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同意,提升劳动人口的教育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但大部份人却认同一个假定,工厂式的大众教育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大部份教育改革方案都围绕着提高学校这个工厂的效率,而不是寻求后工业时代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工厂落伍 自发上网学习

然而新的教育模式,从一九七七年起,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出现。这就是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到二零零四年,美国有超过一亿五千万部个人电脑,使用者大部份没有受过任何电脑训练。很少有人会认真细想,这些人是怎么学会使用电脑的。

结论是,他们从商店的青年帮工那里,从朋友甚至是儿子辈那里学得的。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线上学习--职工培训新模式的推手

网络能提供大量的资讯,是一种教育转型的趋势。图为美国芝加哥一所社区学习资源中心里的上课情形。(Getty Images)

文 ◎ 吴芮芮

多数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同意,提升劳动人口的教育有助于提高生产力。但大部份人却认同一个假定,工厂式的大众教育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大部份教育改革方案都围绕着提高学校这个工厂的效率,而不是寻求后工业时代教育的新模式。

教育工厂落伍 自发上网学习

然而新的教育模式,从一九七七年起,以令人意外的方式出现。这就是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到二零零四年,美国有超过一亿五千万部个人电脑,使用者大部份没有受过任何电脑训练。很少有人会认真细想,这些人是怎么学会使用电脑的。

结论是,他们从商店的青年帮工那里,从朋友甚至是儿子辈那里学得的。任何一个比他稍懂一些电脑的人,都成为他的老师。这个渐进的教育学习过程没有人设计和控制,更没有大众教育的规划和纪律,完全是自发形成。

这是托夫勒在《财富第三波》中的论点。而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边界,因此大众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托夫勒认为,现代学校是教育工厂,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集中、分工、时间配合、纪律等等,都是大工业时代的特征,但在后现代社会,这些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网络教育,提供了自由、小众的教育方式,类似中世纪的个人承传教育。电脑和网络就是我们的老师。和中世纪不同的是,我们这个老师几乎是无所不知,只要我们这些学生愿意去问,它就会提供给我们大量的资讯、信息和知识。因此,线上学习,不仅仅是现代教育的一种补充,更可能代表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教育转型的趋势。

提到线上学习(e-Learning),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自己坐在电脑前面,先看一段文字介绍基本概念,然后开始回答问题,做作业。最后考试通常是选择题。答题完毕,电脑当场给分,由分数决定学生是否通过。

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北部的线上学习公司Q2 Learning创始人约翰(John Darling),在公司职员培训方面已有廿五年的经验。约翰告诉本刊记者,这只是一个传统性质的线上学习的例子。模仿传统学校教室式的线上教学,也就是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只是线上学习的一部份。

笼统的说,线上学习是指网络技术支持的学习。线上学习的未来在于非正式的学习(Informal Learning)。网络和个人电脑给线上学习带来无限生机。

他说,也许将来人们会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学习。虽然学习了,人们却不知道自己被“培训”了。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非常不同。


网络和电脑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更简易快捷。图为美国加州Tracy探索特许学校(Discovery Charter School)的学生正在学习。(Getty Images)

知识点播 反映培训市场商机

目前网络和个人电脑技术的发展,令知识的传播更简易快捷。比如,任何人可以自己录一段如何做中餐的教材,放到YouTube上,别人点阅了,这也是线上学习。可是,YouTube、MySpace、Facebook等网络社交区间(Social Network)还只是为个人娱乐所用。

但这些网络技术在个人娱乐方面的应用已经启发了私人企业,并为提供培训的软件、服务和谘询的公司提供新的商机。这就是通过网络社交区间的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

泰德(Ted Cocheu)是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公司Altus Learning System的首席执行长。他的公司的口号是“点播您的知识”(Your Knowledge on Demand)。这句话也反映了目前私人企业市场对培训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

泰德的公司服务的学生不是学校里的学生,而是私人企业中的专业人士。目前大众学习的趋势是“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我想要学的东西”。另一个趋势是学习材料倾向于多媒体。

在过去,一家公司要就某新产品或新法规设计一个线上教程,通常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可是现在,把一位同事的演示(presentation)录音或录像。一天之内这个新产品或法规,就可以传输给公司全球所有职员。运用搜索多媒体文件的技术,在大量的媒体培训资料中,职员更能够搜索到具体与问题有关的部份。

