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穿汉朝服装渐成流行的同时,全国各地开始盛行崇尚传统文化的私塾教育,在近几年的不知不觉间,私塾已经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学生穿古代衣帽、行古人礼节、学古老文化,引起各界关注。
 
近年来民间逢年过节时游庙会、敬神佛日渐兴旺,专家认为中国民众普遍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代表了中华文化回归、并与此同时消除中共“无神论”党文化意识形态的“去共化”趋势。
 
各地相继出现私塾教育

近年私塾教育在中国各地此起彼伏地出现,据《国际在线》报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日,郑州市一写字楼三楼的一个童学馆内,一号称现代私塾的教育机构正式在郑州安家落户。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封面故事 正体版       列印机版

中国大陆私塾悄然盛行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学生身着长袍,口念四书五经,手书毛笔大字,私塾式的教学方式亮相沈阳。在这家位于中街的九雯学堂里,学生们完全接受中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中华礼仪、时事茶艺。(新纪元资料室)

文 ◎ 施宇

在中国民间穿汉朝服装渐成流行的同时,全国各地开始盛行崇尚传统文化的私塾教育,在近几年的不知不觉间,私塾已经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学生穿古代衣帽、行古人礼节、学古老文化,引起各界关注。
 
近年来民间逢年过节时游庙会、敬神佛日渐兴旺,专家认为中国民众普遍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代表了中华文化回归、并与此同时消除中共“无神论”党文化意识形态的“去共化”趋势。
 
各地相继出现私塾教育

近年私塾教育在中国各地此起彼伏地出现,据《国际在线》报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日,郑州市一写字楼三楼的一个童学馆内,一号称现代私塾的教育机构正式在郑州安家落户。拜孔是学生上课前的必修内容,上香拜过孔子后,二十多个孩子身着土黄色汉服,头戴黑色冠帽,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一在蒲团上盘腿而坐,跟老师识字做游戏。汉服、冠帽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少孩子读上几个字,就要伸手摸摸冠帽,一会儿又正正衣襟。
 
《沈阳晚报》报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中国古代私塾教学场景在沈阳一家名为九雯学堂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里再现,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在新私塾中,学习国学和中国传统礼仪等教育。当日现场出现的是一个 “古装”的阵容诵读“弟子规”。这里不讲课文、不教英文单词、不上数学课,只讲授朗朗上口的古文,内容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及《弟子规》等。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七日在深圳,一间贴满中国古代师训的教室里,古乐袅袅,二十多个峨冠博带的幼儿恭敬地向孔子像行礼参拜。十六日,以“新蒙学”教育为理念的现代私塾连锁机构--童学馆在深圳举行课程展示,二十个幼儿在这里体验了为期半天的培养国学文化底蕴课程。据介绍,童学馆深圳分馆在九月底正式开幕。
 
据荆楚网《湖北日报》报导,二零零六年八月十三日,一个名叫“童学馆”的现代私塾在武汉开馆。四十五名幼儿着古代冠帽和汉服,向孔子像行礼后,端坐在蒲团上学习国学。浸泡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鉴赏国粹、诵读国韵和学习礼仪等,“童学馆”教学持续四个月,每周上一次课,让幼儿接受国学教育。
 
刚刚穿上“学袍”的孩子们显得很高兴。来自街道口幼儿园的亮亮说,“感觉像演电视,很好玩。”五岁的柯沣淋背诵时被老师夸奖,下课后,她向老师行礼以示感谢。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江苏省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创办者表示,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江苏省徐州市则早在二零零四年七月就出现教授四书五经、太极拳的“现代私塾”。这所“现代私塾”坐落于徐州市云龙湖公园内, “私塾”的负责人介绍说:教材选用古文《三字经》《大学》《论语》等。当时就有五十多名小学生于此学习。
 
“私塾”的负责人易菁说:“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薰陶现代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于我们下一代的心中,潜移默化,洁净孩子们的心灵。”


私塾里的孩子们放学了(新纪元资料室)

