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电脑前写本篇时评时,脑海中闪过的,居然是火药的配方公式:“硝酸钾75%,木炭15%,硫磺10%”。其实,只须将这个公式做个简单的“等量代换”,将关键词分别代换为“雪灾”、“返乡潮”和“艳照”,便基本能将这个二月说得清清楚楚--二月的属性,是爆炸性的。

意料之外的雪让“春意盎然”成为犯讳的话语

一场罕见的大雪,使多年来习惯了“暖冬”的人们,突然体会到灾难的感觉。这次冰雪灾害尽管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是数十年一遇,甚至是一百年一遇,却并非史无前例。就现存的资料显示,其单项纪录如最低气温、降雪量、积雪厚度、持续时间等,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雪灾、返乡潮和艳照构成的二月

二零零八年二月二日,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长途汽车南站候车厅售票处里拥挤的人群。(新纪元资料室)

文 ◎ 曾颖

我坐在电脑前写本篇时评时,脑海中闪过的,居然是火药的配方公式:“硝酸钾75%,木炭15%,硫磺10%”。其实,只须将这个公式做个简单的“等量代换”,将关键词分别代换为“雪灾”、“返乡潮”和“艳照”,便基本能将这个二月说得清清楚楚--二月的属性,是爆炸性的。

意料之外的雪让“春意盎然”成为犯讳的话语

一场罕见的大雪,使多年来习惯了“暖冬”的人们,突然体会到灾难的感觉。这次冰雪灾害尽管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是数十年一遇,甚至是一百年一遇,却并非史无前例。就现存的资料显示,其单项纪录如最低气温、降雪量、积雪厚度、持续时间等,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

中央电视台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春晚彩排会上套用以往的老词,说出一句“春意盎然”,几乎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们对这次雪灾有强烈的灾难性感受,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呢?

首先,这次雪灾,与最具中国特色的“返乡潮”时段基本重合,随着运输需求的加大,而运输能力的减弱,形成巨大的矛盾,造成旅客堵塞积压,各种生活必需品和燃料运输供应不上,造成灾难性感觉加剧。

其次,由于多年来,全球变暖这一紧箍咒的不断加紧,人们对冬天,已越来越失去感觉。仿佛寒冷已越来越不是冬天的属性了,而这次的严寒,让人们措手不及。意料之外的状况,感觉更加深刻一些,于是,人们记住了今年冬天的雪和冷。

第三,现代人的生活,已完全脱离了古人们的简单生活需求,而变得复杂起来。人们依赖的电力、通讯、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因为交通运输的不畅和电力设施的告急,而变得不正常。电灯不亮、上不了网、电话不通、飞机不能准点起飞、自来水管流不出水等,让人们感觉生活变得极为不正常。于是灾难感也越来越强。

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自然界越来越恶劣,而是人类自身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当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依赖程度越高的时候,物质的消失和匮乏带来的不便,就越来越严重。本次雪灾的严重,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比之于历史上那些动辄冻饿死成千上万的真正灾难来说,并不算什么。人们体会得更深的,不过是回家不便了一点,电话不方便了点,少看了些电视、少吹了吹空调或电烤炉而已。更准确地说,它们只能算是麻烦,而不是灾难。而我们如果不对这一切进行认真反思,找到造成这些麻烦的根源,而是一味地怪天怪地自曝受灾史,那可就算是真正的灾难了。

不胜重荷的“返乡潮”让“回家”变得很悲情

新年前,某网站搞了个“今冬最感人的场面”评选活动,网友们评选出的最动人场面,前十位中有七位与“返乡潮”有关。特别是大雪与“返乡潮”相遇,回家的亲情被寒意阻隔的时候,那些冰雪中凄冷落寞的表情,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冷。

因为有了大雪的背景,今年的“返乡潮”显得比往年更加不寻常,“返乡潮”的重镇广州火车站史无前例地创造了日积压旅客量16万人的历史纪录。如此脆弱的硬件设施,遭遇到如此重大的冲击,其紧张与不堪,可以想像。

一月十三日下午五点左右,安徽大学女生冷静在芜湖火车站被疯狂挤车的人们撞下铁轨,成为今年这个不寻常的“返乡潮”最响亮的惊叹号。

最让人惊叹的,不是冷静的死,而是她死去的那天,芜湖火车站上与围绕着与她的死相关的一组数据:事发当天,铁路部门给芜湖站出售5082次车票额定量为四十张,事发当天实际售票量为四百八十四张;站台上,只有一名警察和两名工作人员,他们要维持的,是七百名被雪淋得发急狂热地想挤上火车回家的乘客秩序--这组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目前每年的返乡潮,有二十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支撑这流动的,是人均长度57毫米也即一支香烟那么长的铁路。

围绕冷静之死,各路评论高手则是见仁见智地从硬件到软件,从国家体制到国民素质,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讨论。这场讨论,注定是没有结论的,因为在“返乡潮”这条长龙上,二零零八年不是头,也绝对不是尾,而有关它的话题,将注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在中国东西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体系以及交通运输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它注定只能像一道无解的题,见首不见尾地摆在那里。

绵绵不绝的艳照让看客们既得便宜又卖乖

几年前,唐师曾曾经预言: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图像信息越来越方便,人类将迎来一个用图像说话的“语像时代”。

这句话在过去一年中,得到了充份的印证,特别是“虎照门”、“拍城管照被打死案”等与摄影有关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介,让人们更加感觉唐师曾的预言不虚,近期疑似陈冠希等明星们的艳照出笼,给他的预言送上了一个钢鞭铁证。

关于“艳照门”的过程,不是本文的关注部份,围绕其进行的争论,也是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着。有人曾经形容,艳照这件事,已像一个肥大的骨头,所到之处,必然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BBS或贴吧的对骂,或是QQ群中百无聊赖的讨论,基本上是遇艳则火,大家相互打招呼的话语,居然以“新的出来没有”为最多。除夕晚上,某网站上等待新照片的人们,居然以迎接新年的姿态在等待着,也一时蔚为奇观。

网上网下众多争议的声音是由三种声音组成的。其一是呼吁大家理性对待那些“艳照”,不要下载和收藏,更不要传播,并强烈谴责散布者的不道德行为,期待执法部门介入调查,找出真凶。这一派声音,以传播正统声音为已任的传统媒体和艳照受害明星们的狂热粉丝为主。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风波的根源就在于明星们不检点的私生活,认为明星们身为青少年影响力较大的公众人物,应该先行自我检讨。认为公众有知情权,并认为公众对他们的声讨,不是缘于他们的放荡,而是他们的虚伪。

第三种声音则认为:明星们有隐私的权利,他们不在公众视野下,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的隐私照片是被盗发,并非有意造成社会波动。而人们一面口水滴哒地下载和传播他们的照片,一面道貌岸然地站出来叫骂,是典型的既得便宜又卖乖,这个行为本身,是令人不齿的。不管大家持什么观点,都不影响这条新闻成为一条重磅新闻,这给素来被称为新闻清淡的二月,凭添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豹尾。◇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64/4495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