/22刊
  • 「漢服熱」延燒大江南北(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醫「保衛戰」折射民間文化認同(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國大陸私塾悄然盛行(第46期) ---2007/11/22刊
  • 官民都信教 「無神論」式微(第46期) ---2007/11/22刊
  • 相關文章
  • 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第46期) ---2007/11/22刊
  • 德州阿拉莫的諒解和北京奧運的難解(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斷補給油艦 日本憂日美同盟受損 (第45期) ---2007/11/15刊
  • 中共孔子學院--假孔學、真統戰(第45期) ---2007/11/15刊
  • 淺析中國古代科學(下)(第45期) ---2007/11/15刊
  • 烏克蘭大選親西方政黨占優(第40期) ---2007/10/11刊
  • 黃帝向廣成子拜師問道的啟示(第9期) ---2007/03/08刊
  • 《北京觀察》新年胡溫甘肅遼寧行與權鬥內幕 (第8期) ---2007/03/01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