泰德向本刊记者表示,研究表明,很多公司的销售人员有20%的时间不是花在销售上。他们往往把这些时间花费在寻找销售工作需要的资讯上,如有关产品的信息或者内部工作流程的信息。20%的时间就是五天中有一天花在非销售活动上。运用线上学习的技术,销售人员可以通过搜索多媒体信息,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销售人员因此可以一周省几个小时的时间,这对公司来讲,就是很大的利益。

线上学习带来的商机,从广义上来说,不再是网络或个人电脑提供的课程,而是信息知识库和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所需内容的工具。

环球工业分析公司(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今年夏天对于线上学习的研究报告显示,线上学习发展呈上升趋势。两年后,线上学习的全球收入将达到五百廿六亿美元。

这份报告还发现,美国的线上学习市场最大。二零零七年美国线上学习预估收入为一百七十五亿美元。美国公司占整个全球线上学习市场的60%。欧洲公司约占1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亚洲目前市场还不是很大,但全球化会使亚洲线上学习市场迅速增加,从二零零七年到二零一零年,预计将以每年25%到30%的增长率攀升。

线上学习系统价值 在于效率

在线上学习方面有十五年经验的罗伯特(Robert Smith)是一家商业培训公司驻亚洲的主管。他向本刊记者表示,九十年代初期,线上学习刚开始时,技术集中化减弱。人们有了个人电脑,不再需要依赖公司技术部门。这种在技术上的独立是前所未有的。这导致人们对技术产生很大的期望。

他说,早年他工作的线上学习公司,就是在技术方面放很大比重,如动画文字等。但最后大家发现,线上学习的价值还是在于内容。作为传统线上学习的销售方,他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顾客是自己掏腰包,还是由公司付款。如果是自掏腰包,那么顾客很可能选择线上学习。如果是公司掏钱,职工一般都选择课堂教学。

他认为,线上学习的强项在于介绍基本概念,但对于实用性的技术应用,不敌课堂教学。总的来说,线上学习最后成为一个非主流的市场(niche market),只是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

对此,泰德不完全同意。他认为,私人企业选择线上学习,除了成本外,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全球大公司,开设很多面对面的会议越来越难。一个团队的不同成员可能分布在不同地点。就算是用WebEx等网络会议软件,这些软件也要求使用者要同时上线。由于工作日程以及时差问题,不同团队队员同时上线也成为挑战。这些都促使私人企业运用线上学习系统,来建立并维持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为职员提供学习的方便。

那么公司通常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线上学习系统的价值呢?泰德表示,一般公司都从小项目做起,比如在一个特定的部门,选一个特定的项目开始做。如果情况好,就把投资扩大到更多的部门。根据公司大小不同,公司的首期投资从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不等。

比如一个汽车公司,需要让它旗下的不同车行的汽车维修人员,尽快了解新的车型、部件、维修知识等。泰德的公司帮助这个汽车公司制作公司职员培训录像。在录像中,有经验的维修人员示范修理,令接受培训的员工好像在旁边看他做一样。

由于车行维修价格是固定的,比如换引擎机油,价格是由换机油的劳工时间和部件成本而定。如果一个修理人员,工作时间超出规定时间,车行并不能向顾客收更多的钱。所以,很快找到相关某部件或操作的谘询,对维修人员来说很重要。

公司要了解情况的一个方法是,通过职工找寻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前后对比,比如没有购买线上学习系统时,职工寻找相关信息需要的时间,和购买线上学习系统以后需要的时间对比。另外一个办法是,跟踪职工使用的数据。比如多少职工用了搜索功能,搜索结果是否满意等。当公司发现不少职工都在使用系统时,公司会认为对于线上学习系统的投资有价值。

类似传统课堂教学的正式线上学习,适合寻求文凭或者证书的学生或专业人士。非正式线上学习适合专业人士超越基本概念,进一步深造。

掌握学习速度 企业成功关键

由于非正式线上学习涉及公司知识库的建立,而通常公司积累或传递知识是在通讯过程中完成,这使线上学习业务扩展到传统的商业通讯业务。这些商业通讯业务包括电话会议、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泰德认为,未来的商机也在此。

由于目前各种商业通讯业务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很多时候,非正式线上学习系统需要把不同的通讯系统中的信息整合,帮助公司形成一个可以兼容各种系统的知识库。

约翰认为,目前网络是未来的趋势。所以线上学习在网络上提供即时谘询,并提供网络专业人士社区,是未来私人企业培训的趋势。而他自己进入线上学习行业的原因是,他相信,未来成功的关键是学得比你的竞争者快,而网络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51/4084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