私塾禁令被撤除

在一些地区的私塾曾因为当局禁令而被中止,不过教育部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正式公布,私塾只要按程式申请获批就可开办。这是自五十年代初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在此前被禁止的私塾随后陆续重新推出。
 
《东方早报》报导,早些时候上海想法一致的家长悄然通过一所名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十二名孩子身上实验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育形式。在这里,学生要做的,除了背诵经典还是背诵经典。如《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下课后则收看《三国演义》《大长今》等被认为“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电视剧。今年七月,“孟母堂”因属“违法办学”被叫停,受到各方关注。
 
西部《商报》报导,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梁一仁,二零零六年初首次在甘肃创办了第一家国学私塾“大方经典私塾”。私塾实行进教室后先向孔子画像鞠躬,教育主题是以德育至上为主,国学经典朗诵课加上古文教学,课余时练琴、绘画、站桩等。
 
该私塾由于迟迟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只得将全日制私塾转为假期、周末为学生补课的课外学习班。私塾解禁的消息传来后,梁一仁打算继续申请办私塾。
 
各界讨论热烈

私塾的出现引起各界的热烈讨论,评论人士、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看法,其中不乏质疑之词,但更多的是肯定。一些人质疑,学国学可使孩子更懂规矩,更会做人,但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国学教育到底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也有人称,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应该继承,但是怎样才是真正意义继承?穿古衣、背古书只是形式,还需要看内容。
 
上海“孟母堂”的一位沈性男士表示,他的孩子在私塾长进很大。武汉东西湖区城管局的陈女士说,利用朗诵的形式,教孩子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对儿童发展很重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则说,国学教育应从娃娃培养起。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藉助韵文,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薰陶中成长,是一种新的尝试。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彭金山教授表示,私塾学校对小孩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国学的有益保护。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与现行的教育没有太大的冲突,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认为,当下的一些国学班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的知识,国学应该是渗透进每个人生活的细节中,贯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大河网记者评论说,国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承接着文脉,是中国人的精神血液。比如“忠孝节义”等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气节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的。想想看,大冷天的,孩子们在学堂内穿着长袍学国学,家长们身着厚厚的羽绒服寒风中苦苦守候,这也是国学的精神。

中华文化复兴伴随中国去共化

对于私塾的流行,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的表现。大纪元专栏作家张杰连指出,中国文化在过去几十年出现断层,然而神传文化的血脉在中国民间一直未断绝。尽管被称为“迷信”遭到干涉,每逢过节,祭祀、拜神的活动在民间从未间断,而且在近年来越来越大行其道。
 
他认为中国的古老文化是神真正传给人类的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根底和内涵,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受到破坏,但在近几年因为《九评共产党》的广传,党文化也在中国被迅速清除,中华民族面临一个传统文化的全面回归。私塾、汉服以及民间拜神的活动就是这个趋势的体现。而这个趋势反过来又会加速中国的“去共化”。 ◇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传统文化复萌 探中国民间去共化现象(第46期) ---2007/11/22刊
  • 汉字统于正体(第46期) ---2007/11/22刊
  • “汉服热”延烧大江南北(第46期) ---2007/11/22刊
  • 传统礼仪兴起 催动雅正新风(第46期) ---2007/11/22刊
  • 中医“保卫战”折射民间文化认同(第46期) ---2007/11/22刊
  • 官民都信教 “无神论”式微(第46期) ---2007/11/22刊
  • 相关文章
  • 中共孔子学院--假孔学、真统战(第45期) ---2007/11/15刊
  •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下)(第45期) ---2007/11/15刊
  • 大陆楼市遭遇寒流 重拳调控迫成交量减(第43期) ---2007/11/01刊
  • 从飞行安全谈科技与文化冲突(第36期) ---2007/09/13刊
  • 奥运五环之蚀── 评析二○○八北京奥运与中国人权状态 (第35期) ---2007/09/06刊
  • 上海帮的溃败超出郑恩宠预测(第23期) ---2007/06/14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