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三十一日中国上海,这位急于赶回家参加父亲葬礼的女士,还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不禁悲从中来。(新纪元资料室)

二零零八年初发生在中国的大面积冰雪灾害,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上,和历史上的其他天灾一样,成为凸显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的材料。当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海内外的知识份子,对中共的这种惯例作法深明其道,也并不买账。

天灾也好事故也罢,从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灾难之后的各界反思

湖南境内大雪和冰冻压倒大片林木。(新纪元资料室)

文 ◎ 季达


一月三十一日中国上海,这位急于赶回家参加父亲葬礼的女士,还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不禁悲从中来。(新纪元资料室)

二零零八年初发生在中国的大面积冰雪灾害,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上,和历史上的其他天灾一样,成为凸显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的材料。当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海内外的知识份子,对中共的这种惯例作法深明其道,也并不买账。

天灾也好事故也罢,从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灾难促使人们深思,如何预防、如何应对,结果促成了人类的进步。在中国大陆目前的体制之下,我们有理由怀疑中共当局是否能够真正的进行全面的反思和研究,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闻过则怒”的中共官员,也见识过这个体制太多次的因为自卑和缺乏信心导致的置之不理策略。

因此,这样的任务只好由民间独自进行。

本文对海内外一些知识份子对整个事件的评论做出摘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更深刻的思索。

傅蔚冈:隐藏背后的户籍制度

南方十几个省市的暴风雪只是近十年以来春运危机的一次集中爆发。

中国目前“只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不准许人口自由迁徙”(张曙光语)的做法导致了每年数十亿人口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导致了每年春运火车站内万头攒动的“盛景”。春运表面上是和一年一度要回家过年的习俗有关,但根源恐怕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不能够取得所在地的户籍,不能够将家人接到他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而不得不在工作地和户籍地来回奔波所致。

近几年中国的春运道路客流量快接近20亿人次,这已经是世界之冠,无论是哪个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都将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就开错了药方,我们只想到要将在外务工的人员送回家过年,但是却没有想过让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安家落户。

二零零八年南国这场大雪引发的灾难,政府面对暴雪应急体系失灵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拷问的是隐藏在春运背后的户籍制度。引发春运的户籍制度一日不消失,那么这样的春运危机还会重现。(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规制研究所所长)

吴庸:最高层反应迟钝

毫无疑问,胡温对这场灾害的反应是迟钝的、无力的。他们到一月底才感知灾情严重,赶急部署救灾,为时已晚。……但他们无需为百姓生命财产损失负责,也没有任何机制向他们追究应当承担的法律过失。相反,他们赴灾区“视察”还有舆论为其歌功颂德。对这场灾害反应迟钝、无力不是过而是功,这就是当前的现实。同时,中央权力结构是勉强拼凑而成的,每人把守一摊儿,各人有各人的拳经。所以,灾情严重已经浮上台面时,温家宝只能唱独角戏。这是一个稀松、软弱、涣散、离心的最高权力中枢,权力者各怀异志。天灾倒是他们寻求桌下伸腿、暗中使绊的契机。用离心离德形容这伙人是最恰当不过了。……地方诸侯理应大声疾呼、疾言救灾,实际却是不动声色,左顾右盼,看中央如何作为,看胡温手忙脚乱。这次冰雪之灾充份暴露了地方对中央的冷眼旁观态度。

自然界的突变引发了统治集团勾心斗角,展示了他们与社会对立的一面。就其面对自然灾害反应迟缓、无力而言,就其内部热衷私利、不顾百姓死活而言,就其彼此恶斗、空耗国力而言,这种统治的腐朽性已是昭然若揭,一场社会性突变的条件在蕴蓄中。(北京评论家吴庸在《议报》发表的文章《雪灾与突变》)

梁京:大雪卷走了当权者的信心

中国当权者此次大灾中的政治秀,给外人一个窥视他们内心的机会。那么,我们从当权者的谦卑姿态中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对民意的真诚敬畏,而是对民情失控的恐惧,是对庞大的国家机器缺乏信心。

当几十万农民工拥挤在广州火车站的广场,政府马上调来的是数万军警,而不是疏导和救援人员。广东省长黄华华的一句话,“不出事就是本事,出事就是大事”,充份暴露了当今中国当权者的真实心态。

二零零八年的这场非常大雪,却让中国的当权者看到了一个极不情愿看到的事实:政府虽然有能力压制任何有组织的政治反抗,但并不能因此消除社会危机大规模爆发的现实危险。

这场大雪证明,中国难以问责的官僚经济,就如同当年的北洋水师一样,完全可能一触即溃,成为大规模危机的导火索。二零零八的大雪卷走了中国当权者建立在侥幸之上的信心,但无法卷走他们的侥幸心理。(梁京:自由亚洲电台评论员)。

方励红: 凸显四千万“留守孩”问题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的“留守孩”数量大约有4390万之巨。

每逢春节,在外打工父母回乡探望孩子或接他们同住数日,留守孩们通常表现得格外听话、兴奋和活跃。一旦再次分离,留守孩们表现为难过、哭闹、难舍难分。短暂的相聚和分离,孩子们经历了剧烈的感情冲突。

没有亲情的教育无论如何是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造成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不取消,农民的悲惨命运就不会有实质的改变,人间就有流不完的骨肉分离伤心泪。共产主义“乌托邦”在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数不尽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中国4390万可怜孤苦的“留守孩”是共产党户籍制在中国毒害的延续。 (方励红:《冒雪返乡凸显中国四千万“留守孩”问题》,《观察》)

胡少江:雪灾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财富损失,例如居民房屋、基础设施、环境等的损毁;二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农业减产、电力、服务、交通等行业停产等。雪灾对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带来了若干重要难题。

首先是通货膨胀有可能在短期内加速增长。中国政府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今年一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在继续攀升,已经高达百分之七点一。其中不乏雪灾带来的物价上涨因素。现在看来,雪灾对中国物价总水准的影响在二月份仍然会继续。这对于担心通货膨胀引发多年积蓄的社会不满的中国政府而言,正可谓是雪上加霜。

其次,由于担心雪灾所造成的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中国政府在选择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方面受到严重的局限。而这对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也会产生身份微妙的影响。本来,应对通货膨胀最有效的工具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自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多次表明通过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决心。

但是,在这场巨大的雪灾面前,中国政府的信心似乎正在受到严重的挑战。(胡少江,自由亚洲电台评论员)

华尔街日报:中国过度依赖煤炭

恶劣天气带来的震动显示出,高度依赖煤和其他商品的及时运输来推动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缓冲余地了。一月中旬开始出现降雪和冻雨时,高压电线和电塔被压断、倒塌,致使电力供应中断。当时尚能运转的发电厂也因恶劣天气而迟迟不能获得燃煤补给,电力短缺的状况由此扩大。电力公司的存煤量本来就已经很低,电力公司必须按已然大幅攀升的国际市场价格买煤,但收取的电费价格却受到政府限制,这种情况让电力公司限定了发电量。

制定中国产业政策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天气原因造成的短缺再次给中国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敲响了警钟。(《华尔街日报》二月二十二日:冻灾给中国过度依赖煤炭敲响警钟。)

(注:资料来源于民主中国网站)◇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62/4422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