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 require '../MagHead2p.htm';?>
“多重人格”的另一面
@ require 'MagLeft2p.htm';?>
|
“多重人格”的另一面
|
文 ◎ 陈长书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艾伯哈特医生的患者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德国女子,但常会突然转变成另一位法国淑女的身份,能说非常流利的法语。而身回德国人时,她不知道任何有关她是法国人的来龙去脉……
每个人都有人格。人格,是人对于外在人事物的刺激所做出来的反应。透过人格特质,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同时自我人格认定。
一个人并非只有一种“人格”。他可能由各占不同比例的“讨好型人格”、“忧郁型人格”、“情绪化人格”或其他组合而成。
然而这不是所谓的“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是每一种人格特征百分之百都很强烈很明显:在某些时候,是完全某一种人格,在其他时候,又转变成百分之百另外一种人格。
一七九一年德国一位艾伯哈特.格梅林医生发表一个在当时超乎寻常的案例。他的患者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德国女子。但是,常常会突然间转变成完全不同的一位法国淑女的身份,能说非常流利的法语,但德语反而不好。她记得每一件以法国人身份说过和做过的事。但身回德国人时,她却不知道任何有关她是法国人的来龙去脉。接着,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陆续出现。例如,有一个人具有三种不同人格,各自的人格却有着不同的疾病。而且,另外两个人格并不知道第三个人格的怀孕症状。
从此以后,医学界开展了“多重人格”的探讨。然而,不同学派对“多重性格”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也有不同的证据支持。在一九八五到一九九五年短短几年之间,诊断出来大约有四万个案例。
一般人的“人格”会在不同时间、场合与心情出现不同的人格表现。不同的人格比重对应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自己是“多重人格”。而“多重人格”是不同的百分之百人格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年龄、性别、生理现象、思考模式及行为等,但不会有幻听(幻视)或妄想症。就像许多不同的人存在于一个身体里面,而且拥有各自百分之百不同的人格。
起初,西方的医学及精神病学在第三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但到了第四版时,美国精神学会(APA)用“分离的人格”来代表此一疾病。但它和精神分裂症是不同的精神疾病。
研究发现,MPD/DID的“完全的失忆空白”造成一个人突然转换成完全不同人格,其两者之间的知觉、思考和情感没有任何交集。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共通联系。
但是很多研究令研究者感到难以理解。七十年代曾有人做催眠试验,将进行手术的患者没有接受麻醉,并被告知有一位隐藏者会帮他们承受开刀的疼痛后施以催眠。在手术后,他们回想手术的过程但完全记不得有任何疼痛。再经过催眠要求那位隐藏者说话,这时他们都能说出手术刀划割的疼痛。
不只是疼痛,人格的自我认知(你是谁,你的过去)、内心的感情与对外在事件的经过及反应,即使被“区间隔开”的经验,都能从回忆中找寻出来。
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和我们的祖辈相较来看,现代人的人格不容易坚持真纯一贯的自我。要减少痛苦、污染和抑郁,在面对家庭课业、专业竞争和不同的文化时,要用正面乐观的人格特质去转换与适应,从输赢得失中跳脱,让自己保持身心平衡。
◇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艾伯哈特医生的患者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德国女子,但常会突然转变成另一位法国淑女的身份,能说非常流利的法语。而身回德国人时,她不知道任何有关她是法国人的来龙去脉……
每个人都有人格。人格,是人对于外在人事物的刺激所做出来的反应。透过人格特质,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同时自我人格认定。
一个人并非只有一种“人格”。他可能由各占不同比例的“讨好型人格”、“忧郁型人格”、“情绪化人格”或其他组合而成。
然而这不是所谓的“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是每一种人格特征百分之百都很强烈很明显:在某些时候,是完全某一种人格,在其他时候,又转变成百分之百另外一种人格。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
?>
|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68/4629g.htm(新纪元周刊)
|
|
|
 |