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芳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尽管中共政权三令五申、尽管宏观调控措施频频出台,都终归未能如意,中国的物价依然昂首阔步挺进7%。今年八月至十一月,中国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连续四个月超过6%,其中十一月更是达到6.9%,创下十一年的新高。然而,民间大众感受的物价上涨远非7%所能涵盖,不算飙升的住房价格,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猪肉及禽肉类、食用油、粮食、燃气等物品的飞涨,早已令民间百姓节衣缩食、怒气冲天。
十二月五日结束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确定了中国明年经济政策的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这是十年来,第一次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新经济政策也反映出,当局最担心最害怕在明年经济中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经济过热,一个是通货膨胀,尽管不少专家指出这两个问题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发生。
近期中国活猪收购价格迅速上涨,香港活猪批发价格也跟着调涨。(中央社)
十一月份,食品类物价较上年同期上涨18.2%,对普通人来说,具有刚性需求的食品类物价大幅上涨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法新社)
要求储备成品粮油保十天急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十一月份,食品类物价较上年同期上涨18.2%,其中猪肉上涨56%,肉禽及其制品38.8%,油脂涨35%,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6%,蛋10%,水产品价格上涨6.8%,鲜菜28.6%,鲜果价格上涨12.9%。而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只有一位数,远低于10%,对普通人来说,具有刚性需求的食品类物价大幅上涨带来的压力就可想而知。
《了望》新闻周刊报导,五月份,武汉市一家超市推出食用油特价,结果超市都挤爆了,一对老夫妻一次就买了七、八桶。上海一当地媒体报导,十月二十六日上海某超市开业仅五分钟,排队购买低价豆油的消费者便因拥挤而发生十五人受伤的踩踏事件。
《南方都市报》报导,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柏塘村一养猪场,在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凌晨被抢走七头猪,用两辆货车运走。十二月一日晚上,一批蒙着头的人抢劫了广东博罗县龙溪镇夏寮村的养猪场。猪场主陈礼明夫妇和猪场一名工人被捆绑起来,劫匪动用货车载走了猪场八十五头活猪。
十二月十一日,中国五部委更是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京、津、沪等三十六个大中城市及敏感地区,地方储备中要确保可供市场十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包括部份小包装成品粮油,以保证应急需要。
该通知指出,近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小麦和面粉及南方销区的玉米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特别是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价格涨幅较大,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新年临近,物价不断上涨,情形日趋紧急。
成本推动物价循环上涨
今年石油、钢材、大豆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毫无疑问增加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成本。十二月十一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发布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报告表明,十一月份企业商品价格较上月上升1.3%,较上年同期上升7.4%,具体看,投资品价格较上月上升1.3%,较上年同期上升6.6%;消费品价格较上月上升1.3%,较上年同期上升9.3%。农产品、原粮包括大豆、玉米、小麦、蔬菜和植物油等,以及煤、原油、成品油等的价格都表现为上升。
央行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是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物价指数,是企业之间在最初批发环节的交易价格。这意味着中国的物价其实已经进入了循环上涨的时期。
供应短缺
受蓝耳朵病及其他猪疫的影响,养猪数量减少,猪肉供应不足,引发猪肉价格和禽肉类及其制品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升,并推动整体物价上涨之时,作为日常必需品的食用油又快速涨价,触动着每个人的每根神经。
大陆媒体引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的话形容说:食用油产业链发生“雪崩”。去年我们这些研究油料的人就特别悲观,油菜第一大省湖北的油菜种植面积下降20%,从1,800万亩下降到1,500万亩,四川、安徽、江苏等沿江油菜种植省份的情况更为严峻。
报导还引述一个种植油菜花的农民杨中文说,油菜籽收购价有一年仅为每斤0.9元,有的年份为1.1元,忙活半年连成本都挣不回来,情愿把田荒着。
王汉中说,目前国产植物油总量仅有八百八十五万吨左右,自给率仅为39%。
像食用油这类大宗农产品的自给率不足40%,要依赖进口,这对于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极其危险。
经济增长过热刺激总需求
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不论世界经济遭遇何种不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几乎在全球一支独秀。而早在两年前,中国经济已由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发展为令人担忧是否过热。宏观调控已是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为适度从紧,以期能抑制趋于过快的增长,从而抑制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增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显然是因为前些年经济过快增长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相反,仍在加快。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043亿元,增长11.5%,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长久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投资和净出口的高增长为主要特征。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费相对而言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尽管中国官方极力想扩大国内消费,但人们在背负了自付住房、医疗和教育的沉重压力下,
国内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和出口。今年前十个月,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1%,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高达88,953.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9%,出口增长26.5%。
房地产行业仍是火车头
尽管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高增长导致了政策决策者们对经济过快增长的担忧,进而针对房地产业推出了一波一波的宏观调控措施,但迄今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房地产投资依然火红火,在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住宅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最快,
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26.9%,上半年上升到28.5%,前三季度增长30.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五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4%的水平,今年前十个月,较上年同期增长31.3%。换句话说,拉动经济过快增长的火车头,依然是宏观调控多年的房地产行业。
温家宝推出的一道道宏观调控措施,看来对开发商、金融系统以及地方政府缺乏约束力。十二月初发布的、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就揭示了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乃至监管部门在捂地、在促成房地产行业火热方面功不可没。
北师大的报告认为,地价对房价的占比在20%~30%,土地开发、供应方式和规模,以及囤地的资金成本造成严重的供不应求,形成了强烈的房价上涨预期。
开发商捂地十亿平方米
北师大的这份报告估测,到今年底,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约十亿平方米;截至二零零六年底,房地产业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元。万科、碧桂园、金地、河南建业等全国十大开发商是“囤地大户”。建设银行研究部发布的《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也显示:
二零零一年初至二零零七年五月份,房地产开发商累计购置土地面积21.62亿平方米,但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囤积和倒卖。
开发商手中的土地究竟是怎样被闲置的?大陆媒体报导,在广州市黄金地段,有一块面积达到37,118平方米的闲置土地,这是广州市溢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用来开发建设商住楼的。开发商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取得了这块土地,目前这里三分之一的面积做成了一个停车场,剩下的部份荒草丛生,还放起了羊。这块土地的对面也有一块面积为27,579平方米的土地被闲置。
从开发商获得这块地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这里的房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手房均价都在一万元左右,这两个地块一旦建好之后由于地段优势,价格不会低。
1.32万亿银行贷款沉淀于土地
北师大的报告还指出,单纯依靠开发商是不可能囤积十亿平方米土地的,银行是开发商囤地的帮手。至二零零六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元,其中来自银行信贷为1.32万亿。银行体系每向房地产行业注入4元资金,就约有1元被沉淀在土地上。
据此进一步可推算出,到二零零六年底,中国大陆的银行体系投入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余额高达5.28万亿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二零零六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97万亿元。那么,二零零六年末,银行体系投入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58.88%,占银行体系的信贷比例会更高。
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推波助澜
北师大的报告也指出,不仅开发商和银行是囤地现象的主角,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有责任。报告认为土地制度“纵容”开发商囤地。“招拍挂”制度尤其是价高者的出让方式,导致实力较强的开发商如上市公司,在土地竞拍市场形成垄断趋势,把拍卖的土地悉数收入囊中。
而地方政府本身也是囤地的“榜样”。报告透露,国家土地储备中心也存在囤积土地现象,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六年全国计画的住宅用地供应量为21亿平方米,而所有房地产购置土地总量仅14.5亿平方米。土地遭遇多方囤积。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困境
中国财政政策在数年来虽然收入持续增加,但却一直实行的是赤字财政安排,实际上仍是宽松的财政政策。那么,明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如何实现防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目标,平息民间百姓对通胀的愤怒,恐怕将令中央银行的官员们大伤脑筋了。
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宏观经济分析的官员刘雪梅表示,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信贷政策限制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量,这将产生一定的控制总需求的作用,但造成货币供应增长的根源却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大量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大量地投放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投放的人民币),购入美元或其他外币,以维持汇率不变或小幅波动,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失效。除非,人民银行能够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放开汇率波动幅度,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面对由于供应方短缺导致的食品类物价飞涨,中央银行如何能够通过货币政策或信贷政策来解决,同时又不扩大总需求,这确实又是一件令央行发窘的事情。
华府中国问题专家石藏山指出,更为关键的,温家宝在调控房地产热等方面不能应对诸如开发商、金融系统、地方政府以及各类利益集团的对抗,不论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还是发改委的行政命令,要防止经济过热防通胀,最终都将无济于事。而沉淀在房地产上巨额的银行资金,就像定时炸弹一样令政策制定者们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